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多品牌战略中「向下延伸」更难做?,欢迎阅读。
之前两期节目,我们聊了多品牌战略这么多年来的得与失,以及多品牌对于中国车企高端化发展的帮助。那么多品牌战略对低端走量的车型又有哪些影响呢?
以下为本期视频文字版:
如今内卷的汽车市场中,对于国际传统车厂来说,多品牌战略中的许多低端品牌都消失了,像雪佛兰的科鲁兹、福特的福睿斯等 A 级车市场的经典车型,都淡出了市场。
并且从市场份额来看,从 2019 年到 2024 年的五年时间里,A 级车从 65% 衰退到了 40% 左右的水平,而且这里面比亚迪的车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比亚迪可以说是在 A 级车市场里面,真正突破了传统合资品牌产品的水平。这是一个最重要走量的市场,被我们中国的品牌所占据,虽然并不完全是新能源车,但是也包括 DM-i 这些混动的车型。这是很大的一个改变。
经济可靠是低价车的首要特性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新势力也想推出低价位品牌,为了不稀释它原来高价位的品牌形象,又用低价车型来撑起销量数据。比如说蔚来,它希望维持它在 30 万以上,跟 BBA 宝马持平的位置,而不希望你推出一个 15 万的车,让买原来 30 万的车的人,觉得品牌价值被稀释,但目前看来难度比较大。
那为什么比亚迪能在 A 级市场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比亚迪在许多厂商押注纯电的时候,坚定了混动的技术路线。对于低价产品来说,混动车型更符合工薪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不用担心充电桩的限制,并且实现了比油车更低的用车成本,并且潜在的维修成本比纯电车更低。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 " 经济可靠 "。
而且像比亚迪、奇瑞、长安这些本土传统车厂,产品的质量在过去十年有很大的改进,基本上也不输所谓的国际品牌的 A 级车了。当你满足 " 经济可靠 " 这四个字的时候,民众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自然会选择你的产品。
而至于那些国外低端定位的品牌,之所以消亡也是因为产品不够出色,没有做到 " 经济可靠 "。
小鹏和蔚来的两种思路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新势力也想推出低价位品牌,为了不稀释它原来高价位的品牌形象,又用低价车型来撑起销量数据。
也存在着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蔚来,先推出乐道,然后又做了更便宜的萤火虫,都是单独的子品牌,避免稀释蔚来的品牌光环;第二种就是小鹏的 MONA,本来是要做独立的低价子品牌,但后来还是决定留在小鹏品牌里面,主打 10-15 万价位。
建立一个新的品牌,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不仅体现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还包括销售渠道的建设和维护。尤其在中国市场,下沉市场的潜力巨大,四、五、六线城市的需求不容忽视。对于价格在 15 万元以下的车型来说,这些城市才是真正的市场所在。
然而,将销售渠道扩展到这些低线城市面临诸多困难。以蔚来为例,如果要通过直营店模式覆盖到六线城市,不仅投资巨大,而且现实性较低。4S 店虽然已经面临经济困境,但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可能是更为实际的选择。小鹏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利用了现有渠道来避免重复投入,并为 4S 店带来了更多的客群和销量支持。
对于四、五、六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智能车和电动车更具挑战性,因为他们对这些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相对较低。因此,客户服务和用户体验需要更加到位,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这不仅仅是销售问题,更是如何在不同层级的城市中提供一致且高质量的服务体验的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看,推出低价位车型的成本并不比高端车型低多少。例如,一辆 15 万元的小鹏 MONA 与一辆 20 万元的车型相比,尽管售价更低,但在轮胎、电池、续航能力以及智能座舱等方面并没有显著的成本差异。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智能驾驶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降价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再加上营销和渠道建设的成本,使得推出新的低端品牌变得不切实际。
低价品牌竞争
本质上还是技术和渠道竞争
在当前市场状况下,实施多品牌战略并向下延伸更具挑战性。丰田和比亚迪的成功经验表明,利用现有品牌和渠道下沉是更为可行的方法。丰田和比亚迪通过优化产品配置和供应链管理,确保了其低端产品的竞争力和可靠性,同时保持了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正面性。
此外,创新仍然是关键。即使是经济型车型,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就像开头说的比亚迪 DM-i 技术。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还增强了品牌的差异化优势。
最后,销售渠道的布局至关重要。比亚迪通过海洋网和王朝网分网销售的方式,实现了广泛的网点覆盖,从而提高了市场渗透率。同时,品牌整体的形象和口碑效应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健康、向上且一致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减少市场营销的投资,还能通过客户口碑带来持续的传播效应。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实施多品牌战略并向下延伸极具挑战性。利用现有品牌和渠道进行优化和扩展,可能是更为实际的选择。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企业可以在不增加过多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