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学经验:她们从“没有”开始,改变世界,欢迎阅读。
今天是 " 三八 " 国际妇女节,首先谨祝全国女科技工作者和全国的妇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约 4000 万人,占比达 45.8%,女性已经在科学界 " 撑起半边天 "。然而,科研工作一度被认为不适合女性。" 女科学家 "" 女工程师 " 这样的身份,也曾经让很多人感觉诧异。
今天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几位老一辈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经历,看看她们如何从各种各样的 " 没有 " 当中,筚路蓝缕、全力奋斗,创造出一片独特的可能。她们的存在有力反驳了 " 女性不适合做科研 " 的论断,也为后辈树立了典范。
何泽慧
(1914 年 3 月 5 日— 2011 年 6 月 20 日)
" 找不到工作的居里夫人 "
老一辈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求学、求职的过程中一度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时代变革的助力下,她们靠着自身的不懈奋斗,为后来者打开了大门,证明 " 女性可以当科学家 "。
何泽慧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也是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参与了反应堆与加速器的建设与实验,并承担原子弹与氢弹研制中的基础性科研任务。
在何泽慧的年轻时代,女学生学物理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大学教授们劝她们转系,何泽慧顶住了压力,在 1936 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然而到找工作的时候,她再一次因为性别被拒之门外,难以施展抱负。
好在,不久她获得了一个赴德留学的机会。因为想 " 为中国学造大炮 "" 把日本人打回去 ",她选择了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实验弹道学专业。这个专业保密程度很高,从不接收外国学生。
何泽慧主动找到曾在南京军工署当顾问的系主任克兰茨教授,对他说:" 你能到我们中国南京军工署去当顾问,我为什么不能到你们这里学习呢?你也知道我的国家正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想学弹道学的愿望,相信你一定能理解。" 克兰茨教授被打动了,破格录取了她。何泽慧成为该校选修弹道学专业的第一个外国人,也是第一个女学生。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何泽慧到法国与钱三强结为伉俪,在小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并肩工作。1947 年初,何泽慧与钱三强阐述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学界,被西方媒体誉为 " 中国的居里夫妇 "。
1948 年,何泽慧与钱三强携手回国,投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中。她带领年轻人进行几百次实验,在 1956 年制成了核乳胶,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打下了基础。
1973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她担任副所长,主管宇宙线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发展。
谢希德
(1921 年 3 月 19 日— 2000 年 3 月 4 日)
美国人曾为她举旗
领导力传统上被认为是女性缺乏的能力,而第一批走上领导职位的女科学家展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对内推进机构改革,对外促进交流合作,用行动有力证明 " 女科学家可以做领导 "。
谢希德是享誉海内外的固体物理学家。她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的教材——《半导体物理学》,为中国芯片的发展打下基础;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她大力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半导体领網域走向国际合作。
谢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从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 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禁止所有理工类中国留学生回国。谢希德的小学同学、未来成为中国蛋白质研究奠基人的曹天钦正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向谢希德提出求婚,帮助她离开美国。1952 年,两人终于一同踏上了归国的邮轮。
谢希德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当时,半导体研究在国际上属于刚刚兴起的前沿领網域,而谢希德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领網域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未来将发挥巨大的潜力。
1958 年,她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编写的《半导体物理学》出版。在严格的技术知识体系的封锁下,这是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教材。
1983 年,谢希德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实现了女性领导力的 " 破冰 "。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将复旦变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同时,恰逢改革开放时期,谢希德大力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每年为上百名学生撰写推荐信,这些学生在留学期满后几乎全部回到祖国,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她也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政要来华交流,让他们对中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她任职校长期间,复旦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达 600 多次。
2000 年 3 月 4 日,谢希德病逝于上海。在她离世前不久,美国国会山为她升起一面美国国旗,以表彰她对中美关系所做出的贡献。随后这面国旗和纪念证书被专程送往中国,来到她的病床边。
胡和生
(1928 年 6 月 20 日— 2024 年 2 月 2 日)
苏步青心目中的接班人
" 五四运动 " 的风潮让中国女性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但女性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需要来自男性的支持,尤其在家庭分工方面。老一辈女科学家打破成见,与伴侣探索出更加平等的婚姻模式。她们的故事证明," 女科学家可以平衡事业和家庭 "。
胡和生从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研究,是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她也是首位受邀作国际数学家大会诺特讲座报告的中国人,仅有在数学界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女数学家才能获此殊荣。
胡和生出身于艺术世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之后,她进入浙江大学,师从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个国际数学界研讨了 60 多年的重要问题,引起广泛反响。
1991 年,胡和生当选为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苏步青在推荐语中评价 " 她是我的接班人 "。同时,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学界前沿研究动态。
胡和生的丈夫谷超豪也是苏步青的学生,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好伴侣,更是一生的学术搭档。胡和生富有艺术素养,常为谷超豪出席重要活动把关着装搭配;而谷超豪学会了给胡和生理发、漂染,以节省外出排队理发的时间。
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忆,因为规范场与微分几何有着密切关系,他曾到访复旦大学,与胡和生、谷超豪等人展开合作。短短几天后,他们就拿出了两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令他十分惊喜。
社会压力常常要求女性的事业为丈夫让步,而胡和生和谷超豪约定 " 二保二 ",两人一起持家,在事业上共同进步,不牺牲任何一方的事业。胡和生说:" 我所选择的专业是数学,这往往被认为不是女同志所适合的专业。
的确,搞数学很难、很艰苦。世界历史上能够登上数学高峰、很有建树的女数学家当时寥寥可数,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沿着这条崎岖的路走下去。"
林巧稚
(1901 年 12 月 23 日— 1983 年 4 月 22 日)
从医疗一线,到科普一线
在传统的刻板印象中,从事科研的女性常常被认为不近人情、没有女性魅力。实际上,女性严谨、细心的特质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往往能成为科研的助力。老一辈女科学家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证明 " 女科学家可以造福社会 "。
林巧稚从医 54 年,亲手迎接了 5 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 " 万婴之母 "。她还早早具备公共医学的视角,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走出病房,开展妊娠保健科普,进行妇科普查。在林巧稚和一代代同行的努力下,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低。
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20 岁那年夏天,她前往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入学考试中,女伴余琼英中暑晕倒,林巧稚见状立即和另一个女生将她抬到阴凉处进行护理,耽误了自己的考试时间。
她本已做好了来年再考的准备,却在两周后收到了破格录取的通知。考官们欣赏她在救人过程中展现的流利的英语水平、镇定的心理素质和关心他人的品格,并且她已经完成的题目都获得了高分。
1929 年,林巧稚完成八年学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得该校毕业生最高荣誉 " 文海奖 "。在英国和美国完成深造之后,她于 1940 年回国,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在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林巧稚深刻意识到,中国妇女的许多疾病和痛苦源自贫穷、多子女和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并不理解疾病普查和科普的意义。林巧稚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妇科普查,并编写《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出于女性对女性、对后代的关爱,她走出病房,让医学知识造福更多的人。
策划制作
作者丨玛雅蓝 科普作者
策划丨徐来
责编丨何通
相关推荐
1. 家人们,这种大过鸡蛋的 " 枣 " 正当季,真的很绝!
4. 头发软 VS 头发硬,到底哪个更好?答案让人大吃一惊!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在看 "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