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她們從“沒有”開始,改變世界,歡迎閱讀。
今天是 " 三八 " 國際婦女節,首先謹祝全國女科技工作者和全國的婦女同胞們節日快樂。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女性科技工作者總量約 4000 萬人,占比達 45.8%,女性已經在科學界 " 撐起半邊天 "。然而,科研工作一度被認為不适合女性。" 女科學家 "" 女工程師 " 這樣的身份,也曾經讓很多人感覺詫異。
今天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幾位老一輩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經歷,看看她們如何從各種各樣的 " 沒有 " 當中,筚路藍縷、全力奮鬥,創造出一片獨特的可能。她們的存在有力反駁了 " 女性不适合做科研 " 的論斷,也為後輩樹立了典範。
何澤慧
(1914 年 3 月 5 日— 2011 年 6 月 20 日)
" 找不到工作的居裡夫人 "
老一輩女性科研工作者在求學、求職的過程中一度面臨巨大的困難。在時代變革的助力下,她們靠着自身的不懈奮鬥,為後來者打開了大門,證明 " 女性可以當科學家 "。
何澤慧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也是中國核物理、高能物理與高能天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她參與了反應堆與加速器的建設與實驗,并承擔原子彈與氫彈研制中的基礎性科研任務。
在何澤慧的年輕時代,女學生學物理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大學教授們勸她們轉系,何澤慧頂住了壓力,在 1936 年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然而到找工作的時候,她再一次因為性别被拒之門外,難以施展抱負。
好在,不久她獲得了一個赴德留學的機會。因為想 " 為中國學造大炮 "" 把日本人打回去 ",她選擇了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實驗彈道學專業。這個專業保密程度很高,從不接收外國學生。
何澤慧主動找到曾在南京軍工署當顧問的系主任克蘭茨教授,對他說:" 你能到我們中國南京軍工署去當顧問,我為什麼不能到你們這裡學習呢?你也知道我的國家正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想學彈道學的願望,相信你一定能理解。" 克蘭茨教授被打動了,破格錄取了她。何澤慧成為該校選修彈道學專業的第一個外國人,也是第一個女學生。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何澤慧到法國與錢三強結為伉俪,在小居裡夫婦的實驗室并肩工作。1947 年初,何澤慧與錢三強闡述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轟動學界,被西方媒體譽為 " 中國的居裡夫婦 "。
1948 年,何澤慧與錢三強攜手回國,投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中。她帶領年輕人進行幾百次實驗,在 1956 年制成了核乳膠,主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成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打下了基礎。
1973 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她擔任副所長,主管宇宙線研究工作,推動了我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發展。
謝希德
(1921 年 3 月 19 日— 2000 年 3 月 4 日)
美國人曾為她舉旗
領導力傳統上被認為是女性缺乏的能力,而第一批走上領導職位的女科學家展現出自己的遠見卓識,對内推進機構改革,對外促進交流合作,用行動有力證明 " 女科學家可以做領導 "。
謝希德是享譽海内外的固體物理學家。她參與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半導體的教材——《半導體物理學》,為中國芯片的發展打下基礎;作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她大力推動中美學術交流,推動我國半導體領網域走向國際合作。
謝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從廈門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1950 年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美國禁止所有理工類中國留學生回國。謝希德的小學同學、未來成為中國蛋白質研究奠基人的曹天欽正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向謝希德提出求婚,幫助她離開美國。1952 年,兩人終于一同踏上了歸國的郵輪。
謝希德進入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當時,半導體研究在國際上屬于剛剛興起的前沿領網域,而謝希德敏銳地意識到,這個領網域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有着重大意義,未來将發揮巨大的潛力。
1958 年,她與北京大學的黃昆教授共同編寫的《半導體物理學》出版。在嚴格的技術知識體系的封鎖下,這是中國人自己摸索出來的,屬于自己的教材。
1983 年,謝希德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實現了女性領導力的 " 破冰 "。她力排眾議,率先在國内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蘇聯模式,增設技術科學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等多個學院,将復旦變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同時,恰逢改革開放時期,謝希德大力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每年為上百名學生撰寫推薦信,這些學生在留學期滿後幾乎全部回到祖國,成為學術界的中堅力量。她也積極邀請國外專家、政要來華交流,讓他們對中國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她任職校長期間,復旦大學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達 600 多次。
2000 年 3 月 4 日,謝希德病逝于上海。在她離世前不久,美國國會山為她升起一面美國國旗,以表彰她對中美關系所做出的貢獻。随後這面國旗和紀念證書被專程送往中國,來到她的病床邊。
胡和生
(1928 年 6 月 20 日— 2024 年 2 月 2 日)
蘇步青心目中的接班人
" 五四運動 " 的風潮讓中國女性走出家門,走向社會。但女性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也需要來自男性的支持,尤其在家庭分工方面。老一輩女科學家打破成見,與伴侶探索出更加平等的婚姻模式。她們的故事證明," 女科學家可以平衡事業和家庭 "。
胡和生從事微分幾何、數學物理研究,是中國數學界第一位女院士。她也是首位受邀作國際數學家大會諾特講座報告的中國人,僅有在數學界取得創造性成就的女數學家才能獲此殊榮。
胡和生出身于藝術世家。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之後,她進入浙江大學,師從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範場等方面開展研究,并提出了确定黎曼空間運動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成功解決了這個國際數學界研讨了 60 多年的重要問題,引起廣泛反響。
1991 年,胡和生當選為中國數學界第一位女院士,蘇步青在推薦語中評價 " 她是我的接班人 "。同時,她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了解學界前沿研究動态。
胡和生的丈夫谷超豪也是蘇步青的學生,兩人不僅是生活上的好伴侶,更是一生的學術搭檔。胡和生富有藝術素養,常為谷超豪出席重要活動把關着裝搭配;而谷超豪學會了給胡和生理發、漂染,以節省外出排隊理發的時間。
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回憶,因為規範場與微分幾何有着密切關系,他曾到訪復旦大學,與胡和生、谷超豪等人展開合作。短短幾天後,他們就拿出了兩項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令他十分驚喜。
社會壓力常常要求女性的事業為丈夫讓步,而胡和生和谷超豪約定 " 二保二 ",兩人一起持家,在事業上共同進步,不犧牲任何一方的事業。胡和生說:" 我所選擇的專業是數學,這往往被認為不是女同志所适合的專業。
的确,搞數學很難、很艱苦。世界歷史上能夠登上數學高峰、很有建樹的女數學家當時寥寥可數,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沿着這條崎岖的路走下去。"
林巧稚
(1901 年 12 月 23 日— 1983 年 4 月 22 日)
從醫療一線,到科普一線
在傳統的刻板印象中,從事科研的女性常常被認為不近人情、沒有女性魅力。實際上,女性嚴謹、細心的特質和強大的共情能力往往能成為科研的助力。老一輩女科學家在這方面身體力行,證明 " 女科學家可以造福社會 "。
林巧稚從醫 54 年,親手迎接了 5 萬多個新生命,被尊稱為 " 萬嬰之母 "。她還早早具備公共醫學的視角,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走出病房,開展妊娠保健科普,進行婦科普查。在林巧稚和一代代同行的努力下,中國的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大幅降低。
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廈門鼓浪嶼。20 歲那年夏天,她前往上海,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入學考試中,女伴餘瓊英中暑暈倒,林巧稚見狀立即和另一個女生将她抬到陰涼處進行護理,耽誤了自己的考試時間。
她本已做好了來年再考的準備,卻在兩周後收到了破格錄取的通知。考官們欣賞她在救人過程中展現的流利的英語水平、鎮定的心理素質和關心他人的品格,并且她已經完成的題目都獲得了高分。
1929 年,林巧稚完成八年學業,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并獲得該校畢業生最高榮譽 " 文海獎 "。在英國和美國完成深造之後,她于 1940 年回國,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
在多年的從醫經歷中,林巧稚深刻意識到,中國婦女的許多疾病和痛苦源自貧窮、多子女和缺乏基本的衛生常識。在那個年代,許多人并不理解疾病普查和科普的意義。林巧稚克服重重困難,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婦科普查,并編寫《農村婦幼衛生常識問答》等科普讀物,宣傳衛生保健常識。出于女性對女性、對後代的關愛,她走出病房,讓醫學知識造福更多的人。
策劃制作
作者丨瑪雅藍 科普作者
策劃丨徐來
責編丨何通
相關推薦
1. 家人們,這種大過雞蛋的 " 棗 " 正當季,真的很絕!
4. 頭發軟 VS 頭發硬,到底哪個更好?答案讓人大吃一驚!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