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越懂得底层规律,越能抓住机会,欢迎阅读。
内容来源:中科创星《硬科技创业营》。
分享嘉宾:米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高级笔记达人 | 李云
责编 | 金木研
第 7709 篇深度好文:9672字 | 20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的是从简单逐步向复杂演化的熵增定律。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展现的则是生命进化对抗熵增的意义。
但无论是生命的演化,还是公司的存亡,都离不开上述两个最为底层的宇宙法则。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物理规则,就能够看透历史演进的脉络,也可以看清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宇宙规律与创新创业
1.物理规则是所有事物的运行逻辑
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起到今天,万物都在不断的演化。但是,不管它们的演化路径如何,背后都有着一些共通的基本逻辑。
比如,万物都无法离开"四种力":
第一种力量是把我们固定在地球上的引力;
第二种力量是电磁力;
第三种和第四种力量分别是弱核力和强核力,核力使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每当其中一种力被物理学家理解时,人类的历史就发生巨大变化。
再比如,宇宙大爆炸之后,能量、物质、时间、空间和生命都相继产生,构成了宇宙中最原始的要素。而这也是我投资硬科技的基本逻辑——能量(新能源)、物质(新材料)、信息(人工智能和光电芯片)、空间(交通)、生命(生物技术)等
所以,老子会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要学会遵循宇宙规律。
再比如,《道德经》还说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就符合熵增定律(系统从简单逐步向复杂演化)——宇宙大爆炸开始的瞬间,宇宙是极热的,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越来越冷,只有少数恒星能够发热。
所以,只要我们理解清楚这些物理规则,就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一点,对于创新创业者而言,非常重要。
2.创新创业法则一:颠覆式创新往往来自于边缘
还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说起,爆炸之初只有氢、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和铍等元素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第一批恒星。
随着恒星的形成,核聚变发生了,从锂元素到铁元素,都可以在大质量恒星内部由核聚变反应生成。等到"超新星大爆炸"之后,铁之后的元素也开始逐渐被合成。
不过,尽管在宇宙中心"超新星大爆炸"非常频繁,但几乎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而处于宇宙边缘的银河系的地球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而才有了生命演化的可能性。
可见,颠覆式创新往往来自于边缘。
此外,资源禀赋对创业的影响其实非常大,创新创业也不可能超越环境。比如,如果没有蒸汽机,煤矿的价值也会小很多;如果没有内燃机,石油的价值也不会那么大。所以,决心创业的时候,创业者首先要考虑有什么材料可用。
还有,资源的选择并不是一定要"最优解",而是考虑获取的便利性,或者说获取成本。比如,金相对于银和铜来说,导电性能更好,但我们都是用铜做导线,原因在于铜量大且便宜。
3.创新创业法则二:多元融合容易引爆创新
事实上,身处地球的我们是幸运的。得益于地球磁场对我们的保护,我们避开了宇宙射线的辐射;
得益于45亿年前月球对地球的冲撞,让地球产生了23°26′的斜度,于是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得益于地球在冷却后慢慢形成的海洋,以及在液态中物质之间有更多碰撞的机会,空气、在阳光、水这些最简单的原材料的加工下,产生了最原始的生命。
所以,频繁的交流和碰撞就会出现创新,这也是创新的物理学的底层逻辑。
4.创新创业法则三:适者生存
不过,生命要想从低级走向高级并没有那么简单。大约20亿年前,不知是意外还是命运,一个能够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进入了一个古菌细胞的内部。
幸运的是,它既没被古菌细胞杀死,也没有被古菌细胞消化,而是安全地内存活了下来。
于是,原核细胞正式更新为真核细胞,生命史的第一次革命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
与此同时,蓝藻细菌一直在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向外释放氧气,有了足够的氧气后,由多个真核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多细胞生物就有机会获取更多的能量。
于是,大约5.3亿年前,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来了。再然后,植物迈出了走向陆地的第一步,它们从水路开始,随后深入内陆,逐渐成为了陆地居民。稍晚,动物也开启了登陆进程。
寒武纪大爆发还让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此展开。但生存就是如此残酷、如此激烈。大家都在进步,如果你不进步,就会被淘汰。
创业公司其实和生命的演化非常类似,死掉的公司远远超过了还存在的公司。生物也好,公司也罢,能存活的核心逻辑就是能不断适应变化、不断进化和演化以适应当下和未来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公司的进化速度非常快,如果不进步,被淘汰的概率就会很大。
类似的智慧有很多,我再举几个例子。
① 植物进化规律与企业成长
如果你参观过热带雨林,就会发现密密麻麻长满了植物,有很多植物就得不到充足的阳光。为了获取阳光,植物叶片进化也演化出两种策略:一种进化为阔叶,另一种则进化为针叶。某种程度上,针叶可以说属于在阔叶上竞争失败的物种。
不过,尽管阔叶是物种的第一选择,但也存在极大的风险。由于阔叶生长的地方土壤较为肥沃,植物都疯狂生长,密度太高,叶子也越来越多。
然而,在森林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的优势都不会一成不变——在被子植物和针叶树紧密共生下会可能引发生态失衡,为了维护"内稳态",森林会采取措施,火灾或是雷击不可避免。
对此,马克·斯皮茨纳格尔认为,资本主义就像阔叶林,很多企业在疯狂获取资源,获得增长之后,必然会造成生态的崩溃——金融危机。
然而,尽管针叶树易燃,不过它们在森林中的也只有极小部分,大部分针叶树在崎岖、寒冷之处生长,加之针叶树会将坚硬的果实四处"抛洒",最终培养起了自己的独特的韧性。因此,反倒让自己从"火灾"与"强敌"中存活下来,甚至有机会重回森林,实现"反败为胜"。
企业的成长也是如此,如果企业一开始资源特别多(比如较多的融资),反而可能让你忽略自己其他能力的建设,比如,团队的磨合程度、信任程度,文化、价值观的一致程度都可能出现问题,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很好,都存在很大的疑问。
约束条件多,虽然增长缓慢,但有利于你踏踏实实练好内功,把管理、技术、团队一点点做扎实,最后到了一定体量,才能实现指数级增长。
② 动物、人的竞争策略与企业演化
尽管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但效率特别低。动物则不同,它们通过吃植物和动物获得能量,获取能量的效率更高了。
不过,最后胜出的并非动物——不是更高的长颈鹿,不是更快的猎豹,也不是更强的狮子,而是黑猩猩。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最后进化成了人类。
与黑猩猩不同,人走了一条更加不同的道路,人比绝大多数动物跑得都慢,人的爪子没那么坚硬,有些器官(如牙齿)也在退化,但却将大腦进化得足够强大,大腦就相当于有了外挂,帮助人类走上了创新之路——人类发明了弓箭代替爪子;使用人工取火煮熟食物,进而代替利齿,凡此种种,因为技术革命,人类最终战胜了所有的动物。
5.创新创业法则四:认知决定格局
当然,人走上这一条路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比如,很多哺乳一出生都能行走,但人类不行。原因在于相较于动物而言,人类的怀孕周期是短的。
因为人类的腦袋特别大,而骨盆为了适应直立行走又进化的相对狭窄,所以不得不早点生以避免难产问题(大头会卡住)。付出的代价就是生下来不会走。如此,生养孩子的周期就会拉得比较长,往往要两三年之后才会要下一胎。
不过,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人类也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人类通过大腦的创新,想出了很多新鲜想法,来提升自己的外部能力。
简言之,人类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认知革命,拼的不是体力竞争,拼的是大腦。同时,还有合作革命的因素,人类发明了语言,有了语言的沟通,才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这就是"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企业的演化和人类的演化一样,只有投资在"大腦",并能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成为真正创新的企业。
二、人类经济系统社会发展的底层规律
1.人类文明的三大系统
人类文明发展分为三大系统:知识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知识系统则是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系统,生产主体是人。这些主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智库、企业以及民间智库等机构,形成了各类知识产出集群,产出包含理念、思想、科学等"知识"。
而这些"知识"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道理很简单,知识决定财富和权力。
经济系统是驱动世界总财富、权力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最重要的力量。在相关学者们看来,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复杂结构的规则系统。其通过规则的发源、采用和推广到经济系统中,构成经济演化的驱动力。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个核心动力就是社会系统。与自然世界一样,人类社会在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支配下发展演进,并不断重塑自我运行机制。社会系统是由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构成的整体,包括家庭、社区,公司以及国家、社会等。
每一个组成要素都有其自身的功能或目标,但同时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以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或目标。同时,各个系统组成存在互动性(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依赖的规律性关系),并以组合的方式存在于时间流中。
所以,我们会看到,每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期、轉捩點,往往社会系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知识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且所有系统都是熵增系统。
过去70年,中国是先稳定了社会系统,建立了新中国,后来经济也发展起来了,现在缺的是知识系统。
比如,经济为什么会下滑?原因是注入的能量不足了。因为经济系统要发展,核心是要增加创新,向它注入新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的产品种类,制造更多的新产品,才能让经济变得更好。
所以,中国未来30年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便是科技创新,包括科技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只要把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了,中国就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了。只要把知识系统建构好,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2.硬科技创业的意义
硬科技创业,是知识改变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方式。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几个大的挑战,如GDP逐年放缓,三架马车的拉力变得更弱。本质上,过去中国40年的高增长来自于发达国家前三次科技革命技术红利的扩散,我国的人口红利承接了中低端的制造业。
我们正处在迈克尔•波特所说的国家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第三个阶段,即创新驱动阶段。过了此阶段后,就会进入第四个阶段,财富驱动阶段。
而作为投资人,我只投同时能够增加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项目,而硬科技创业是能同时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知识价值的,是一种非常好的价值实现方式。
在我们看来,这也和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立德(社会价值)""立言(知识价值)""立功(经济价值)"是完全重合的。
再比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可以转换到硬科技创业上来:
"格物致知",是搞清楚事物的原理,即找到科技创新的原理;
"诚意正心",是要做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修身齐家",是让我们修炼好自身的价值观和能力,让自己和企业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因此,硬科技创业,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
当然,要想做好硬科技的创业,一定要掌握科技创业的规律。
三、科技创业的规律:取势、明道、优术
1.取势——硬科技是未来发展的大势
"时势造英雄",对于创业者来说,拥有判断大势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说大势是100,战略可能是10,而战术可能只是1。
当然,大势、战略、战术三者缺一不可。反观当下,最大的大势就是硬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企业家在大势下取得了成功,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实际上,绝大多数企业不过是风吹起来的"猪",而不是自己长了"翅膀"。
所以,当你飞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为自己造个降落伞。
为什么是硬科技?
因为技术进步才是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比如,农业革命一直有"马尔萨斯陷阱",中国有300年的历史周期律,其本质的原因是农业革命也是一种技术革命,这个技术革命是人类利用地球上已有的生物资源,比如说种子、动物。
所以这时期最大的生产资料其实是土地,因此在农业时代最核心的游戏规则是要成为地主。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农业革命时代最大的成功人士终局是成为土豪。
但是工业革命后游戏规则改变了,最大的生产资料从土地变成了机器,这时才有了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是技术和资本结合在一起,资本越多投入到机器里,回报就越高,这就是金融和科技的关联。
为什么农业时代最大的问题是"马尔萨斯陷阱"?这是因为人口增长是指数型,而农业产量的增长是线性的。人口增长一旦到了极限,超过了土地的承载极限,就会产生瘟疫、饥荒以及很多的问题。
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济的增长也进入到指数型了,这时候人口增长不是问题了。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人口增长放缓,在技术进步不够时,会导致金融危机和工业衰退。
从经济周期规律看,3年是是一个"基钦周期",10年是一个"朱格拉周期",60年是一个"康波周期"。60年的"康波周期"本质上是经济学的规律,但是它只是现象。
底层的支撑规律是每一次大的科技革命周期,也就是技术创新的60年周期,从高速增长进入到缓慢增长。无论是蒸汽机还是集成电路,技术从开始发展到最后把技术扩散到全球的周期大概也是60年,技术性能挖掘到极限的周期大概也是60年左右。
当前瓶颈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60年代开始的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经过60年左右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技术瓶颈。摩尔定律很难延续是因为集成电路的高速增长已经过去了,到了尾声。经济发展也到了尾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在集成电路领網域,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指集成电路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成本下降一半),但在2016年,摩尔定律在集成电路领網域达到极限,失效了。
接下来"光"在科技产品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为什么呢?
因为光纤通信在通信领網域已经达到70%的成本了。同时,人接收信息的70%来自于视觉信息,而人类大腦中处理视觉信号的神经元也占到所有神经元的70%。地球上的能源有80%、90%也来自于太阳光,不管是现在的太阳能、风能(现在的光),还是煤炭、石油(过去的光)。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我们就相信人工智能的时代就要来临了。我认为"光"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为了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就要先把"光"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好。我们相信,未来,信息的获取、传输、计算、存储、显示,光学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总之,回看工业革命的历史,人类共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200多年的机械化革命,代表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20年前的电气化革命,人类掌握了电磁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60多年前的"集成电路+光纤通信"的信息化革命;
现在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光+AI+新能源+生命科学"是未来的演进方向。
此外,中国过去用40年完成了发达国家前200多年的工业革命红利的扩散,现在GDP增速逐年放缓,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带动力变弱,同时,从材料到关键的仪器、设备、軟體,绝大多数核心产品还依赖于进口,这是中国未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可以说,中国正处在从人口红利向创新红利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要从体力生产力向腦力生产力转变。
硬科技还有四个"硬"。
首先是技术硬,有极高的技术壁垒,难以模仿和复制;其次是精神硬,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要有长期的积累和投入;然后是志气硬,硬科技实现强国梦,勇夺世界单项冠军;最后是实力硬,有国家实力强大的底气,中国终会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我看来,硬科技的理念不同于互联网思维。硬科技练的都是内家功夫,缓慢但扎实;像德国和日本的一些硬科技公司,看似效率不高,但他们做事认真踏实,反而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效率往往是最高的。反观很多互联网公司,追求外在的光鲜,追求增长、体量,往往带来很多风险。
真正做到世界顶尖的人,都是在一项事业做十年、二十年。
2.明道——必须掌握的一些创业规律
第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部門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早期创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成熟大众、晚期接受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变慢,最后慢慢消亡。
原因在于,不同时期,用户注重的点不一样。早期,创新产品还不成熟,用户愿意为理念买单;而在中后期,用户在乎的是性价比,谁的体验更好,性价比更高,谁就能赢得用户。
再比如,AI领網域有一条高德纳曲线(GartnerHype Cycle),由高德纳咨询公司于1995年开发。高德纳曲线是技术发展曲线和人的认知曲线的叠加。这种曲线模型以时间为横坐标轴,预期为纵坐标轴,构建了技术成熟的五个阶段:
技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在这个阶段,新技术开始出现,但还未被广泛采用。
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新技术的期望值开始升高,有时候这种期望可能过于乐观。
泡沫化的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新技术并没有立即带来预期的效益,因此对它的兴趣可能会降低。
稳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更清楚地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并开始看到一些实际的效益。
实质生产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在这个阶段,新技术的使用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生产阶段,并且已经开始产生实际效益。
高德纳曲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及在特定阶段应该如何有效地采用和使用这些新技术。
比如,人工智能热度起来后,人工智能公司市值一下就上去了,但真正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候估值就会下降,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能真正产生价值,估值又开始上升。
基于此,创业者在创业中一定要深刻理解新技术的成熟度和发展趋势。首先要尽早进入一个赛道,这个时候容易获得高估值和高融资,但要想到落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保持一定现金流,同时保持创业团队的稳定,等熬过去了,产品能真正使用时再去追求利润。
第二,创业过程一定会经历谷底和高峰,在高峰时需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在谷底时更要相信自己的价值。
这需要内观自己,不能因为别人的评价影响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比如,产品销售是缓慢增长的过程,但投资人的预期往往会非常高。这种挑战和错配在创业过程中时时发生,在高峰期时,需要降低投资人的预期,在谷底时,不仅要增加自己和员工的信心,也要增加投资人的信心。只有自己坚定,才能走过谷底。
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好的投资时点是萌芽期和谷底期,最坏的投资时点是过热期。作为投资人,不要因为时髦而加入,也不要因为过时而错过。同样,作为创业者,最好的创业时点是萌芽期和谷底期,最坏的创业时点是过热期。
第三,是要懂得跨越鸿沟。杰弗里·摩尔在罗杰斯的技术扩散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鸿沟理论。
鸿沟理论是指高科技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碍:高科技企业的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能够顺利跨越鸿沟并进入主流市场,成功赢得实用主义者的支持,就决定了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成败。
比如,早期用户比较看重技术,但主流市场的用户不仅看重技术,同时还要看产品的的成熟度、性价比和体验度。科技创业者往往是技术出身,具有技术思维,很容易和早期用户打成一片。
但是,最大的客户群体是后面的主流客户。早期用户的产品有亮点,但也有很多缺点,对于主流的实用主义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从用户自身的需求角度来看产品,需要从技术思维到产品思维、用户思维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产品定位的转变,这形成了一条技术到产品的巨大鸿沟。
因此,要进入主流市场,要跨越鸿沟,就要把用户体验、性价比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于创业者而言,在创业早期往往采用的是技术领先战略,获得创新用户;接下来要进行"产品领先+亲近客户"的战略,获得早期接受者;再后来面对早期主流客户,要进行"产品领先到运营卓越"战略;最后面对晚期成熟客户要进行"运营卓越"战略,通过技术把成本降到最低获得市场。
总之,创业成功,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的动态需求提供持续超越竞争对手的相对价值。这就是客户价值领先战略。
用户价值是产品价值除以用户为此所付出的价格成本和时间成本,用户通过综合比较,最后选择一个心目中的价值最高的产品。未来客户的需求,个性化选择、情感价值等精神层面的系数越来越大,物质层面的系数越来越小。
此外,不同客户的需求强度值也不同,有的客户对成本更敏感,有的对时间更敏感,有的对产品更敏感。根据奈奎斯特定律,任何一个指标的性能变动两倍,大家会忽略其他噪音。
比如,小米的第一款手机价格是1999元,与当时市场智能手机动辄四、五千元的价格相比直接腰斩,所以你的大腦会把其他东西忘掉,只记住了小米的价格。
在单点做到两倍的突破,就会对竞争对手产生重大的打击,这也是很多价格策略有效的原因。同样,对时间敏感的用户,如果效率能提高两倍以上,用户有可能愿意为此买单。
最后,回到创业公式。创业成功=势能×战略×执行×市场空间×竞争强度×团队。
如果赶上时代大势,找到了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和优秀的团队,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且执行到位,成功自然而来。但如果公式中的某个量变化了,成功的几率又降低了。
3.优术——需要掌握的战术思维
生命通过吸收外界能量和信息来对抗熵增,组织也是一样,要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和能量:第一,组织要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源加入;第二,组织内部要不断学习提高认知。
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不断对抗熵增,组织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如果组织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进入,组织内每一个人不能进步,组织熵增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僵化的企业。
团队建设要坚持"一心、二同、三互补"的原则。
"一心"是共同的初心、使命;
"二同"就是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
"互补"是能力互补、资源互补、性格互补。
创业公司选择方向要有"占山为王"的策略,先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占山为王,打造成自己的根据地,这样才能存活下来。
所以,创业公司要成为细分市场冠军,而不是去挑战巨头的主流业务。雷军当初推出了"米聊",增长一度很快,但挑战的是腾讯的社交軟體,腾讯晚40天推出了微信,此后江湖再也不见"米聊"。创新来自于边缘,虽然不能挑战巨头的主流业务,但可以突破巨头的边缘业务。
《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军事家的取胜从来都是以多打少,在局部战斗中保持绝对优势,保证战役的胜利。创业也一样,核心的战略是要在时空上集中优势兵力,形成以多打少。
大公司实力雄厚,正面肯定打不过,但对于大公司的边缘创新部门,只要集中优势在某个点上形成以多打少,就能取得胜利。
华为能在很多领網域做到世界第一,就是在研发上采取"压强原则",以几倍的兵力来实现突破,虽然前期成本很高,一旦突破,回报也很丰厚。
四、结语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金庸小说的精髓所在。而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这种侠客精神和士大夫精神。当危机来临,他们总能"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比如,由于清朝的腐朽积弊,让近代中国陷入了谷底。因而在民国之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仁人志士奋发图强,拯救了旧中国。
如今,中国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内忧外患之下,我们需要有识之士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助推中国重返世界之巅。
对此,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当仁不让。尤其是硬科技创业者,更应当用硬科技去助力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实现中国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