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越懂得底層規律,越能抓住機會,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中科創星《硬科技創業營》。
分享嘉賓:米磊,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
注: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審閲授權發布。
高級筆記達人 | 李雲
責編 | 金木研
第 7709 篇深度好文:9672字 | 20分鍾閲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説: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強調的是從簡單逐步向復雜演化的熵增定律。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展現的則是生命進化對抗熵增的意義。
但無論是生命的演化,還是公司的存亡,都離不開上述兩個最為底層的宇宙法則。一旦我們理解了這些物理規則,就能夠看透歷史演進的脈絡,也可以看清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宇宙規律與創新創業
1.物理規則是所有事物的運行邏輯
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起到今天,萬物都在不斷的演化。但是,不管它們的演化路徑如何,背後都有着一些共通的基本邏輯。
比如,萬物都無法離開"四種力":
第一種力量是把我們固定在地球上的引力;
第二種力量是電磁力;
第三種和第四種力量分别是弱核力和強核力,核力使原子核聚集在一起。
每當其中一種力被物理學家理解時,人類的歷史就發生巨大變化。
再比如,宇宙大爆炸之後,能量、物質、時間、空間和生命都相繼產生,構成了宇宙中最原始的要素。而這也是我投資硬科技的基本邏輯——能量(新能源)、物質(新材料)、信息(人工智能和光電芯片)、空間(交通)、生命(生物技術)等
所以,老子會在《道德經》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説的就是人要學會遵循宇宙規律。
再比如,《道德經》還説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其實就符合熵增定律(系統從簡單逐步向復雜演化)——宇宙大爆炸開始的瞬間,宇宙是極熱的,随着宇宙的膨脹,宇宙越來越冷,只有少數恒星能夠發熱。
所以,只要我們理解清楚這些物理規則,就能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這一點,對于創新創業者而言,非常重要。
2.創新創業法則一:颠覆式創新往往來自于邊緣
還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説起,爆炸之初只有氫、氦,以及極少量的锂和铍等元素元素,這些元素構成了第一批恒星。
随着恒星的形成,核聚變發生了,從锂元素到鐵元素,都可以在大質量恒星内部由核聚變反應生成。等到"超新星大爆炸"之後,鐵之後的元素也開始逐漸被合成。
不過,盡管在宇宙中心"超新星大爆炸"非常頻繁,但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而處于宇宙邊緣的銀河系的地球有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而才有了生命演化的可能性。
可見,颠覆式創新往往來自于邊緣。
此外,資源禀賦對創業的影響其實非常大,創新創業也不可能超越環境。比如,如果沒有蒸汽機,煤礦的價值也會小很多;如果沒有内燃機,石油的價值也不會那麼大。所以,決心創業的時候,創業者首先要考慮有什麼材料可用。
還有,資源的選擇并不是一定要"最優解",而是考慮獲取的便利性,或者説獲取成本。比如,金相對于銀和銅來説,導電性能更好,但我們都是用銅做導線,原因在于銅量大且便宜。
3.創新創業法則二:多元融合容易引爆創新
事實上,身處地球的我們是幸運的。得益于地球磁場對我們的保護,我們避開了宇宙射線的輻射;
得益于45億年前月球對地球的衝撞,讓地球產生了23°26′的斜度,于是有了春夏秋冬,四季變化;
得益于地球在冷卻後慢慢形成的海洋,以及在液态中物質之間有更多碰撞的機會,空氣、在陽光、水這些最簡單的原材料的加工下,產生了最原始的生命。
所以,頻繁的交流和碰撞就會出現創新,這也是創新的物理學的底層邏輯。
4.創新創業法則三:适者生存
不過,生命要想從低級走向高級并沒有那麼簡單。大約20億年前,不知是意外還是命運,一個能夠進行有氧呼吸的細菌進入了一個古菌細胞的内部。
幸運的是,它既沒被古菌細胞殺死,也沒有被古菌細胞消化,而是安全地内存活了下來。
于是,原核細胞正式更新為真核細胞,生命史的第一次革命來了——一系列復雜的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
與此同時,藍藻細菌一直在不斷地通過光合作用向外釋放氧氣,有了足夠的氧氣後,由多個真核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多細胞生物就有機會獲取更多的能量。
于是,大約5.3億年前,著名的"寒武紀大爆發"來了。再然後,植物邁出了走向陸地的第一步,它們從水路開始,随後深入内陸,逐漸成為了陸地居民。稍晚,動物也開啓了登陸進程。
寒武紀大爆發還讓動物之間的生存、競争變得更加激烈,"物競天擇,适者生存"就此展開。但生存就是如此殘酷、如此激烈。大家都在進步,如果你不進步,就會被淘汰。
創業公司其實和生命的演化非常類似,死掉的公司遠遠超過了還存在的公司。生物也好,公司也罷,能存活的核心邏輯就是能不斷适應變化、不斷進化和演化以适應當下和未來的環境。尤其是中國,公司的進化速度非常快,如果不進步,被淘汰的概率就會很大。
類似的智慧有很多,我再舉幾個例子。
① 植物進化規律與企業成長
如果你參觀過熱帶雨林,就會發現密密麻麻長滿了植物,有很多植物就得不到充足的陽光。為了獲取陽光,植物葉片進化也演化出兩種策略:一種進化為闊葉,另一種則進化為針葉。某種程度上,針葉可以説屬于在闊葉上競争失敗的物種。
不過,盡管闊葉是物種的第一選擇,但也存在極大的風險。由于闊葉生長的地方土壤較為肥沃,植物都瘋狂生長,密度太高,葉子也越來越多。
然而,在森林系統中,任何一種生物的優勢都不會一成不變——在被子植物和針葉樹緊密共生下會可能引發生态失衡,為了維護"内穩态",森林會采取措施,火災或是雷擊不可避免。
對此,馬克·斯皮茨納格爾認為,資本主義就像闊葉林,很多企業在瘋狂獲取資源,獲得增長之後,必然會造成生态的崩潰——金融危機。
然而,盡管針葉樹易燃,不過它們在森林中的也只有極小部分,大部分針葉樹在崎岖、寒冷之處生長,加之針葉樹會将堅硬的果實四處"抛灑",最終培養起了自己的獨特的韌性。因此,反倒讓自己從"火災"與"強敵"中存活下來,甚至有機會重回森林,實現"反敗為勝"。
企業的成長也是如此,如果企業一開始資源特别多(比如較多的融資),反而可能讓你忽略自己其他能力的建設,比如,團隊的磨合程度、信任程度,文化、價值觀的一致程度都可能出現問題,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很好,都存在很大的疑問。
約束條件多,雖然增長緩慢,但有利于你踏踏實實練好内功,把管理、技術、團隊一點點做扎實,最後到了一定體量,才能實現指數級增長。
② 動物、人的競争策略與企業演化
盡管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從陽光中獲取能量,但效率特别低。動物則不同,它們通過吃植物和動物獲得能量,獲取能量的效率更高了。
不過,最後勝出的并非動物——不是更高的長頸鹿,不是更快的獵豹,也不是更強的獅子,而是黑猩猩。黑猩猩是人類的近親,最後進化成了人類。
與黑猩猩不同,人走了一條更加不同的道路,人比絕大多數動物跑得都慢,人的爪子沒那麼堅硬,有些器官(如牙齒)也在退化,但卻将大腦進化得足夠強大,大腦就相當于有了外挂,幫助人類走上了創新之路——人類發明了弓箭代替爪子;使用人工取火煮熟食物,進而代替利齒,凡此種種,因為技術革命,人類最終戰勝了所有的動物。
5.創新創業法則四:認知決定格局
當然,人走上這一條路付出的代價也很大。比如,很多哺乳一出生都能行走,但人類不行。原因在于相較于動物而言,人類的懷孕周期是短的。
因為人類的腦袋特别大,而骨盆為了适應直立行走又進化的相對狹窄,所以不得不早點生以避免難產問題(大頭會卡住)。付出的代價就是生下來不會走。如此,生養孩子的周期就會拉得比較長,往往要兩三年之後才會要下一胎。
不過,付出了這樣的代價,人類也獲得了相應的收益。人類通過大腦的創新,想出了很多新鮮想法,來提升自己的外部能力。
簡言之,人類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認知革命,拼的不是體力競争,拼的是大腦。同時,還有合作革命的因素,人類發明了語言,有了語言的溝通,才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這就是"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企業的演化和人類的演化一樣,只有投資在"大腦",并能長期堅持下去,才能成為真正創新的企業。
二、人類經濟系統社會發展的底層規律
1.人類文明的三大系統
人類文明發展分為三大系統:知識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
知識系統則是知識的生產與再生產系統,生產主體是人。這些主體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智庫、企業以及民間智庫等機構,形成了各類知識產出集群,產出包含理念、思想、科學等"知識"。
而這些"知識"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道理很簡單,知識決定财富和權力。
經濟系統是驅動世界總财富、權力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最重要的力量。在相關學者們看來,經濟系統是一個包含復雜結構的規則系統。其通過規則的發源、采用和推廣到經濟系統中,構成經濟演化的驅動力。
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個核心動力就是社會系統。與自然世界一樣,人類社會在一定的規律和規則支配下發展演進,并不斷重塑自我運行機制。社會系統是由一個個能動的主體構成的整體,包括家庭、社區,公司以及國家、社會等。
每一個組成要素都有其自身的功能或目标,但同時也是社會系統的一部分,以維持社會系統的功能或目标。同時,各個系統組成存在互動性(個人與群體之間相互依賴的規律性關系),并以組合的方式存在于時間流中。
所以,我們會看到,每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期、轉捩點,往往社會系統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知識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是一個完整的循環,且所有系統都是熵增系統。
過去70年,中國是先穩定了社會系統,建立了新中國,後來經濟也發展起來了,現在缺的是知識系統。
比如,經濟為什麼會下滑?原因是注入的能量不足了。因為經濟系統要發展,核心是要增加創新,向它注入新的知識,創造出更多的產品種類,制造更多的新產品,才能讓經濟變得更好。
所以,中國未來30年的核心發展戰略之一便是科技創新,包括科技教育和科技成果轉化,只要把科技創新體系完善了,中國就形成了完整的閉環了。只要把知識系統建構好,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
2.硬科技創業的意義
硬科技創業,是知識改變世界,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方式。
當前,中國正面臨着幾個大的挑戰,如GDP逐年放緩,三架馬車的拉力變得更弱。本質上,過去中國40年的高增長來自于發達國家前三次科技革命技術紅利的擴散,我國的人口紅利承接了中低端的制造業。
我們正處在邁克爾•波特所説的國家發展的四個階段中的第三個階段,即創新驅動階段。過了此階段後,就會進入第四個階段,财富驅動階段。
而作為投資人,我只投同時能夠增加知識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項目,而硬科技創業是能同時實現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知識價值的,是一種非常好的價值實現方式。
在我們看來,這也和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追求"立德(社會價值)""立言(知識價值)""立功(經濟價值)"是完全重合的。
再比如,《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可以轉換到硬科技創業上來:
"格物致知",是搞清楚事物的原理,即找到科技創新的原理;
"誠意正心",是要做有社會價值的事情;
"修身齊家",是讓我們修煉好自身的價值觀和能力,讓自己和企業變得更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因此,硬科技創業,也是現代知識分子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一個重要方式。
當然,要想做好硬科技的創業,一定要掌握科技創業的規律。
三、科技創業的規律:取勢、明道、優術
1.取勢——硬科技是未來發展的大勢
"時勢造英雄",對于創業者來説,擁有判斷大勢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説大勢是100,戰略可能是10,而戰術可能只是1。
當然,大勢、戰略、戰術三者缺一不可。反觀當下,最大的大勢就是硬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企業家在大勢下取得了成功,會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實際上,絕大多數企業不過是風吹起來的"豬",而不是自己長了"翅膀"。
所以,當你飛起來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為自己造個降落傘。
為什麼是硬科技?
因為技術進步才是人類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
比如,農業革命一直有"馬爾薩斯陷阱",中國有300年的歷史周期律,其本質的原因是農業革命也是一種技術革命,這個技術革命是人類利用地球上已有的生物資源,比如説種子、動物。
所以這時期最大的生產資料其實是土地,因此在農業時代最核心的遊戲規則是要成為地主。無論是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農業革命時代最大的成功人士終局是成為土豪。
但是工業革命後遊戲規則改變了,最大的生產資料從土地變成了機器,這時才有了資本主義。在工業革命剛開始的時候是技術和資本結合在一起,資本越多投入到機器裏,回報就越高,這就是金融和科技的關聯。
為什麼農業時代最大的問題是"馬爾薩斯陷阱"?這是因為人口增長是指數型,而農業產量的增長是線性的。人口增長一旦到了極限,超過了土地的承載極限,就會產生瘟疫、飢荒以及很多的問題。
但是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經濟的增長也進入到指數型了,這時候人口增長不是問題了。現在我們的問題是人口增長放緩,在技術進步不夠時,會導致金融危機和工業衰退。
從經濟周期規律看,3年是是一個"基欽周期",10年是一個"朱格拉周期",60年是一個"康波周期"。60年的"康波周期"本質上是經濟學的規律,但是它只是現象。
底層的支撐規律是每一次大的科技革命周期,也就是技術創新的60年周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緩慢增長。無論是蒸汽機還是集成電路,技術從開始發展到最後把技術擴散到全球的周期大概也是60年,技術性能挖掘到極限的周期大概也是60年左右。
當前瓶頸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從60年代開始的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經過60年左右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技術瓶頸。摩爾定律很難延續是因為集成電路的高速增長已經過去了,到了尾聲。經濟發展也到了尾聲,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發展新一輪的科技革命。
在集成電路領網域,一直遵循着"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指集成電路每18個月,性能提升一倍、成本下降一半),但在2016年,摩爾定律在集成電路領網域達到極限,失效了。
接下來"光"在科技產品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為什麼呢?
因為光纖通信在通信領網域已經達到70%的成本了。同時,人接收信息的70%來自于視覺信息,而人類大腦中處理視覺信号的神經元也占到所有神經元的70%。地球上的能源有80%、90%也來自于太陽光,不管是現在的太陽能、風能(現在的光),還是煤炭、石油(過去的光)。
2016年,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我們就相信人工智能的時代就要來臨了。我認為"光"是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為了迎接人工智能時代,就要先把"光"這一基礎設施建設好。我們相信,未來,信息的獲取、傳輸、計算、存儲、顯示,光學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總之,回看工業革命的歷史,人類共經歷了四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200多年的機械化革命,代表是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20年前的電氣化革命,人類掌握了電磁力;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60多年前的"集成電路+光纖通信"的信息化革命;
現在正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光+AI+新能源+生命科學"是未來的演進方向。
此外,中國過去用40年完成了發達國家前200多年的工業革命紅利的擴散,現在GDP增速逐年放緩,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對中國GDP增長的帶動力變弱,同時,從材料到關鍵的儀器、設備、軟體,絕大多數核心產品還依賴于進口,這是中國未來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可以説,中國正處在從人口紅利向創新紅利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要從體力生產力向腦力生產力轉變。
硬科技還有四個"硬"。
首先是技術硬,有極高的技術壁壘,難以模仿和復制;其次是精神硬,有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要有長期的積累和投入;然後是志氣硬,硬科技實現強國夢,勇奪世界單項冠軍;最後是實力硬,有國家實力強大的底氣,中國終會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在我看來,硬科技的理念不同于互聯網思維。硬科技練的都是内家功夫,緩慢但扎實;像德國和日本的一些硬科技公司,看似效率不高,但他們做事認真踏實,反而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對,效率往往是最高的。反觀很多互聯網公司,追求外在的光鮮,追求增長、體量,往往帶來很多風險。
真正做到世界頂尖的人,都是在一項事業做十年、二十年。
2.明道——必須掌握的一些創業規律
第一,"創新擴散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是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傑斯(E.M.Rogers)提出的。他認為:創新是一種被個人或其他部門視為新穎的觀念、時間或事物。
羅傑斯把創新的采用者分為早期創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成熟大眾、晚期接受者和落後者。
創新擴散的傳播過程可以用一條"S"形曲線來描述。在擴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進展速度也很慢;當采用者人數擴大到居民的10%~25%時,進展突然加快,曲線迅速上升并保持這一趨勢;在接近飽和點時,進展又會變慢,最後慢慢消亡。
原因在于,不同時期,用户注重的點不一樣。早期,創新產品還不成熟,用户願意為理念買單;而在中後期,用户在乎的是性價比,誰的體驗更好,性價比更高,誰就能赢得用户。
再比如,AI領網域有一條高德納曲線(GartnerHype Cycle),由高德納咨詢公司于1995年開發。高德納曲線是技術發展曲線和人的認知曲線的疊加。這種曲線模型以時間為橫坐标軸,預期為縱坐标軸,構建了技術成熟的五個階段:
技術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在這個階段,新技術開始出現,但還未被廣泛采用。
期望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在這個階段,人們對新技術的期望值開始升高,有時候這種期望可能過于樂觀。
泡沫化的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新技術并沒有立即帶來預期的效益,因此對它的興趣可能會降低。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更清楚地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新技術,并開始看到一些實際的效益。
實質生產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在這個階段,新技術的使用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生產階段,并且已經開始產生實際效益。
高德納曲線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以及在特定階段應該如何有效地采用和使用這些新技術。
比如,人工智能熱度起來後,人工智能公司市值一下就上去了,但真正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估值就會下降,随着技術的發展,產品能真正產生價值,估值又開始上升。
基于此,創業者在創業中一定要深刻理解新技術的成熟度和發展趨勢。首先要盡早進入一個賽道,這個時候容易獲得高估值和高融資,但要想到落地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應該保持一定現金流,同時保持創業團隊的穩定,等熬過去了,產品能真正使用時再去追求利潤。
第二,創業過程一定會經歷谷底和高峰,在高峰時需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在谷底時更要相信自己的價值。
這需要内觀自己,不能因為别人的評價影響對自己價值的判斷。
比如,產品銷售是緩慢增長的過程,但投資人的預期往往會非常高。這種挑戰和錯配在創業過程中時時發生,在高峰期時,需要降低投資人的預期,在谷底時,不僅要增加自己和員工的信心,也要增加投資人的信心。只有自己堅定,才能走過谷底。
對于投資人來説,最好的投資時點是萌芽期和谷底期,最壞的投資時點是過熱期。作為投資人,不要因為時髦而加入,也不要因為過時而錯過。同樣,作為創業者,最好的創業時點是萌芽期和谷底期,最壞的創業時點是過熱期。
第三,是要懂得跨越鴻溝。傑弗裏·摩爾在羅傑斯的技術擴散曲線的基礎上,提出了鴻溝理論。
鴻溝理論是指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營銷過程中遭遇的最大障礙: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着一條巨大的鴻溝,能夠順利跨越鴻溝并進入主流市場,成功赢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就決定了一項高科技產品的成敗。
比如,早期用户比較看重技術,但主流市場的用户不僅看重技術,同時還要看產品的的成熟度、性價比和體驗度。科技創業者往往是技術出身,具有技術思維,很容易和早期用户打成一片。
但是,最大的客户群體是後面的主流客户。早期用户的產品有亮點,但也有很多缺點,對于主流的實用主義者來説是不可接受的。他們從用户自身的需求角度來看產品,需要從技術思維到產品思維、用户思維進行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產品定位的轉變,這形成了一條技術到產品的巨大鴻溝。
因此,要進入主流市場,要跨越鴻溝,就要把用户體驗、性價比做得更好,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因此,對于創業者而言,在創業早期往往采用的是技術領先戰略,獲得創新用户;接下來要進行"產品領先+親近客户"的戰略,獲得早期接受者;再後來面對早期主流客户,要進行"產品領先到運營卓越"戰略;最後面對晚期成熟客户要進行"運營卓越"戰略,通過技術把成本降到最低獲得市場。
總之,創業成功,關鍵在于能否為客户的動态需求提供持續超越競争對手的相對價值。這就是客户價值領先戰略。
用户價值是產品價值除以用户為此所付出的價格成本和時間成本,用户通過綜合比較,最後選擇一個心目中的價值最高的產品。未來客户的需求,個性化選擇、情感價值等精神層面的系數越來越大,物質層面的系數越來越小。
此外,不同客户的需求強度值也不同,有的客户對成本更敏感,有的對時間更敏感,有的對產品更敏感。根據奈奎斯特定律,任何一個指标的性能變動兩倍,大家會忽略其他噪音。
比如,小米的第一款手機價格是1999元,與當時市場智能手機動辄四、五千元的價格相比直接腰斬,所以你的大腦會把其他東西忘掉,只記住了小米的價格。
在單點做到兩倍的突破,就會對競争對手產生重大的打擊,這也是很多價格策略有效的原因。同樣,對時間敏感的用户,如果效率能提高兩倍以上,用户有可能願意為此買單。
最後,回到創業公式。創業成功=勢能×戰略×執行×市場空間×競争強度×團隊。
如果趕上時代大勢,找到了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和優秀的團隊,并制定了正确的戰略且執行到位,成功自然而來。但如果公式中的某個量變化了,成功的幾率又降低了。
3.優術——需要掌握的戰術思維
生命通過吸收外界能量和信息來對抗熵增,組織也是一樣,要不斷吸收外界的信息和能量:第一,組織要不斷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和資源加入;第二,組織内部要不斷學習提高認知。
做到這兩點,就可以不斷對抗熵增,組織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組織。如果組織不能吸引更優秀的人進入,組織内每一個人不能進步,組織熵增就會越來越大,最終成為僵化的企業。
團隊建設要堅持"一心、二同、三互補"的原則。
"一心"是共同的初心、使命;
"二同"就是有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
"互補"是能力互補、資源互補、性格互補。
創業公司選擇方向要有"占山為王"的策略,先找到一個細分市場占山為王,打造成自己的根據地,這樣才能存活下來。
所以,創業公司要成為細分市場冠軍,而不是去挑戰巨頭的主流業務。雷軍當初推出了"米聊",增長一度很快,但挑戰的是騰訊的社交軟體,騰訊晚40天推出了微信,此後江湖再也不見"米聊"。創新來自于邊緣,雖然不能挑戰巨頭的主流業務,但可以突破巨頭的邊緣業務。
《孫子兵法》上説: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軍事家的取勝從來都是以多打少,在局部戰鬥中保持絕對優勢,保證戰役的勝利。創業也一樣,核心的戰略是要在時空上集中優勢兵力,形成以多打少。
大公司實力雄厚,正面肯定打不過,但對于大公司的邊緣創新部門,只要集中優勢在某個點上形成以多打少,就能取得勝利。
華為能在很多領網域做到世界第一,就是在研發上采取"壓強原則",以幾倍的兵力來實現突破,雖然前期成本很高,一旦突破,回報也很豐厚。
四、結語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是金庸小説的精髓所在。而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這種俠客精神和士大夫精神。當危機來臨,他們總能"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比如,由于清朝的腐朽積弊,讓近代中國陷入了谷底。因而在民國之後,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等仁人志士奮發圖強,拯救了舊中國。
如今,中國又面臨着新的挑戰,内憂外患之下,我們需要有識之士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助力中國經濟發展,助推中國重返世界之巅。
對此,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當仁不讓。尤其是硬科技創業者,更應當用硬科技去助力實現這些宏偉目标,實現中國夢。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