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引入文心大模型,百度Apollo如何探索新一代智舱?,欢迎阅读。
" 如果说电动化是电动汽车竞争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的竞争焦点就是智能化。" 这是行业普遍认同的观点。
这点从上市新车的宣传上也不难看出,智能化已经成为其核心的卖点。作为智能化的重要一环,智能座舱正日益成为车企、科技公司差异化竞争的阵地。
大模型带来车机互動新体验
作为一款智能汽车的核心之一,智能座舱主要由软硬體和人机互動技术构成。其中,硬體包括液晶仪表盘、HUD、显示屏、芯片等,軟體包括作業系統、中间件等,人机互動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触控识别等。
在汽车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百度阿波罗智舱业务部产品架构师徐嘉南认为,智能座舱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点,一个是智能座舱的功能越来越多。在他看来,未来智能汽车不只是一个有四个轮子的大号手机,而是一个真正可以互动、学习,可以叫做 " 汽车机器人" 的新物种。
另一个变化则是,语音互動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据相关机构调研,2022 年 1-8 月,语音互動功能在智能座舱的渗透率达到 73.3%。
不过,之前智能汽车互動的背后,仍是通过 " 语音 + 触摸屏 " 来 " 被动式互動 " 实现控制,并且大部分的车载语音互動系统在 " 理解 " 上并不智能,导致整个系统功能单一、命令词单一。
徐嘉南认为,随着大模型的落地,会推动座舱语音助手向 "AI 智能助手 " 更新。" 未来基于文心大模型的能力,车里所有的互動可以用自然语言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点击页面然后跳转的逻辑进行互動,这是大模型给未来车机互動体验带来的非常大的变化。用户直接表达需求,系统根据它的分析和理解,调动应用资源进行需求满足。这将改变人和应用,甚至是人和车之间的关系。"
5 月 23 日,百度Apollo 汽车智能化业务展示了以文心大模型为基础的新一代 AI 智舱探索成果。
比如,在旅途过程中,小度车载语音可以帮用户进行旅途行程规划、沿途景点美食推荐;在家庭出行时,灵感画画便可起到给儿童娱乐陪伴的作用。
同时,百度也在探索如何借助文心大模型能力,重塑个性化驾驶空间。在未来,百变人设功能可针对不同场景和不同用户特点、偏好,定制个性化的语音助手人设,与用户进行情感化交流。用户也可以拥有一个用车顾问," 以后用户更多的是表达舒适需求,我这个车怎么这么热,我怎么坐在这里不舒服,车会去分析,可以通过调度怎样的能力去调节,帮助用户用车更舒适,让用户驾驶更符合个性化的特色,这就是大模型能力的结合。" 徐嘉南说道。
另外,未来大模型融入智舱场景后,用户可以依托语音助手完成朋友圈文案撰写、沿途景色拍照并一键发送至手机,也可以在开车途中让语音助手完成一天的日程安排和会议预定等。
据官方介绍,目前文心大模型计划通过两种方式上车:第一种就是小度车载智慧增强包。这是一款标准化产品,车企可以直接放到车上,和系统进行融合;第二种方式就是根据车企个性化需求,通过引擎的方式和车企进行合作。
目前,百度Apollo 的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已在 31 个汽车品牌的 134 个车型上实现量产,累计搭载超 700 万辆。
2026 年国内智能座舱渗透率将达 82%
" 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的排头兵。过去我们做过一些用户调研,大家越来越关注智能座舱好不好用,能不能满足需求,这也成了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核心因素。"百度阿波罗智舱业务部产品架构师徐嘉南表示。
这与之前 IHS markit 做的一份调研数据不谋而合。根据 HIS markit 调研显示,61.3% 的用户认为座舱智能化配置极大提升购车兴趣,17.4% 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座舱是买车必购配置;并且,消费者对座舱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的关注程度已经超过座舱座椅舒适度、空间宽敞度、设计美观度、零部件质量等因素,在年龄位于 25-35 岁的年轻消费者中,这一偏好更为显著。
需求侧的变化传递到市场,车厂、科技公司都纷纷瞄准智能座舱这个赛道。比如阿里与上汽联合打造了 AliOS,华为的 HarmonyOS 智能座舱系统搭载了超 37 种车载服务场景,百度也推出了新一代 AI 智舱。
与此同时,中科创达、东软集团、诚迈科技、四维图新以及德赛西威等 Tier1 供应商也在参与其中,为主机厂提供定制专属作業系統的服务。
据 ICVTank 预测,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在 2025 年达到 1030 亿元规模 , 且按照目前增长速度来看 , 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座舱市场。
毕马威中国也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 2026 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 2127 亿元,渗透率也将从目前的 59% 提升至 82%。
在智能座舱渗透率一路 " 狂飙 " 的状态下,对于未来智能座舱的变化,徐嘉南判断," 车内所有的高频的场景比如导航、音乐、车辆設定、车辆服务,都会基于核心能力重新做,此外,整车真的是会变成完全的对话式互動。"(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 作者|韩敬娴,编辑|张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