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西二旗风雪夜归人,欢迎阅读。
在世界上最大、交通线路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北京,遭遇《荒野猎人》一般的徒步经历,这是 12 月 14 日晚西二旗互联网公司员工的亲身遭遇。
当晚 21 时 26 分,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12 月 14 日 18 时 57 分,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至生命科学园站上行区段一列车车厢脱离,迫停区间。事故发生后,应急、消防、卫健、交通等救援力量进行现场救援;并针对昌平线西二旗站至生命科学园站区间停运,朱辛庄站至昌平西山口站、学知园站至西土城站区段正常运营。
昌平线非常重要,它所穿过的上地、西二旗一带是滴滴、百度、快手、联想、新浪、网易、腾讯、小米和浪潮等互联网科技公司聚集的区網域。事故的发生,让习惯了 996 和涉及早晚班工作的互联网公司员工不得不踏上漫长的回家路。
雪夜之中,他们被迫从后厂村、西二旗、龙泽等地缓慢行至可以乘坐地铁的站点,或者挤在公交车上驶向任意一个能够打到车的定位,又或者马上预订酒店就近住下,甚至有人选择步行 3 个小时,只为了回家。
18 时 57 分:断裂
ZZ 在中关村的一家在线娱乐公司工作,通常情况下,她的回家路线是乘坐 10 号线,到西土城站换乘昌平线到朱辛庄站,她的住所在附近。
她当天 18 时准时下班,正值下班高峰期,地铁上人很多。18 时 40 分,她在西土城站登上了前往朱辛庄站的昌平线。17 分钟后,列车刚驶出西二旗站没多久,就突然停了下来,整个车厢变黑了,人挤着人倒下了一片,一片惊叫声中又出现 " 嘭 " 的一声。她感觉手臂很疼,晃过神后站起来一看,看到她所在的车厢和前车断开了,而她距离断开处只有 2-3 米,离断开处更近的一些人摔到了铁轨上。
一阵慌乱之后,救援人员还没有到,车厢里哭声此起彼伏,车厢外的人已经自行站立起来靠边。20 时 15 分,她跟着其他人撤离事发列车。21 时 35 分,撤离人员陆续步行到了西二旗地铁站,并在 10 分钟后登上了转运大巴车。" 大巴车上人很多,有人需要站着。" 她说,路上很堵,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随处可见。
包括她在内,由于堵车以及疼痛难忍,有几个人选择下车步行。在路上,她遇到一对开车的好心夫妇,把她捎回了家。到家时,已经是 12 月 15 日凌晨 0 时 30 分,距离事发过去了大概 6 个小时。
经过长时间折腾,她顾不得手臂疼痛,只想躺着休息一会。直到凌晨 2 时,在朋友的劝说下,她前往医院治疗。
接治了一部分伤者的上地医院(拍摄时间:15 日凌晨 2 时)
这 6 个小时里,许多在西二旗上班的互联网人,以及在其他地方上班、需要乘坐地铁回到清河、西二旗等地的人,都只能踏着风雪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回家,无一例外。
19 时 20 分:纠结
对袋袋和她的同事们来说,12 月 14 日这个夜晚,最重要的任务是 " 走出西二旗 "。
下雪路滑不开车,于是,北京地铁昌平线,就成为了袋袋上下班不可或缺的一段路。顺利的话,从踏出公司大门到迈进家门,需要 45 分钟。这一天比较特殊,经过了连续加班的 " 摧残 ",她决定在部分工作收尾后涮个火锅犒劳一下自己,多少有一些仪式感。食材早已备好——无论是从潮汕朋友那里买来的牛肉丸,还是商超外卖送来的青菜,下锅都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19 时 20 分,工作群里开始有同事问:" 昌平线怎么了?" 起先她并不十分在意,因为地铁经常发生一些小故障,每次都能很快修复,这让她觉得事情 " 不至于太严重 "。直到西二旗地铁站封站和昌平线全线停运的消息传来,又有抵达西二旗地铁站的同事被劝返,她才开始紧张。
当袋袋在为如何回家而犹豫和纠结时,山鹿乘坐的公司班车正缓慢地向西二旗地铁站挪动。她刚刚看到事故新闻,并不知道自己将会面对一条极为波折的回家路。毕竟,早上踩着积雪蹒跚而行,排着长队、淋着大雪等班车,几乎耗尽了她一整天的力气。
20 时 30 分:未知
学知园地铁站挤满了人,他们下班后从望京、奥运村、五道口和六道口等地而来,都在等待下一班地铁。
林淼是其中的一员,她在望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大概在事故发生的同一时间走出了公司,进入地铁站时已经看到了新闻推送。她告诉电厂,彼时,她尚未意识到事故的影响会有多大,从望京站到六道口站的换乘也还算顺利。
但在六道口站,不断有地铁工作人员用广播循环 " 从西土城站出发的列车时间不固定,大家可以换共享单车或者网约车 "。一问她才知道,上一班经过六道口站的地铁已经是 25 分钟之前。她等了一会,坐上了一趟列车,但这趟列车的终点被更改为学知园站,离她的目的地还剩一站。
每一趟列车的终点站都是学知园站,带着更多的人挤入了这里,这个平时没有什么人上下车的地铁站变得越来越拥挤。她的想法是:离家只有一站,这一趟不行,可能下一趟就可以了。这也是她身边许多乘客的想法。
学知园地铁站。林淼说,这还不是人最多的时候。
于是,大家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地等来了一辆车,不停靠,再等来一辆,也不停靠。唯一一辆停下的车,大家挤上去,又被叫了下来。列车空着开走了。每个人的心情就如同那些空着离开的列车,不再承载希望。就这样,看着人变得越来越多,她等了 1 个小时,直到 20 时 30 分,并没有一趟列车能载人从学知园站出发。
与此同时,一辆公司班车正从后厂村的一家互联网公司驶向西二旗站,这是后厂村的互联网人最常见的交通接驳方式,地铁 - 公司班车到部門上班,公司班车 - 地铁下班回家。李奇就在这辆班车上,他对电厂提到,上班车大概是 20 时 15 分,十几分钟后,他们才听说西二旗地铁站被封了。
已经采取交通疏导的西二旗地铁站附近区網域。
他们得知地铁发生了事故,却没想到波及面那么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 我能看到很多人在人行道上走,路上堵了很长的车。" 他说。要求班车司机改道无果后,他们也决定下车步行前往地铁站。
20 时 50 分:邂逅
林淼多了一位微信好友。扫码的时候他们正在一辆公交车上," 滴 " 声在周围的嘈杂里也显得有些突兀,但对她来说,这或许是这一天里最值得纪念的瞬间。
那个姑娘和林淼年纪相仿,在学知园地铁站偶遇时,对方正在为如何回家而焦虑——她在学知园站被要求下车时,看到地铁站里挤满了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有人和她解释后,她的声音才带上了一点慌张。因为平时都是开车通勤,她很少地铁出行,没想到凑巧遭遇地铁事故,滞留在一个陌生的站点。
走出地铁站时,出口挤满了人,或者正等车来接,或者在为公交车排队。林淼注意到,那个姑娘蹲在地铁口旁边的一个电梯口,很无助的样子。她决定过去问问情况,一番沟通后发现两个人目的地基本一致,她就带着对方去坐了公交车。上车后,林淼才得知这个姑娘已经多年没有坐过公交车,连乘车扫码都是她一步步教会的。
林淼和新认识的朋友,终于一起来到了公車站。
在一个寒冷的雪夜里遇到这样的状况,对两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情。但最后,林淼却觉得这段经历很有意思,在 1 个多小时的滞留时间里,她看到了人来人往、想尽办法回家的百态,也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而这个朋友和她住在同一个小区——对这个姑娘来说,这可能也是这个不走运的夜里,唯一感到幸运的事情。
21 时 28 分:雪夜徒步
林淼回到了家中,但袋袋还留在工位上,她不敢开车回家,因为下雪地面非常湿滑,朋友圈很多人都遇到了驾车打滑的情况。她决定放弃打车,过去的 1 个多小时里,滴滴打车界面的数字在跳动,但和之前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同时叫车人数始终是 200 人以上。
期间,她想了几种可能但未必可行的解决方式:第一种是在附近找一家酒店住下,但她没带身份证;第二种是尽快改换公交车,在社交平台看到公交车已经 " 太挤了 ";第三种则是继续相信地铁——从清河地铁站坐 13 号线到霍营站,再换乘至朱辛庄站。" 如果昌平线没开的话再打车,那样会不会容易一点?"
此时,最靠谱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两条腿。走出公司、走上人行道、走向清河地铁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汇成了一支队伍。袋袋告诉电厂,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段路上有如此多的人,她甚至不知道前进方向是否正确,反正跟着大家走就对了。
袋袋出发时,李奇已经抵达。他从西二旗地铁站走到清河地铁站,脚下泥泞,身上发冷。他想过要不要骑一辆共享单车,最后因为冻手打消了念头。西二旗地铁站附近,几辆小型老年代步车载着人远去," 听说是两个人二三十块钱 "。
此时,刚下班的成悦正从几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旁走过,坐上公司的班车。她说,车上的同事们已经不关心这辆车驶向何方,大家的愿望简单而朴素:" 先走再说。"
22 时 35 分:千人公交
王嘉嘉,ZZ 的好朋友,在朋友圈看到了她的遭遇,将近 22 时 40 分叫到了一辆网约车。她在龙泽上班,距离事发地有一段距离,但也受到了一些影响。最近,因为新项目上线,她经常加班。当晚 21 时 40 分,她就开始呼叫网约车,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排队打车的好几百人还是让她感到惊讶。于是,她把所有能用的网约车軟體都打开了。
" 平时这个点叫车,15-20 分钟就能叫到。" 她是还在办公室里的、为数不多可以叫到车的人,还捎带上了两位没有叫到车的同事。
" 我们的旁边就是滴滴,显然这也没给我们好运气。" 她觉得 14 日的晚上好像一场黑色幽默,也完全想象不到一座超大规模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因为一场大雪和一个意外,局部陷入了崩溃状况。回到家里,时间已经是 0 时,她问了 ZZ 的情况,想帮她做点什么,但手机螢幕那边已经渐渐无力回复了。
成悦也和前来问询的家人、朋友一一报了平安。遇到这种意外,可能有很多种情绪需要时间来消化,但她也只能说出 " 心情复杂 " 四个字。赶上末班公交车到家的山鹿对电厂表示:" 已经很久没有觉得在北京生活居然是一件这么艰难的事情。" 一路的奔波,同样让她感到筋疲力尽。
山鹿抵达时,已经封闭的西二旗地铁站。
西二旗地铁站封站后,她选择下班车去等公交车。虽然没有拍照,但她清楚地记得来到公車站那一刻的感受:" 非常恐怖,大概就是上千人一起等车。"20 分钟的时间里,车来了,车又走了,而她还在原地,因为挤不上去,即使前胸贴后背,还是挤不上去。于是,她不得不步行折返公司,改坐其他班次的班车。幸好,开往其他方向的班车并没有取消。
" 回家难 " 同样是后厂村一家互联网公司员工张岸的心声。他到家的时间与山鹿一致,不同的是,他在寒风和雪地里步行了 3 个小时——天气正常的话,这可能是一种浪漫的行为,但在当下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张岸觉得,自己的经历是 " 人在囧途现实版 "。下班车后,在走去地铁站的路上,他被一位折返的路人告知:" 那边限流,不让进了。" 附近的公交车站成为他的第二选择,然而,每一辆车都塞得满满当当,每一辆车都没有他。
于是,他一边向前寻找人相对少一些的公交车站,一边尝试打车。人少的车站,没有;叫车的呼叫,不接;只有他的脚印,在稍显泥泞的雪地上越留越多。路算不上好走,后半程身体愈发疲惫,好在张岸是一个很少被消极情绪影响的人," 其实走起来挺暖和的,比在那里等着强,等着才更冷 "。
23 时 52 分:电量耗尽
今天还剩下 8 分钟,袋袋心想,火锅肯定是吃不上了。令她懊恼的除了没能派上用场的食材,还有受伤的尾椎骨——刚进清河地铁站,她就摔了一跤。
地面的水,打滑的鞋底,猝不及防的后仰,痛感袭来,但她顾不上,坚持在闸机前排了 15 分钟队,冒着被整个人被 " 挤扁 " 的风险坐上了地铁,又换乘了公交,中间不死心地打了无数次车,等候人数最多的一次是 1400 人。
杨新的竞争对手没有 1400 人这么多,到 12 月 15 日 0 时,他还需要和 500 余人共同守望。前一天,同事提醒过他打车可能比较艰难,但他完全没有想到,直到 12 月 15 日 2 时才终于有司机接单。毕竟,按照他的下班时间和后厂村的车况,打车通常是秒接。
滴滴系统为他派来了一辆出租车。下车前,他随口问了司机一句是要继续拉活儿还是回家。司机告诉他,这辆车是新能源汽车,电量接近耗尽,只能慢慢地挪回去。
杨新的到家时间是 12 月 15 日 2 时 30 分,刷新了他个人下班到家的最晚纪录,而他的几位同事依然在排队打车,他对电厂称:" 不知道他们最终等到了几点。"
12 月 15 日午间,北京交通在一则新的声明中提到,截至 12 月 14 日 23 时许,人员转运完毕,北京地铁昌平线事故现场处置工作基本结束,共有 515 人送医院检查,其中骨折 102 人,无人员死亡。初步调查显示,事故原因是雪天滑轨导致前车信号降级,紧急制动停车,后车因处于下坡地段,雪天导致立车未能有效制动,滑行后与前车追尾。
地面上还有雪,寒潮影响之下气温更低,但并没有一家公司宣布第二天停工。西二旗互联网人开始了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