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夭折的巨兽:德国海军M级巡洋舰,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218 篇原创文章,作者:Me410。
全文共 3699 字,配图 4 幅,阅读需要 10 分钟,2024 年 4 月 15 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 "me401 专辑 "!
图 1. M 级巡洋舰顶视图和侧视图
于 1935 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協定》堪称希特勒的重大政治胜利。尽管该協定将德国海军各型舰艇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同类型舰艇总吨位的 35%。但是借助这份協定,等于迫使英国人公开放弃之前的《凡尔赛和约》。而没有英国的支持,法国也不再敢于坚持《凡尔赛和约》。那就意味着德国重整军备的努力,突破了国际阻挠。
仅就德国海军而言,《凡尔赛和约》规定,其所拥有的轻型巡洋舰,最多只能 6 艘。且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 6000 吨。这样的吨位限制,使得德国轻型巡洋舰的防护能力普遍欠佳。甚至于,薄弱的舰体结构影响到了高海况条件下的航行能力。而在新的《英德海军协定》的框架下,德国海军终于可以突破原先的吨位限制,设计出更加完善的轻型巡洋舰了。这就是最终被并入 Z 计划的 M 级巡洋舰。
基于德国海军的传统,轻型巡洋舰一向扮演斥候,负责侦察、跟踪、监视任务。为此,之前的 " 柯尼斯堡 " 级及其改进型 " 莱比锡 " 级,全都采用了少见的主炮前一后二的布置模式。这是为了刻意与敌方保持距离,避免迎头交战的意思。当然,这样的战术设计也需要速度的配合。进而,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德国海军不再满足于仅仅将北海作为战场,而是要在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整个世界海洋上作战,捕捉并消灭英国的商船队。因此,轻型巡洋舰同样需要拥有较大的续航力。因此,高速性能、高续航力、以及适当的火力和防护性能,构成了 M 级巡洋舰的主要特征。
相关的设计工作始于 1936 年,从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开始。很明显,之前建造的巡洋舰存在防护薄弱的问题。要想能够抵御敌方 150 毫米级别的火炮的攻击,需要配置的装甲防护,必定要促使军舰的排水量上涨至 8000 吨。至迟在 1937 年 7 月,军方要求国内的私营船厂和军方下属的设计部门,各自提交设计方案,以供对比。但是尽管已经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但是十余年的空窗期并不容易弥补。私营船厂全都缺乏相关的设计经验。最后军方还是得指望自己的设计部门。后者以同时期英国人的 " 南安普顿 " 级为参照,完成了设计工作。
图 2. 舰体后部特写。这里的轻型高射炮与原始设计不同,且明显在后主炮炮塔顶部加装了新的高射炮。这是战时改装后的模样
军舰全长 183 米。宽 17 米。吃水深度 5.42 米。标准排水量 8600 吨。满载排水量可达 9400 吨。全船从后往前,总共划分出 15 个水密舱。双层船底可以覆盖全船 78% 的长度。与之前的德国战舰一样,M 级巡洋舰也大量采用焊接技术拼装。只有 15% 的区網域采用铆接工艺。包括 28 名军官在内,官兵总数为 920 人。
与 30 年代中后期建造的其它德国军舰一样,M 级也采用了当时时髦的高温壓力鍋炉。但是作为远洋战舰,其锅炉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因此与同时期设计建造的驱逐舰上的锅炉相比,其工作压力相对较低,仅有 58 个大气压。此外,M 级巡洋舰也继承了前辈的混合动力的特点,安装了四台 12 缸两冲程柴油机。为此,M 级继承了 " 莱比锡 " 级的动力推进模式,即采用三轴推进。柴油机专门负责中轴推进。蒸汽轮机负责左右两舷的推进轴。因此航速可达 35.5 节。
武备方面,M 级巡洋舰抛弃了之前两级巡洋舰上的三联装炮塔,转而采用四座双联装 55 倍径的 150 毫米火炮。标准的前二后二式的背负式炮塔布置模式。同类型火炮也被作为 " 俾斯麦 " 级战列舰的副炮使用。俯仰角度在负 10 度至 40 度之间。与传统的克虏伯大口径火炮一样,这种 150 毫米火炮的弹丸配有两种推进药,即仅由绸带包裹的前装药和装在黄铜药筒中的主装药。依靠这两种推进药的威力,炮口初速约为 875 米 / 秒。有效射程 22000 米。最大开火速度可达每分钟 6 至 8 发。但是备弹数量只达到了同时期德国驱逐舰的水准,即每门火炮备弹数 120 发。
图 3. 前部炮塔特写,同样具有战时改装的特征,安装了更多的轻型高射炮
高射炮分为轻重两组。前者包括两座双联装 88 毫米高射炮。射速可达每分钟 20 发。最大射程 12400 米。但是弹药储备同样不算充足。每门火炮的备弹量只有 400 发。后者则是两座四联装 37 毫米高射炮。每门火炮备弹 9600 发。此时的德国设计师明显缺乏经验。他们将所有高射炮都布置在了船体后方,即后主炮群的前方。其中,两座重型高射炮布置在船体两舷。两座 37 毫米高射炮夹在它们中间的中轴线上。因此,军舰前半球的防空能力明显不足,最多只能依靠另外 4 门 20 毫米单管高射炮作为补充。
其它武器还包括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以及两架 Ar196 水上飞机。必要时,军舰还能搭载 60 枚水雷。
最后,作为一款轻型巡洋舰,M 级的装甲布置只能适度。覆盖船体中部的弹药库和轮机舱位置,覆盖了一层 50 毫米厚度的舷侧装甲。然后向船体艏艉两端逐渐消薄,直至消失。水平装甲更加有限,仅有 20 毫米厚度,然后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倾斜的 35 毫米厚的装甲,将水平装甲与舷侧主装甲带的下缘连接起来。船体表面诸如指挥塔和炮塔这类重要部位,都依靠自身的装甲提供防护。其中,指挥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 50 毫米。侧面 100 毫米。炮塔的防护标准比照之前建造的最后一艘轻型巡洋舰 " 纽伦堡 " 号,前部 80 毫米。两侧和顶部 35 毫米。炮塔座圈 60 毫米。
在 Z 计划的框架下,预计总共建造 6 艘 M 级巡洋舰,即 M、N、O、P、Q、R 六舰。其中最后两艘又做了改进,以至于经常被单独划分为 M 改型。主要是针对前四艘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包括 " 穹甲 " 的装甲布置模式缺乏实用性,有浪费空间的嫌疑;防空火力布置存在缺陷、全部两台涡轮机布置在一个轮机舱内,安全冗余明显不足;船员居住空间不足,难以适应远洋作战需要。
为此,M 改型将船体拉长了 13 米。宽度增加 1 米。标准排水量增至 9600 吨。满载排水量过万吨,达到 10300 吨。这个更大的船体又多塞进去四台柴油机,以改善远洋航行能力。甚至连推进轴也多加了一根,由三轴变成四轴。最高航速也提升了 0.5 节,达到 36 节。应该看到,即便是这种 M 级改型,其排水量已经与同时期英国建造的 " 南安普敦 " 级巡洋舰相近。但是后者装备了 12 门 152 毫米口径主炮。火力明显高出一个层次。显然,远洋作战的需求连同复杂的动力系统,占用了太多的吨位和空间,以至于必须牺牲火力配置。这是德国海军为贯彻海上破交战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1938 年 9 月,M 和 N 两舰分别在基尔和威廉港开工。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未完工的船体随即被拆毁,以回收资源。至于另外四艘舰,则从未走下绘图板。
图 4. M 级巡洋舰线图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输入关键词 " 投稿 "-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 " 加群 "-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