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夭折的巨獸:德國海軍M級巡洋艦,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218 篇原創文章,作者:Me410。
全文共 3699 字,配圖 4 幅,閲讀需要 10 分鍾,2024 年 4 月 15 日首發。
快捷閲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 "me401 專輯 "!
圖 1. M 級巡洋艦頂視圖和側視圖
于 1935 年籤訂的《英德海軍協定》堪稱希特勒的重大政治勝利。盡管該協定将德國海軍各型艦艇的總噸位,限制在英國同類型艦艇總噸位的 35%。但是借助這份協定,等于迫使英國人公開放棄之前的《凡爾賽和約》。而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也不再敢于堅持《凡爾賽和約》。那就意味着德國重整軍備的努力,突破了國際阻撓。
僅就德國海軍而言,《凡爾賽和約》規定,其所擁有的輕型巡洋艦,最多只能 6 艘。且單艦排水量不得超過 6000 噸。這樣的噸位限制,使得德國輕型巡洋艦的防護能力普遍欠佳。甚至于,薄弱的艦體結構影響到了高海況條件下的航行能力。而在新的《英德海軍協定》的框架下,德國海軍終于可以突破原先的噸位限制,設計出更加完善的輕型巡洋艦了。這就是最終被并入 Z 計劃的 M 級巡洋艦。
基于德國海軍的傳統,輕型巡洋艦一向扮演斥候,負責偵察、跟蹤、監視任務。為此,之前的 " 柯尼斯堡 " 級及其改進型 " 萊比錫 " 級,全都采用了少見的主炮前一後二的布置模式。這是為了刻意與敵方保持距離,避免迎頭交戰的意思。當然,這樣的戰術設計也需要速度的配合。進而,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德國海軍不再滿足于僅僅将北海作為戰場,而是要在以大西洋為中心的整個世界海洋上作戰,捕捉并消滅英國的商船隊。因此,輕型巡洋艦同樣需要擁有較大的續航力。因此,高速性能、高續航力、以及适當的火力和防護性能,構成了 M 級巡洋艦的主要特征。
相關的設計工作始于 1936 年,從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開始。很明顯,之前建造的巡洋艦存在防護薄弱的問題。要想能夠抵御敵方 150 毫米級别的火炮的攻擊,需要配置的裝甲防護,必定要促使軍艦的排水量上漲至 8000 噸。至遲在 1937 年 7 月,軍方要求國内的私營船廠和軍方下屬的設計部門,各自提交設計方案,以供對比。但是盡管已經擺脱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但是十餘年的空窗期并不容易彌補。私營船廠全都缺乏相關的設計經驗。最後軍方還是得指望自己的設計部門。後者以同時期英國人的 " 南安普頓 " 級為參照,完成了設計工作。
圖 2. 艦體後部特寫。這裏的輕型高射炮與原始設計不同,且明顯在後主炮炮塔頂部加裝了新的高射炮。這是戰時改裝後的模樣
軍艦全長 183 米。寬 17 米。吃水深度 5.42 米。标準排水量 8600 噸。滿載排水量可達 9400 噸。全船從後往前,總共劃分出 15 個水密艙。雙層船底可以覆蓋全船 78% 的長度。與之前的德國戰艦一樣,M 級巡洋艦也大量采用焊接技術拼裝。只有 15% 的區網域采用鉚接工藝。包括 28 名軍官在内,官兵總數為 920 人。
與 30 年代中後期建造的其它德國軍艦一樣,M 級也采用了當時時髦的高温壓力鍋爐。但是作為遠洋戰艦,其鍋爐的可靠性必須得到保證。因此與同時期設計建造的驅逐艦上的鍋爐相比,其工作壓力相對較低,僅有 58 個大氣壓。此外,M 級巡洋艦也繼承了前輩的混合動力的特點,安裝了四台 12 缸兩衝程柴油機。為此,M 級繼承了 " 萊比錫 " 級的動力推進模式,即采用三軸推進。柴油機專門負責中軸推進。蒸汽輪機負責左右兩舷的推進軸。因此航速可達 35.5 節。
武備方面,M 級巡洋艦抛棄了之前兩級巡洋艦上的三聯裝炮塔,轉而采用四座雙聯裝 55 倍徑的 150 毫米火炮。标準的前二後二式的背負式炮塔布置模式。同類型火炮也被作為 " 俾斯麥 " 級戰列艦的副炮使用。俯仰角度在負 10 度至 40 度之間。與傳統的克虜伯大口徑火炮一樣,這種 150 毫米火炮的彈丸配有兩種推進藥,即僅由綢帶包裹的前裝藥和裝在黃銅藥筒中的主裝藥。依靠這兩種推進藥的威力,炮口初速約為 875 米 / 秒。有效射程 22000 米。最大開火速度可達每分鍾 6 至 8 發。但是備彈數量只達到了同時期德國驅逐艦的水準,即每門火炮備彈數 120 發。
圖 3. 前部炮塔特寫,同樣具有戰時改裝的特征,安裝了更多的輕型高射炮
高射炮分為輕重兩組。前者包括兩座雙聯裝 88 毫米高射炮。射速可達每分鍾 20 發。最大射程 12400 米。但是彈藥儲備同樣不算充足。每門火炮的備彈量只有 400 發。後者則是兩座四聯裝 37 毫米高射炮。每門火炮備彈 9600 發。此時的德國設計師明顯缺乏經驗。他們将所有高射炮都布置在了船體後方,即後主炮群的前方。其中,兩座重型高射炮布置在船體兩舷。兩座 37 毫米高射炮夾在它們中間的中軸線上。因此,軍艦前半球的防空能力明顯不足,最多只能依靠另外 4 門 20 毫米單管高射炮作為補充。
其它武器還包括兩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以及兩架 Ar196 水上飛機。必要時,軍艦還能搭載 60 枚水雷。
最後,作為一款輕型巡洋艦,M 級的裝甲布置只能适度。覆蓋船體中部的彈藥庫和輪機艙位置,覆蓋了一層 50 毫米厚度的舷側裝甲。然後向船體艏艉兩端逐漸消薄,直至消失。水平裝甲更加有限,僅有 20 毫米厚度,然後左右兩端各有一個傾斜的 35 毫米厚的裝甲,将水平裝甲與舷側主裝甲帶的下緣連接起來。船體表面諸如指揮塔和炮塔這類重要部位,都依靠自身的裝甲提供防護。其中,指揮塔的頂部裝甲厚度為 50 毫米。側面 100 毫米。炮塔的防護标準比照之前建造的最後一艘輕型巡洋艦 " 紐倫堡 " 号,前部 80 毫米。兩側和頂部 35 毫米。炮塔座圈 60 毫米。
在 Z 計劃的框架下,預計總共建造 6 艘 M 級巡洋艦,即 M、N、O、P、Q、R 六艦。其中最後兩艘又做了改進,以至于經常被單獨劃分為 M 改型。主要是針對前四艘在設計上的不足之處,包括 " 穹甲 " 的裝甲布置模式缺乏實用性,有浪費空間的嫌疑;防空火力布置存在缺陷、全部兩台渦輪機布置在一個輪機艙内,安全冗餘明顯不足;船員居住空間不足,難以适應遠洋作戰需要。
為此,M 改型将船體拉長了 13 米。寬度增加 1 米。标準排水量增至 9600 噸。滿載排水量過萬噸,達到 10300 噸。這個更大的船體又多塞進去四台柴油機,以改善遠洋航行能力。甚至連推進軸也多加了一根,由三軸變成四軸。最高航速也提升了 0.5 節,達到 36 節。應該看到,即便是這種 M 級改型,其排水量已經與同時期英國建造的 " 南安普敦 " 級巡洋艦相近。但是後者裝備了 12 門 152 毫米口徑主炮。火力明顯高出一個層次。顯然,遠洋作戰的需求連同復雜的動力系統,占用了太多的噸位和空間,以至于必須犧牲火力配置。這是德國海軍為貫徹海上破交戰略而必須付出的代價。
1938 年 9 月,M 和 N 兩艦分别在基爾和威廉港開工。一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未完工的船體随即被拆毀,以回收資源。至于另外四艘艦,則從未走下繪圖板。
圖 4. M 級巡洋艦線圖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只需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