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对“谢尔曼”赞不绝口的苏联王牌:德米特里·洛扎的回忆录(一),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网游中出镜的 M4A2" 谢尔曼 " 坦克,为 76 毫米长炮管版本,战术编号 "936",同样也是洛扎的座车
▲洛扎(左)与父亲的合影,二人一同参加了卫国战争
A:德米特里 · 费多罗维奇,您曾指挥过哪一款美制坦克?
B:" 谢尔曼 "。不过我们都喜欢叫它 " 艾姆恰 "。一开始,这款坦克配有一门短管火炮,后来更新成了长管,还装上了炮口制退器。它的首上装甲上面配有一副行军锁,这样我们就能在公路行军时锁住炮管;这玩意的主炮很长,总的来说,这是款不错的坦克。和所有坦克一样,它也有优缺点。每当有人说它是辆糟糕的坦克时,我都会毫不留情地怼回去:" 对不起!(" 谢尔曼 ")并不是辆糟糕的车!" 关键是,你要拿它和谁比?
A:德米特里 · 费多罗维奇 , 您所在的部队中只有美制坦克吗?
B:我们第 6 近卫坦克集团军曾在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作战,最终在奥地利境内迎来了胜利。后来上级把我们调到了远东,跟小鬼子干仗。第 6 近卫坦克集团军麾下有两个军:第 5" 斯大林格勒 " 近卫坦克军,装备有 T-34 坦克;而我所在的部队,也就是第 5 机械化军,则混编有英制的 " 玛蒂尔达 "、" 瓦伦丁 " 以及 " 邱吉尔 " 坦克。
A:他们(指盟军)后来才把 " 邱吉尔 " 送来,是吧?
B:嗯,稍晚了点。1943 年后,我们就不再使用这些英国货了,因为它们或多或少有些问题。这些坦克的马力每吨仅有 12-14 匹,而一辆优秀的坦克马力至少要达到 18-20 匹(每吨)。(这三款坦克中)最好的当属加拿大量产的 " 瓦伦丁 " 坦克。它的装甲采用流线型设计,最关键是,它配有一门 57 毫米的长管火炮。1943 年底,我所在的部队开始接收美制的 " 谢尔曼 " 坦克。第二次雅西 · 奇希瑙攻势后,我部升格为第 9 近卫机械化军。每个军下辖四个旅,其中三个是机械化旅,另一个则是坦克旅。没错,1943 年底,我们就有 " 谢尔曼 " 开了。
A:但英国的坦克并没有退出现役,而是一直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对吧?另外,您的部队里不是有一段时间混编了英、美制的坦克吗?这些不同国家的装甲车辆混在一起会不会出什么问题?比如补给和维修方面?
B:嗯,问题老多了。总体而言," 玛蒂尔达 " 就是个毫无价值的废物!在这里我要提到 " 玛蒂尔达 " 坦克的一个缺陷,还给我们带来过不少麻烦。总参谋部的某个 " 天才 " 军官下了命令,把我们派去了叶利尼亚、斯摩棱斯克和罗斯拉夫尔方向作战。那里遍布着森林与沼泽。" 玛蒂尔达 " 坦克的两边履带配有裙板,且适合在沙漠地区作战,行驶时,那些沙子会透过裙板间的矩形凹槽不断流出来,从而避免坦克陷入沙坑;但在俄罗斯就不一样了。软绵绵的泥巴会积压在履带和裙板间的空隙里!
" 玛蒂尔达 " 配有伺服机构便于换挡。但在塞满泥土的情况下,这个机构很难发挥效用,结果就是出现过热然后失灵。自 1943 年起,英国人就发明了一款替代品。当伺服机构出现问题时,仅需拧下四颗螺栓,将旧的(伺服机构)取出,然后换个新的就行,然而,分给我们的就没这么好运气了。
▲苏联第 68 集团军麾下的第 5 机械化军也曾装备过英制的 " 玛蒂尔达 " 坦克
▲被德军缴获的一辆瓦伦丁 MK.III 型坦克,其车体一侧还绘有 " 为了斯大林 " 的宣传标语
我营里有位名叫涅斯捷罗夫的大士,曾是一名集体农庄拖拉机驾驶员,现在营部担任修理技师。根据我军编制,每个坦克连中都会配一名专门的修理工,但涅斯捷罗夫则负责整个营的维护工作。至于在军一级别,生产这些坦克的英国公司都会派出一名代表来充当 " 顾问 "。那货叫啥名字我忘了。有一回我用笔记下来了,但后来我的座车不幸被击毁,所有私人物品(包括笔记本、信件等等)都化为了灰烬。
这位 " 天才 " 的英国顾问一直在干扰我们修理坦克的各个部件。每当我们干活时,他就会在一旁指点一番:" 这是个工厂封印,你不应该修补它!应该把旧的拆了,换个新的上去!" 但涅斯捷罗夫只对所有的变速器进行简单维护就解决了问题。有一回,顾问来到涅斯捷罗夫面前问他:" 你在哪所大学深造过?" 涅斯捷罗夫回答说:" 集体农庄!"( Kolkhoz)
在这方面(指维护),美国的 " 谢尔曼 " 要比它(英国坦克)领先好几年!你可知道参与设计 " 谢尔曼 " 的人中,也有一位名叫铁木辛哥的俄国工程师?据说此人还是铁木辛哥元帅的亲戚呢!
当然," 谢尔曼 " 也有缺陷。这玩意重心实在太高。高速转向时很容易侧翻,就像个 " 套娃 " 一样。不过,正因这个缺陷,我才能活到今天:1944 年 12 月,我们在匈牙利境内战斗。当时我负责指挥一个营,在一个急转弯处,我的驾驶员没控制好车速,把整个车都开翻了!我们在车内撞来撞去,东西也撒了一车。但我们还是挺了过来。跟在我后面的 4 辆坦克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继续前进,然后就中了德军的埋伏,全部被毁
▲惨遭飞头
A:德米特里 · 费多罗维奇," 谢尔曼 " 坦克的履带使用了橡胶材质,这在某些作者看来是个缺陷。因为实战中,橡胶很容易会被引燃。一旦坦克被断了履带,乘员只能选择弃车,关于这方面您有什么看法吗?
B:往好的说,用橡胶履带确实是 " 谢尔曼 " 坦克的一大优势。首先,这条橡胶履带的使用寿命是钢制履带的 2 倍。数据上我可能会记错,但我绝对肯定,T-34 坦克的履带的使用寿命是 2500 公里,而 " 谢尔曼 " 超过了 5000 公里!第二," 谢尔曼 " 坦克行驶在公路上时,(发出的声音)和一台汽车没什么区别。T-34 就不一样了。那动静似乎只有恶魔知道离它多远才能听不着。
" 谢尔曼 " 坦克履带的缺陷是啥?我在个人新书:《指挥红军中的 " 谢尔曼 " 坦克》里有一个名叫 " 赤脚行军 " 的章节里提过。那是 1944 年 8 月,我和部下还在罗马尼亚执行任务,当时正值第二次雅西 · 奇希瑙攻势,天很热,大概有 30 度。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开着坦克沿着高速公路推进了 100 多公里。(坦克履带)支撑辊上的橡胶衬里热的都剥落开,形成长条。我军在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不远处停止前进。那时,我座车的履带橡胶开始四处飞溅,卡住滚轴的同时迸出巨大声响。我不得不下令停车,并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令我惊讶的是,后勤的人很快就送来了一堆新的支撑辊!为换上它们,我们足足费了三天的工夫。
▲采用加宽 T54E1" 鸭嘴兽 " 履带的 M4A2-76(W)坦克
▲采用 T49 钢制履带的 M4A2-76(W)坦克
时至今日,我还是不清楚他们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找来这么多零部件的。橡胶履带的另一个缺陷就是容易溜车。即便是行驶在稍微结冰的路面上,整辆车也会像疯牛般四处乱窜。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得在履带四周绑上带刺的铁丝网,或者用链条、螺旋制成简易的履刺,借此制造牵引力来稳住座车。不过这只是首批 " 谢尔曼 " 的问题。军中的美国顾问向上级反应了这些问题后,下一批交到我们手上的坦克,就都配备了带有履刺的附加履带板。我没记错的话,每条履带上会有七个履带块,总共十四块履带板。我们会把这些额外的履带板存在零件箱中,以备不时之需。
不得不说,美国顾问的工作效率真的蛮高,他会把所有观察、获悉的问题一并汇总,然后迅速、有效地解决。
" 谢尔曼 " 的另一个缺陷就是驾驶员舱盖的布局问题。第一批次的 " 谢尔曼 " 驾驶员舱盖位于车体顶部,只是简单地向上开着。驾驶员(或修理工)为了能看的更清楚些,会把头探出舱盖。此时,旋转的主炮就会撞到驾驶员的腦袋!我们营就曾发生过一两起这样的意外。美国人迅速解决了这一问题。舱盖打开后就能被(乘员)拨到一边,和现代坦克的设计如出一辙!
" 谢尔曼 " 的另一大优点是电池充电。为了给 T-34 的电池充电,我们必须启动引擎,以达到 500 马力的功率。反观 " 谢尔曼 ",它的成员舱里就有一台辅助汽油引擎,小得像摩托车引擎。只需启动它就能给电池充电。这对我们来说是件大好事!
▲途经罗马尼亚雅西某地的一辆 M4" 谢尔曼 " 坦克,摄于 1944 年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当我们的 T-34 起火燃烧时,我们会尽量远离它,但上级并不允许这么做。当火势蔓延至车内未使用的弹药时,就会发生殉爆。我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曾驾驶过 T-34 作战过一段时间,大概六个星期。我曾目睹过连长的座车被敌人击毁。乘员惊慌失措地跳下车,没走几步就被德国人的机枪火力打倒。
当坦克起火爆炸时,他们都倒在了麦田里。夜幕降临时,我们悄悄地回到残骸周围,把战友们的遗体带回去。但我被眼前看到的一幕惊住了:我的连长的腦袋上,正扎着一大块(T-34)的装甲!而 " 谢尔曼 " 起火燃烧时,主炮弹药就不会爆炸,这是为何?
解放乌克兰的过程中,我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我们的座车被击毁了,(乘员)虽然跳了出来,但德国人不停地朝我的座车发射迫击炮弹。当坦克燃烧时,德军正在用机枪和迫击炮覆盖坦克周遭的空地,而我们只能躲在车下,无路可走。
燃烧的残骸把我的制服都烤热了。我还以为自己要完蛋了。(在我的腦海中)仿佛会听到一声巨响,一切都结束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坟墓!我们听到炮塔内传来许多响亮的 " 嘣嘣 " 声。这是车载的穿甲弹被大火引燃的声音。接下来,大火将蔓延至装有高爆弹的弹药架。地狱就在眼前!
可过了好半天,什么都没发生。为什么?是因为座车用的高爆弹都打完了只剩穿甲弹了?其实不然,美国坦克使用弹药的炸药当量配比更精细,而我军坦克使用高爆弹的炸药当量更多,威力也比 " 谢尔曼 " 大,也更容易炸上天。
▲ M4A2-76(W)坦克末期量产型,配有一门 M1A2 型 76 毫米坦克炮
▲杀入奥地利境内的一辆 M4A2-76(W)坦克,增设了装填手舱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