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大众 ID.7 订单才 300 辆,合资真成杂牌了?,欢迎阅读。
年底又有一大波儿新车发布,包括小米 SU7、问界 M9、吉利银河 E8 和极氪 007 等等。
* 小米 SU7
相比这些国产新能源,大众 ID.7 似乎被人遗忘 ...
作为合资品牌中,首个纯电销量突破 10 万辆的车企。
一汽大众在新能源领網域的表现,要明显好于老对手丰田、别克等,跟得上转型的节奏。
而且新车 22.7 万 - 26.7 万元的售价区间,已经进入了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
汽车行业从换道新能源以来,特斯拉和蔚小理等新势力,逐渐获得认可。
大众、别克等合资品牌的纯电新车,甚至被 " 调皮 " 的网友称为 " 杂牌子 ",大众 ID.7 显然需要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 图片来源 insideevs.com
但从网友的评论来看," 贵 " 成了吐槽的主旋律。
而且 CarFans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新车上市三天,订单仅 300 多辆。
而售价差不多的极氪 007,预售九天就获得了 2.5 万辆订单,差距天壤之别。
那么,大众 ID.7 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合资品牌还有优势吗?
大众开始收敛了?
先说结论,老狐觉得:ID.7 是一汽大众,国内市场用力最猛,最低姿态的一款车。
为什么这么说呢?
燃油车时代,大众在合资品牌中拥有不错的溢价能力,所以尽管简配、售价比海外贵、套娃设计等吐槽络绎不绝,但新车始终保持了不错的销量。
到了大众 ID.7 上,这些 " 毛病 " 全被改掉了。
首先是售价,在德国老家,ID.7 的起售价就高达 5.69 万欧元,约合 44.2 万元。
国产版的起售价要便宜了近一半,这也是我们国内消费者,少有的享受到合资品牌的 " 低价福利 "。
当然,也不得不感叹,国产新能源的出色实力,让大众这样的合资品牌,都开始自降身价了。
接下来是配置,入门版的表现已经相当丰富。
CLTC 工况下续航有 642 km,像五连杆独立后悬架、全景天窗、HUD 抬头显示、15 英寸中控大屏、全速自适应巡航等 L2 级智驾辅助系统,全都是标配。
相比大众的燃油车强了太多,丰富程度已经堪比国产竞品。
最后是设计。
从车身、车头到车尾,大众 ID.7 的外观和内饰造型拥有不错的新鲜感,如果把大众 LOGO 挡住,我们甚至不容易猜出这是谁家的车?套娃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不过,缺点也非常突出,大众 ID.7 竟然全系提供了后轮鼓刹,现在精品一点的微面都不用了。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比海外售价低,说明一汽大众明白,ID.7 的竞争力没优势,后轮鼓刹也只是习惯性的简配操作 "。
老实说,出色的鼓刹性能也不会有太多差距,只不过相比碟刹省不了太多成本,实在没必要。
既然 ID.7 已经进步了这么多,为什么还对比国产新能源没优势呢?
动力、技术成短板?
在 20 - 30 万区间,汇集了太多的国产硬货。
像小鹏 P7、智己 L7 和汉 EV 等,均有各自的特点,强劲的动力和丰富的智能配置是最为突出的。
而且最近的智界 S7、星纪元 ES 和极氪 007 等,还采用了 800V 平台,续航和充电速度,都要比大众 ID.7 强了不少。
就拿动力来说。
大众 ID.7 单电机版最大功率 150 KW,双电机版最大功率 230 KW,而国产新能源的单电机版最大功率在 200 KW 左右,双电机版则要达到 390 KW 左右,基本都比大众 ID.7 高。
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系统也是如此。
大众 ID.7 的 " 可见即可说 " 语音控制,在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中,基本已经标配,像华为的鸿蒙 4 车机,还打通了手机、笔记本等终端设备的互動,甚至是与无人机的互通。
小鹏 P7 和智己 L7 提供了丰富的情景模式,还能自定义编程,功能性和可玩性显然更加丰富。
智驾系统就更不用说了。
对比大众 ID.7 的 L2 级智驾,华为、小鹏和智己的都已无限接近 L3 级,同价位的新车基本支持高速 NCA 功能,还有少数带有城区 NCA,且覆盖城市正在陆续增加。
老狐简单总结一下。
相比自家的燃油产品,大众 ID.7 确实有所进步,但是横向参考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新车在动力、智能水准和续航等方面,缺乏亮点,最终导致竞争力不够突出。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在燃油车时代,同级的国产车型,同样要比大众的性能、配置表现丰富,但新车依然能熱賣。
为什么在新能源领網域,大众比之前更努力了,大家却反而觉得贵呢?
海外品牌溢价消失?
不久前,大众 CEO 已经直言:大众品牌不再具有优势。
其实,最直接的就是溢价能力的下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实际的产品感知,智能技术和性能参数,体验大过名气,有同样困扰的也不只是大众。
别克,甚至是宝马的纯电车型同样如此,想要获得销量认可,要么靠更卷的售价,要么靠较大的优惠。
像别克 E5,定位中大型 SUV,大尺寸的曲面屏、L2 级智驾辅助等都安排上了,入门版只需 16.99 万元。
这要是放在别克燃油车上,也就只能买到紧凑级 SUV。
宝马最畅销的纯电 i3,终端优惠达 9 万元左右,而以往同级的 3 系,即便是新老换代期,也从未出现过如此大的优惠。
最能体现的落差还是技术,在燃油车领網域,我们购车更加关心发动机、变速箱等三大件的表现,起步早、性能强的海外品牌,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
但是买电车,关注点已经变成了三电技术、智能座舱、智驾辅助,甚至品牌与造型的新鲜感,这些也恰恰都是国产车企的强项。
老狐发现,除了产品优势,如今国产车企还在技术向外输出。
如大众收购小鹏股份、Stellantis 入股零跑,起亚、别克选择比亚迪电池等。这么看,选择供应商模式的华为,后续还有潜力可挖。
在国内市场逐渐收获认可之后,大众、丰田等也是潜在客户,毕竟海外品牌的智能座舱与智驾辅助性能,同样需要提升。
而自研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大众軟體部门 Cariad 的进展并不顺利。
最后说一句,ID.7 想要提升竞争力,只有降价,老狐觉得下调 5 万元左右比较合理。
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
一汽大众 ID.7 发布会、insideevs.com
编辑:泽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