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大眾 ID.7 訂單才 300 輛,合資真成雜牌了?,歡迎閱讀。
年底又有一大波兒新車發布,包括小米 SU7、問界 M9、吉利銀河 E8 和極氪 007 等等。
* 小米 SU7
相比這些國產新能源,大眾 ID.7 似乎被人遺忘 ...
作為合資品牌中,首個純電銷量突破 10 萬輛的車企。
一汽大眾在新能源領網域的表現,要明顯好于老對手豐田、别克等,跟得上轉型的節奏。
而且新車 22.7 萬 - 26.7 萬元的售價區間,已經進入了競争最為激烈的市場。
汽車行業從換道新能源以來,特斯拉和蔚小理等新勢力,逐漸獲得認可。
大眾、别克等合資品牌的純電新車,甚至被 " 調皮 " 的網友稱為 " 雜牌子 ",大眾 ID.7 顯然需要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 圖片來源 insideevs.com
但從網友的評論來看," 貴 " 成了吐槽的主旋律。
而且 CarFans (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新車上市三天,訂單僅 300 多輛。
而售價差不多的極氪 007,預售九天就獲得了 2.5 萬輛訂單,差距天壤之别。
那麼,大眾 ID.7 的競争力到底如何,合資品牌還有優勢嗎?
大眾開始收斂了?
先說結論,老狐覺得:ID.7 是一汽大眾,國内市場用力最猛,最低姿态的一款車。
為什麼這麼說呢?
燃油車時代,大眾在合資品牌中擁有不錯的溢價能力,所以盡管簡配、售價比海外貴、套娃設計等吐槽絡繹不絕,但新車始終保持了不錯的銷量。
到了大眾 ID.7 上,這些 " 毛病 " 全被改掉了。
首先是售價,在德國老家,ID.7 的起售價就高達 5.69 萬歐元,約合 44.2 萬元。
國產版的起售價要便宜了近一半,這也是我們國内消費者,少有的享受到合資品牌的 " 低價福利 "。
當然,也不得不感嘆,國產新能源的出色實力,讓大眾這樣的合資品牌,都開始自降身價了。
接下來是配置,入門版的表現已經相當豐富。
CLTC 工況下續航有 642 km,像五連杆獨立後懸架、全景天窗、HUD 抬頭顯示、15 英寸中控大屏、全速自适應巡航等 L2 級智駕輔助系統,全都是标配。
相比大眾的燃油車強了太多,豐富程度已經堪比國產競品。
最後是設計。
從車身、車頭到車尾,大眾 ID.7 的外觀和内飾造型擁有不錯的新鮮感,如果把大眾 LOGO 擋住,我們甚至不容易猜出這是誰家的車?套娃的問題也被解決了。
不過,缺點也非常突出,大眾 ID.7 竟然全系提供了後輪鼓刹,現在精品一點的微面都不用了。
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 比海外售價低,說明一汽大眾明白,ID.7 的競争力沒優勢,後輪鼓刹也只是習慣性的簡配操作 "。
老實說,出色的鼓刹性能也不會有太多差距,只不過相比碟刹省不了太多成本,實在沒必要。
既然 ID.7 已經進步了這麼多,為什麼還對比國產新能源沒優勢呢?
動力、技術成短板?
在 20 - 30 萬區間,匯集了太多的國產硬貨。
像小鵬 P7、智己 L7 和漢 EV 等,均有各自的特點,強勁的動力和豐富的智能配置是最為突出的。
而且最近的智界 S7、星紀元 ES 和極氪 007 等,還采用了 800V 平台,續航和充電速度,都要比大眾 ID.7 強了不少。
就拿動力來說。
大眾 ID.7 單電機版最大功率 150 KW,雙電機版最大功率 230 KW,而國產新能源的單電機版最大功率在 200 KW 左右,雙電機版則要達到 390 KW 左右,基本都比大眾 ID.7 高。
智能座艙和智駕輔助系統也是如此。
大眾 ID.7 的 " 可見即可說 " 語音控制,在同價位的國產新能源中,基本已經标配,像華為的鴻蒙 4 車機,還打通了手機、筆記本等終端設備的互動,甚至是與無人機的互通。
小鵬 P7 和智己 L7 提供了豐富的情景模式,還能自定義編程,功能性和可玩性顯然更加豐富。
智駕系統就更不用說了。
對比大眾 ID.7 的 L2 級智駕,華為、小鵬和智己的都已無限接近 L3 級,同價位的新車基本支持高速 NCA 功能,還有少數帶有城區 NCA,且覆蓋城市正在陸續增加。
老狐簡單總結一下。
相比自家的燃油產品,大眾 ID.7 确實有所進步,但是橫向參考同價位的國產新能源,新車在動力、智能水準和續航等方面,缺乏亮點,最終導致競争力不夠突出。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在燃油車時代,同級的國產車型,同樣要比大眾的性能、配置表現豐富,但新車依然能熱賣。
為什麼在新能源領網域,大眾比之前更努力了,大家卻反而覺得貴呢?
海外品牌溢價消失?
不久前,大眾 CEO 已經直言:大眾品牌不再具有優勢。
其實,最直接的就是溢價能力的下降,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實際的產品感知,智能技術和性能參數,體驗大過名氣,有同樣困擾的也不只是大眾。
别克,甚至是寶馬的純電車型同樣如此,想要獲得銷量認可,要麼靠更卷的售價,要麼靠較大的優惠。
像别克 E5,定位中大型 SUV,大尺寸的曲面屏、L2 級智駕輔助等都安排上了,入門版只需 16.99 萬元。
這要是放在别克燃油車上,也就只能買到緊湊級 SUV。
寶馬最暢銷的純電 i3,終端優惠達 9 萬元左右,而以往同級的 3 系,即便是新老換代期,也從未出現過如此大的優惠。
最能體現的落差還是技術,在燃油車領網域,我們購車更加關心發動機、變速箱等三大件的表現,起步早、性能強的海外品牌,具備比較明顯的優勢。
但是買電車,關注點已經變成了三電技術、智能座艙、智駕輔助,甚至品牌與造型的新鮮感,這些也恰恰都是國產車企的強項。
老狐發現,除了產品優勢,如今國產車企還在技術向外輸出。
如大眾收購小鵬股份、Stellantis 入股零跑,起亞、别克選擇比亞迪電池等。這麼看,選擇供應商模式的華為,後續還有潛力可挖。
在國内市場逐漸收獲認可之後,大眾、豐田等也是潛在客戶,畢竟海外品牌的智能座艙與智駕輔助性能,同樣需要提升。
而自研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成本,大眾軟體部門 Cariad 的進展并不順利。
最後說一句,ID.7 想要提升競争力,只有降價,老狐覺得下調 5 萬元左右比較合理。
你們覺得呢?
參考資料:
一汽大眾 ID.7 發布會、insideevs.com
編輯: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