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餘生,做個“不好惹”的人(深刻),歡迎閲讀。
熱播劇《墨雨雲間》,一部大型的 " 狂徒文學 ",自從上線就成了全民解壓神器。
為何爽?因為狠角色實在太多。
權勢滔天又變态的長公主;心狠手辣、徒手埋妻的沈玉容;貞女堂裏放縱私欲的堂主;詭計多端的惡毒後媽季淑然 ......
而這些狠角色,都需要大女主薛芳菲逐個來收拾。
薛芳菲原本是個難得的好人,作為 " 淮鄉第一才女 " 的她愛上了窮小子沈玉榮,為了助他奪取功名,多年伴他寒窗苦讀。
為了愛情,她不惜跟父親對抗,更是當掉了母親的遺物買冬蟲夏草給他補身子。
然而這樣的她換來的卻是名節盡毀、家破人亡,而親自毀她的,就是她拿生命去愛的沈玉榮。
于是 " 死 " 過一次之後,女主終于覺醒了,展開了血腥的復仇之路,讓壞人一一得到了該有的懲罰。
好人復仇的爽劇,幾乎是逢爽必爆,從古早的《回家的誘惑》到去年的《黑暗榮耀》......
細究其精神内核,其實是一致的:
當一個老好人終于釋放了 " 攻擊性 ",完成了自我的構建,爽文人生就真正開始了。
來源:視覺中國
你以為的 " 老好人 ",只是弱者的代名詞
經典日劇《凪的新生活》的女主就是個标準的老好人。
在職場上,她總是唯唯諾諾,從來不敢拒絕别人,小到復印資料,大到替同事背鍋,面對任何人的拜托,她總是微笑着説 " 沒關系 "。
她渴望融入女同事的圈子,因為害怕被嫌棄,她總是一刻不停地察言觀色,對方稍微的不悦,就會讓她内心地震。
而她這種處處為别人着想,人畜無害的女孩,别人是怎麼對她的呢?
她們説 " 凪總是帶着一臉女主播的微笑,不會拒絕别人 ",所以她們無休止地對她提各種無理要求。
她們一方面享受着凪的付出,一方面在小群裏極盡諷刺:" 我才不想成為她那樣的人 "。
是的,幾乎在所有的圈子裏,都免不了會有這樣的老好人,他們老實巴交、逆來順受,對所有人都沒有攻擊性。
你也許憐憫、喜歡這樣的人,但不會佩服這樣的人。
ta 在團隊裏的角色就是用來被甩鍋和被犧牲,以維持總體和諧的。
對于這樣的人,我們會賦予 ta 一個聽起來就很卑微的詞:讨好型人格。
你是否常常像小凪那樣,不敢大方地説出自己的需求,害怕被别人無視?
是否不敢拒絕别人的請求,即便委屈自己也要硬着頭皮去做,只因害怕别人讨厭自己,或者害怕别人因此受傷?
面對别人一次次地入侵自己的邊界,你是否只能忍着,用一句 " 吃虧是福 " 來安慰自己,卻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
你是否因為自己的隐忍和付出總是得不到回報,甚至遭人厭棄而委屈不已,傷心落淚?
别忘了一句話:别人對你的态度,都源自于你的允許。
你自以為的懂事、體諒,别人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你從不樹立自己的邊界,别人只會覺得你沒有邊界,所以别人的 " 入侵 " 理所應當。
人和人的交往,是一個互相提供價值,互相滿足需要的過程,任何單方面一味地付出注定不被人尊重。
因為,你從來沒有被看見。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要做一個好人,但," 好人 " 與 " 老好人 " 是有區别的。
學者唐諾有一句話非常狠:
" 我一生所聽到的那些被稱之為‘濫好人’的人,幾乎無一例外該去掉那個‘好’字,直接就叫濫人。
這裏的‘濫’不是濫在道德,而是濫在沒有邊界、沒有判斷、沒有鋒芒、沒有武器。"
説到底,這是一種自我的虛弱:
你始終不相信,自己是可以站着的。
" 先有金剛手段,再施菩薩心腸 "
攻擊性是人的天性,是一個人生命力的體現。
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通過咬、哭、扔、踢等動作來表達對外界的渴求與不滿,兒童時期,家裏的 " 小惡魔 " 們更是動不動就破壞力十足。
可是,很多人的攻擊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将它轉化成了自我攻擊。
就像小凪一樣,她讨厭自己的察言觀色,讨厭自己的軟弱順從,于是,她常常會有一種溺水般的窒息感。
這種持續不斷的自我攻擊,很容易形成抑郁,在心理學的解釋中,抑郁就是因為憤怒轉向了自身。
曾奇峰對于抑郁者有一個很奇妙的比喻:" 抑郁者們有着某種‘荒唐的小氣’,就好像他買了一把漂亮的匕首,都舍不得捅别人,只捅自己。"
那麼,所謂的攻擊性,指的是把匕首捅向别人嗎?
在知乎的相關話題下,有網友留言説:" 我們應該停止對攻擊性的吹捧,這會誤導智力尚未發育成熟的青少年。"
還有人説:" 當你欣賞某個人的攻擊性的時候,説明他攻擊的不是你。"
的确,攻擊性不免會讓人聯想到唇槍舌劍、刀光劍影的激烈場面。
許多人正是因為将 " 攻擊性 " 等同于 " 暴力 ",所以為了維持自己的好人形象放下武器,抑或是對于顯露出攻擊性的人頗為鄙夷。
但,攻擊性 ≠ 暴力。
硬核教授 Jordan · Peterson 一直以深谙 " 黑暗森林法則 " 著稱,他對于攻擊性有一個相當中肯的理解:
強調 " 不殘忍 " 是錯誤且有害的,但這并不是説,殘忍就是正确的。
其真正的含義是,一個人可以做到殘忍,卻選擇了不殘忍。
簡而言之:老虎的善良是善良,而綿羊的善良是懦弱。
理解攻擊性,是要從接受自己的陰暗面開始的,兇殘、狡詐、貪婪 ...... 它們是我的一部分,這是每個成熟的個體都必須要面臨的課題。
只有從内心裏接受了它,才能真正地控制它。
落實到現實層面,我們每個人應當擁有的攻擊性指的是:
敢于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敢于拒絕别人強加給自己的 " 請求 ";敢于回擊别人對自我邊界的惡意侵犯。
我們的善意,不能以失去尊嚴作為代價,而攻擊性,是那層保護自我的殼。
先有金剛手段,再施菩薩心腸。
釋放攻擊性,從小事做起
自從 " 發瘋文學 " 火了之後,年輕人就開始随地大小瘋,主打個 " 絕不内耗自己,發瘋外耗别人 "。
口号喊得挺響,但想必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口嗨階段。
畢竟,對于一個老好人來説,釋放攻擊性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不妨從以下幾件小事做起,慢慢地改變自己。
1. 關照自己的需求
習慣性讨好的人往往是擅長察言觀色的,你可以把這部分敏感,分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
試着去感受别人讓你難受的點,是委屈了?被冤枉了?還是邊界被冒犯了?
然後去思考一下,别人為什麼這麼對我,我真的清楚自己情緒的邊界,以及自尊的邊界在哪裏嗎?
很多人在吃力不讨好之後,往往只會抱怨,然後第二天重回老路,但對于自身的關照卻嚴重不足。
我們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把自己的需求清晰地告訴别人。
2. 練習 " 課題分離 "
很多人面對尴尬氣氛,或者某件事情搞砸時,會過度心虛,甚至主動攬責。
但事實是,如果這件事在你的管轄範圍或者能力範圍之外,你的一切操心都是徒勞。
有的時候你必須承認,自己其實沒那麼重要。
而這種 " 我很重要 " 的錯覺,往往是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
" 課題分離 " 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一個概念,簡言之,我們必須要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
你要不要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接不接受,是别人的事情。
反過來,别人對你的言語攻擊甚或是 PUA,那是别人的事情,你是照單全收還是怼回去,是你的事情。
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别人的尊重。
當然,課題分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不斷練習。
并且,它貫穿了我們成長的始終。
3. 從小事開始,行動起來
讓一個老好人突然拿起 " 武器 " 是不現實的,但你可以從身邊微小的事情做起。
就像小凪那樣,買菜時發現售貨員打錯價格了,勇敢提出來;面對陌生人的推銷,大大方方地拒絕。
等你真的踏出這一步,或許會發現事情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甚至,你會有一種解放了自己的成就感。
人的自我認知,往往是由經驗造成的,如果過去的經驗束縛住了你,那麼積極地去尋找新的體驗,久而久之,它會塑造出一個新的你。
當然,不是每一次嘗試都會收獲正反饋,貶低、打擊、質疑在所難免,但人的改變,本就是一個不斷捶打玻璃心的過程。
成長是痛苦的,但是,不成長會更痛苦。
最後,當我們聊攻擊性時,我們究竟在聊什麼?
終歸終還是那句老話:活出你自己。
説你所想,追你所求,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
所以,謹慎對待你的體态,别再低頭徘徊。
站起來,徑直前行。
作者:柳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