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余生,做个“不好惹”的人(深刻),欢迎阅读。
热播剧《墨雨云间》,一部大型的 " 狂徒文学 ",自从上线就成了全民解压神器。
为何爽?因为狠角色实在太多。
权势滔天又变态的长公主;心狠手辣、徒手埋妻的沈玉容;贞女堂里放纵私欲的堂主;诡计多端的恶毒后妈季淑然 ......
而这些狠角色,都需要大女主薛芳菲逐个来收拾。
薛芳菲原本是个难得的好人,作为 " 淮乡第一才女 " 的她爱上了穷小子沈玉荣,为了助他夺取功名,多年伴他寒窗苦读。
为了爱情,她不惜跟父亲对抗,更是当掉了母亲的遗物买冬虫夏草给他补身子。
然而这样的她换来的却是名节尽毁、家破人亡,而亲自毁她的,就是她拿生命去爱的沈玉荣。
于是 " 死 " 过一次之后,女主终于觉醒了,展开了血腥的复仇之路,让坏人一一得到了该有的惩罚。
好人复仇的爽剧,几乎是逢爽必爆,从古早的《回家的诱惑》到去年的《黑暗荣耀》......
细究其精神内核,其实是一致的:
当一个老好人终于释放了 " 攻击性 ",完成了自我的构建,爽文人生就真正开始了。
来源:视觉中国
你以为的 " 老好人 ",只是弱者的代名词
经典日剧《凪的新生活》的女主就是个标准的老好人。
在职场上,她总是唯唯诺诺,从来不敢拒绝别人,小到复印资料,大到替同事背锅,面对任何人的拜托,她总是微笑着说 " 没关系 "。
她渴望融入女同事的圈子,因为害怕被嫌弃,她总是一刻不停地察言观色,对方稍微的不悦,就会让她内心地震。
而她这种处处为别人着想,人畜无害的女孩,别人是怎么对她的呢?
她们说 " 凪总是带着一脸女主播的微笑,不会拒绝别人 ",所以她们无休止地对她提各种无理要求。
她们一方面享受着凪的付出,一方面在小群里极尽讽刺:" 我才不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
是的,几乎在所有的圈子里,都免不了会有这样的老好人,他们老实巴交、逆来顺受,对所有人都没有攻击性。
你也许怜悯、喜欢这样的人,但不会佩服这样的人。
ta 在团队里的角色就是用来被甩锅和被牺牲,以维持总体和谐的。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会赋予 ta 一个听起来就很卑微的词:讨好型人格。
你是否常常像小凪那样,不敢大方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害怕被别人无视?
是否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即便委屈自己也要硬着头皮去做,只因害怕别人讨厌自己,或者害怕别人因此受伤?
面对别人一次次地入侵自己的边界,你是否只能忍着,用一句 " 吃亏是福 " 来安慰自己,却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
你是否因为自己的隐忍和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甚至遭人厌弃而委屈不已,伤心落泪?
别忘了一句话: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源自于你的允许。
你自以为的懂事、体谅,别人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你从不树立自己的边界,别人只会觉得你没有边界,所以别人的 " 入侵 " 理所应当。
人和人的交往,是一个互相提供价值,互相满足需要的过程,任何单方面一味地付出注定不被人尊重。
因为,你从来没有被看见。
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要做一个好人,但," 好人 " 与 " 老好人 " 是有区别的。
学者唐诺有一句话非常狠:
" 我一生所听到的那些被称之为‘滥好人’的人,几乎无一例外该去掉那个‘好’字,直接就叫滥人。
这里的‘滥’不是滥在道德,而是滥在没有边界、没有判断、没有锋芒、没有武器。"
说到底,这是一种自我的虚弱:
你始终不相信,自己是可以站着的。
" 先有金刚手段,再施菩萨心肠 "
攻击性是人的天性,是一个人生命力的体现。
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通过咬、哭、扔、踢等动作来表达对外界的渴求与不满,儿童时期,家里的 " 小恶魔 " 们更是动不动就破坏力十足。
可是,很多人的攻击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它转化成了自我攻击。
就像小凪一样,她讨厌自己的察言观色,讨厌自己的软弱顺从,于是,她常常会有一种溺水般的窒息感。
这种持续不断的自我攻击,很容易形成抑郁,在心理学的解释中,抑郁就是因为愤怒转向了自身。
曾奇峰对于抑郁者有一个很奇妙的比喻:" 抑郁者们有着某种‘荒唐的小气’,就好像他买了一把漂亮的匕首,都舍不得捅别人,只捅自己。"
那么,所谓的攻击性,指的是把匕首捅向别人吗?
在知乎的相关话题下,有网友留言说:" 我们应该停止对攻击性的吹捧,这会误导智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
还有人说:" 当你欣赏某个人的攻击性的时候,说明他攻击的不是你。"
的确,攻击性不免会让人联想到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的激烈场面。
许多人正是因为将 " 攻击性 " 等同于 " 暴力 ",所以为了维持自己的好人形象放下武器,抑或是对于显露出攻击性的人颇为鄙夷。
但,攻击性 ≠ 暴力。
硬核教授 Jordan · Peterson 一直以深谙 " 黑暗森林法则 " 著称,他对于攻击性有一个相当中肯的理解:
强调 " 不残忍 " 是错误且有害的,但这并不是说,残忍就是正确的。
其真正的含义是,一个人可以做到残忍,却选择了不残忍。
简而言之:老虎的善良是善良,而绵羊的善良是懦弱。
理解攻击性,是要从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开始的,凶残、狡诈、贪婪 ...... 它们是我的一部分,这是每个成熟的个体都必须要面临的课题。
只有从内心里接受了它,才能真正地控制它。
落实到现实层面,我们每个人应当拥有的攻击性指的是:
敢于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敢于拒绝别人强加给自己的 " 请求 ";敢于回击别人对自我边界的恶意侵犯。
我们的善意,不能以失去尊严作为代价,而攻击性,是那层保护自我的壳。
先有金刚手段,再施菩萨心肠。
释放攻击性,从小事做起
自从 " 发疯文学 " 火了之后,年轻人就开始随地大小疯,主打个 " 绝不内耗自己,发疯外耗别人 "。
口号喊得挺响,但想必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口嗨阶段。
毕竟,对于一个老好人来说,释放攻击性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妨从以下几件小事做起,慢慢地改变自己。
1. 关照自己的需求
习惯性讨好的人往往是擅长察言观色的,你可以把这部分敏感,分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
试着去感受别人让你难受的点,是委屈了?被冤枉了?还是边界被冒犯了?
然后去思考一下,别人为什么这么对我,我真的清楚自己情绪的边界,以及自尊的边界在哪里吗?
很多人在吃力不讨好之后,往往只会抱怨,然后第二天重回老路,但对于自身的关照却严重不足。
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把自己的需求清晰地告诉别人。
2. 练习 " 课题分离 "
很多人面对尴尬气氛,或者某件事情搞砸时,会过度心虚,甚至主动揽责。
但事实是,如果这件事在你的管辖范围或者能力范围之外,你的一切操心都是徒劳。
有的时候你必须承认,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
而这种 " 我很重要 " 的错觉,往往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 课题分离 " 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简言之,我们必须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你要不要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接不接受,是别人的事情。
反过来,别人对你的言语攻击甚或是 PUA,那是别人的事情,你是照单全收还是怼回去,是你的事情。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当然,课题分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不断练习。
并且,它贯穿了我们成长的始终。
3. 从小事开始,行动起来
让一个老好人突然拿起 " 武器 " 是不现实的,但你可以从身边微小的事情做起。
就像小凪那样,买菜时发现售货员打错价格了,勇敢提出来;面对陌生人的推销,大大方方地拒绝。
等你真的踏出这一步,或许会发现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你会有一种解放了自己的成就感。
人的自我认知,往往是由经验造成的,如果过去的经验束缚住了你,那么积极地去寻找新的体验,久而久之,它会塑造出一个新的你。
当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会收获正反馈,贬低、打击、质疑在所难免,但人的改变,本就是一个不断捶打玻璃心的过程。
成长是痛苦的,但是,不成长会更痛苦。
最后,当我们聊攻击性时,我们究竟在聊什么?
终归终还是那句老话:活出你自己。
说你所想,追你所求,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权利。
所以,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
站起来,径直前行。
作者:柳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