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公募基金費率改革,能改變“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現象嗎?,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宣布堅持以公募產品将以固定費率為主、同時推出更多的浮動費率產品。即日起,新注冊的產品費率、托管費率分别不得超過 1.2% 和 0.2%。其餘存量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将争取于 2023 年底前分别降至 1.2%、0.2% 以下。
截至 7 月 12 日,已有易方達、華夏、中歐、廣發、興證等近 20 家頭部公募基金公司發布公告,将旗下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下調至 1.2%/ 年,托管費下調至 0.2%/ 年。據不完全統計,上述頭部基金公司們降費的基金總量達到數千只,其中不乏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中歐醫療健康、富國天惠成長混合(LOF)、興全合潤混合等明星產品的身影。
當公募基金紛紛開始降費改革,這将對 27.7 萬億規模的公募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被投資者們诟病已久的 " 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 " 現象,會因此開始改變嗎?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改在哪?
事實上,證監會公布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内容遠不止是降低費率。
根據改革方案,此番費率改革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除了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為主,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和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之外,還包括降低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相關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關法規,預計将于 2023 年底前完成;規範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預計于 2024 年底前完成;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預計将于 2023 年底前完成。
其實,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并不突然,此前就已有相關政策發布。2022 年 9 月 15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着力規範金融服務收費,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與此同時,費率改革啓動前的公募行業本身也在持續降低費率。有數據統計,截至 2023 年 6 月 13 日,今年以來已經有超過 100 只基金降低了基金管理費率。2023 年新發行的基金中,平均管理費率約 0.82%,較 2022 年末下降約 0.03 個百分點。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公募基金相關費率正在持續下行,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環境相對復雜、基金賺錢效應欠佳的情況下,基金往往會主動降費,降低投資者持有成本,能夠增強投資者獲得感,降費讓利于民也正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另外,我國公募行業費率也有一定的下調空間。與國外相比,我國公募基金的費率處于較高水平。Wind 顯示,2022 年我國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資產加權平均管理費率為 1.32%。而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數據,美國主動權益類基金 2021 年的資產加權平均費率僅為 0.68%。
可以説,此番費率改革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改革工作啓動後,有觀點認為,這将會挽回一部分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心,尤其是在近兩年公募基金表現整體不佳的當下。數據顯示,2023 年 5 月基金發行份額僅為 311.47 億份,創下了公募基金近 8 年以來的新低。6 月份基金發行份額僅 424 億,跌回到 5 年前的水平,較 2020 年 7 月的峰值降低近 95%。還有觀點表示,降低公募基金固定費率并推出浮動費率產品,将有助于改變 " 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 " 的現象,事實果真如此嗎?
費率改革能否打破 " 旱澇保收 " 怪圈?
目前,我國公募基金費用類型分為顯形費用和隐形費用,顯形費用換句話説就是交易費用,直接在買賣公募基金的環節收取,包括認 / 申購費、贖回費和轉換費等,隐形費用則是運營費用,包括管理費、托管費和銷售服務費等,這一類費用不直接向投資者收取,而是從公募基金資產中每日計提。
一直以來,公募基金管理費在基金公司收入中所占比例就很高。以頭部基金公司為例,易方達基金 2022 年營業收入為 139.1 億元,管理費收入為 101.51 億元,占比達 72.98%。廣發基金 2022 年實現營業收入 83.91 億元,管理費收入為 73.57 億元,占比達 87.67%。富國基金 2022 年實現營業收入 73.59 億元,管理費收入為 61.71 億元,占比達 92.01%。
近些年由于二級市場波動,眾多權益類基金產品出現虧損,但由于國内公募基金的管理費以固定費率為主。因此即便基金產品收益表現不佳,基金管理人依然按照固定費率收取管理費。這導致當基民們在弱勢行情下出現大幅虧損時,基金公司依然可以 " 旱澇保收 ",甚至因為管理基金的規模擴大而反而獲得更多收入。Wind 數據顯示,盡管 2022 年行情欠佳,但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費合計 1458.26 億元,較 2021 年同期的 1425.87 億元還增長了 2%。
費率改革政策落地後,這種現象是否能夠得到改善?
從費率改革方案本身看,不難發現最直接的利好是降低了投資者投資成本,讓利于民。其次,費率降低後,公募基金行業收入和淨利潤也會相應減少。據東吳證券測算,以 2022 年業績為基準,預計費率調降後,公募基金行業收入和淨利潤将相應減少 148 億元和 74 億元,較調整前下降 10% 和 16%。而管理費收入下降可以倒逼基金公司提升投研能力與風控水平,以更優秀的收益能力和服務水平來吸引投資者。
另外,浮動費率公募基金產品的推出,也讓苦于 " 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 " 現象的投資者有了更多選擇。因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 " 牛市高點發基金 ",基金公司充分利用基民追漲殺跌的人性弱點,在牛市高點加大營銷吸引投資者,等基金發行規模上去了,管理費增加了,基金公司賺錢了,基民卻成了高位接盤者。
7 月 8 日,證監會正式接收了 11 只浮動費率產品的募集申請,其中包括與基金規模挂鈎、與基金業績挂鈎兩類模式。其中與基金業績挂鈎的浮動費率產品,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遏制 " 牛市高點發基金 " 的現象,因為基金管理費的多少與基金業績表現綁定,可以減少基金公司的規模衝動,更多考慮投資者利益。
但歸根結底,要解決 " 基民虧錢,基金公司賺錢 " 這一現象,更多還是取決于基金公司的產品能否達到基民預期收益率,費率改革只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公募基金公司只有在自身投研能力與服務水平上下功夫,除了節流之外,更大的機會還是來自于開源,只有創造更多價值,才能最終赢得基民的心。(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無關)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