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被環保忽悠瘸了的歐洲,用上千億砸不出一塊電池。,歡迎閲讀。
了解完 Northvolt (後稱 NT)的故事,脖子哥覺得:
世界可能還真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
上周,被譽為歐洲 " 寧德時代 " 的 NT 在美國申請了破產保護,創始人彼得 · 卡爾松(Peter Carlsson ) 辭職,走之前還撂下了一句狠話:" 如果歐洲不推動向清潔技術的轉型,20 年後會後悔的!"
但是現在 NT 賬上只剩下 3000 萬美元,要救活它起碼需要 12 億美元,哪個冤種 NT 願意站出來啊?
應該是涼透了。
大夥可能對這企業有點陌生,但 NT 曾經強得可怕,政府給他們框框開綠燈,風投搶着給他們送錢,車企在他們電池都還沒一塊的時候就下了百億訂單。8 年時間裏,NT 總共獲得了超過 150 億美元的融資。
可以説,NT 就是歐盟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來的。
而 NT 創始人也不是什麼無名小卒,人家可是前特斯拉副總裁卡爾森。2011 年,老馬正準備打 Model S 的翻身仗,但是高額的成本使他焦頭爛額,這時候,卡爾森從恩智浦半導體公司跳槽過來,将特斯拉的供應鏈收拾了一頓。
這樣一個 " 外行 " 充分發揮了老馬奉行的第一性原理,他給特斯拉建立了一個分層次分級别的采購體系,説人話就是垂直整合,打破了傳統車企的思維定式,極大的降低了 Model S 的成本。
也正因如此,咱們才能見到 6 萬美元的 Model S,特斯拉也自此騰飛。
但按道理來説,借助特斯拉的供應鏈,還有千億資金,人家小米車都搓出來了,NT 怎麼連一塊電池都搞不定?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四個字,政治正确。。。
2016 年,美國特斯拉蒸蒸日上,中國蔚小理方興未艾,但歐洲汽車工業因為柴油排放門受到重創,一時六神無主,開始跟風轉向新能源。
可是電池是一個高度集成的產業,中日韓三國因為消費電子的盛行,電池行業的先發優勢非常明顯,三個國家占了全球 98% 的份額,歐洲的脖子被卡住了。
2016 全球锂電池行業競争格局
所以,卡爾松看準這個機會,在 16 年成立了 NT,并且為了差異化,對外聲稱要制造 "100% 環保 " 的電池。
大家一聽,還有這種好事?
這麼一來,歐盟能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車企可以緩解排放門帶來的影響,甚至總是慢美國一步的歐洲風投們這次終于能上桌吃飯了。
win win win,三赢,無數的錢湧入,NT 瞬間起飛。
然後,奇葩的事情來了。
秉持着卡爾松垂直整合的理念,NT 打算結合環保,開辟一條 " 新 " 的產業鏈。
首先,工廠的能源得環保,所以 NT 工廠建在了瑞典北部水電、風電資源豐富的謝萊夫奧特。
沒聽過對不對,這鳥不拉屎的地方與其説是個城市,不如説是一個鎮,地處北極圈,只有三萬多人口,啥都不方便。
人口不夠,工人得從斯德哥爾摩、哥德堡,甚至是德法招,工人們還得克服極晝極夜的影響(不分晝夜不就 007 了,天才),極大的影響了工作效率。
除了能源,其次就是電池的原材料。
他們很快就發現,怎麼到處都是中國人?
咱們中國十多年前就開始在全球布局锂礦市場,目前控制着全球 50% 以上的锂礦開采量。加上全球 95% 的錳、73% 的钴、70% 的石墨、67% 的锂、63% 的鎳都在中國精煉,造電池基本離不開中國。
不行!中國人不環保,必須出重拳。
比如他們從天齊锂業那裏買礦,他們要求天齊锂業必須把精煉廠建在礦場附近,就近處理,這樣可以省去了運回中國精煉的過程,節省燃油消耗。
他真的,我哭死,太環保了。
天齊锂業也開心,這麼逆規模化的要求,得加錢。
搞定負極,還有石墨、電解質、隔膜,全都得 " 環保化 ",這些錢都進咱們企業的口袋了。
總之,NT 的每個操作都在增加自己的支出,他們還很自豪的説,這種垂直整合可以比中國生產的電池減少 60%-70%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電池前期靠着金錢和理想确實是環保了,但他們真的能把電池造出來嗎?
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歐洲壓根就沒有電池人才。
NT 設備提供方無錫先導的工程師舉了一個 NT 的例子,電池化成設備就像批發汽水的格子,用來靜置電池的,毫無安全意識的歐洲工人将這個設備拿來裝他們筆記本等日常雜物,導致產線報錯,然後開始怪設備有問題。
無錫先導電池化容解決方案示意圖
就。。脖子哥還挺難想象在潔淨度那麼高的電池產線還有人這麼做的,還有各種奇葩事件,也難怪中方工程師忍不住在網上吐槽了。
對了,他們的電池工藝技術負責人也是瞎招的,我們電池焊接之後,有個氦檢驗漏的過程。那個負責人總是問我們能不能用氫氣。。。因為氫氣便宜。他是根本不知道氫氣屬于易燃氣體啊。
在一線工人和中層管理各種野雞操作的時候,NT 的高層仍然在做着環保的春秋大夢。
一邊在研發落地遙遙無期的鈉離子電池,一邊為了回收環保還在人工拆解電池,經濟的事是一件不幹,有錢就摁燒。
連 NT 工程師都在 Reddit 論壇公開批評管理層,認為他們應該降低野心,專注突破某一領網域。
這樣多點 " 開花 " ,NT 就算再有錢也頂不住,最終預計 2022 年實現量產的電池,到 2024 年仍然未能大規模交付,第一批交付的數量也是遮遮掩掩,并未對外公布。
扭扭捏捏的 NT 最終讓歐盟失去了耐心,随着德法自建電池產業聯盟,寶馬撤走 20 億的訂單,斯堪尼亞公開批評 NT 延遲交付,NT 今年終于是寄了。
NT 的命運,讓我想起了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歐洲電池產業的評價:
" 他們的設計是錯誤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流程是錯誤的。第三,他們的設備是錯誤的。"
現在歐洲他們似乎也不對自建電池廠抱有希望了,轉而以市場換技術,招商引資,用關税壁壘迫使東亞電池廠商到歐洲建廠,完成技術轉移,培養自己的供應鏈。
目前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三星、IG 各家都公布了建廠計劃,那以後歐洲電池成本下去了,電車也會變得更便宜?
Em。。。怎麼有點似曾相識?
撰文: 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