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對标《慶餘年》,《大奉打更人》配嗎?,歡迎閲讀。
沒看過原著,單就劇情來評價。
現在短劇是炙手可熱的風口,《大奉打更人》大概率是鵝的一次試水,以短劇的模式來拍長劇,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口碑兩極化。
一方覺得浮誇、尴尬、很難看,這一點的确存在。
劇情、角色、表演都走的是浮誇風且毫不遮掩,并采用短視頻短平快的喜劇方式來插科打诨,不埋包袱直接抖,要的就是三分一小笑,五分一大笑。
甚至破案都不鋪墊,三兩下解決,税銀案、通奸案、非禮案,以及扳倒户部侍郎都是如此,許七安看看卷宗或一個等價交換就手到擒來了。
可也因此漏洞百出,也就是説不能細想,一旦認真看就會發現哪哪都不對,許七安這不是在破案,這是看完劇本之後再玩真人秀,所以《大奉打更人》只适合淺看。
正因為淺看引出了覺得好看、上頭、可以追的另一個方。
《大奉打更人》的所有點都踩在了短劇的特點之上,簡單明快、直截了當、元素豐富、爽感拉滿。
含冤入獄不怕,許七安藥到病除,周立輕薄不慌,許七安四處走動,得罪權貴不急,許七安借力打力,被迫出走不忙,許七安貴人相助。
許七安這個人懂點詩詞歌賦但是個半吊子,只能記得一半,煩心事不放在心上,轉頭就能與他人打成一片,深谙人情世故,家庭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性格風趣幽默,跟家人、同事總能整出一些段子,讓輕喜劇風從頭刮到尾。
當下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追劇是用來下飯、解悶,不想動腦思考被教育,只求不累愉快能放松,《大奉打更人》的短劇風正中下懷,劇情、角色、表演皆與之契合,喜歡這類風格便會上瘾,也造就了一邊罵一邊追的奇景。
同時,國產劇還必須具備一個特點,那就是用來聽的功能。
有些時候看劇都是把手機放在一邊只聽聲音,也能起到 " 看 " 的作用,像運動、做飯、吃飯,時不時瞄幾眼螢幕,其他時間是聽聲也不影響了解劇情内容。
這就要求電視劇的表演方式、情節編排與電影不同,電影可以細膩入微,但電視劇大多數時候不需要這樣,要的是表演大開大合一點,故事通俗易懂一些,搞笑直進直出一下,與《大奉打更人》的浮誇風正匹配,一發入魂見效快。
但電視劇有聽的功能對台詞功底的要求非常高,普通話得标準,聲音得洪亮,不然觀眾 " 看 " 了個寂寞,然而這恰恰是王鶴棣的不足,大舌頭、含糊不清,還不如用配音。
如果僅有這一個毛病,倒也不是不能忍受,内娛台詞差的人多了,王鶴棣都排不上号。
只是《大奉打更人》千不該萬不該去對标《慶餘年》,前者不論是人設、故事,還是世界觀、價值觀都與後者極為相似,很難説作者在寫的時候沒有參考《慶餘年》。
再者説,劇版二者也不是一個量級的,屬于是關公面前耍大刀了,與《慶餘年》差了不止 100 個《贅婿》。
《慶餘年》的編劇是王倦,白玉蘭獎最佳編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得主,8 分劇都有好幾部,《大奉打更人》的編劇與之一比,説句查無此人也不為過。
演員方面更是降維打擊,《慶餘年》的男主是男頻劇的不二人選張若昀,女主是李沁、以及陳道明、吳剛,就連配角都是李小冉、辛芷蕾、田雨、宋轶、郭麒麟,把他們聚在一起,成本肯定不小。
而《大奉打更人》很顯然把錢都花在了營銷上,搞什麼預制爆款,學什麼數字生命,弄什麼團綜錄制,聲勢整的要上天,落地摔得稀巴爛。
其實,就算沒有強行跟梁靜茹要勇氣對标《慶餘年》,《大奉打更人》也免不了一番批評之聲,這不是洗白,這是據實説話。
一是粉圈之争,王鶴棣前兩天發了首歌《命》,歌詞背刺了《蒼蘭訣》的 cp 虞書欣,《大奉打更人》的導演鄧科正在拍的作品是《戀人》,劇中的主演是趙露思,目前得了失語症,據説是因為在劇組過度勞累所致,粉絲質問導演,導演置之不理,所以該劇一開播,虞趙兩位的粉絲就開始發力了。
二是男頻女頻之争,那群非要劃分性别扯對立,拉起群體去抵制的拳師們又等到了一部熱門流量劇,自然不能放過,很快入場根據局勢發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哪怕得不到好處也要把水攪渾,三是平台商業之争,高端的商戰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其他平台就是趁你病要你命,怎麼也得幫幫場子。
不過,抛開這些外因看劇,感受是私人化的,每個人都不盡相同。
每部劇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允許我不喜歡,也要接受我喜歡。
你可以説大奉,不值得,他也可以説大奉,很值得,大家互不幹涉,他不強求你看,你也别罵他野豬只配吃粗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