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谷歌停止維護AOSP開源項目:當系統不再為你透明,變化就開始了,歡迎閲讀。
3 月 27 日,外媒 Android Authority 放出消息稱,谷歌公司将進一步調整開發策略,未來所有 Android OS 組件都将在内部開發,以提高研發效率。
長期以來,谷歌同時維護着兩大安卓主要分支:一是面向公眾開放的 " 安卓開源項目(AOSP)分支 ",二是谷歌内部使用的 " 内部開發分支 "。
前者是任何人都能訪問,後者則僅對谷歌自身、安卓設備制造商(OEM 廠商),以及持有谷歌移動服務(GMS)許可協定的公司開放。
當前,雖然 Android 的部分組件(如藍牙協定棧)仍然在 AOSP 分支中公開開發,但核心作業系統框架等關鍵部分長期以來都在谷歌的内部分支中完成。
由于谷歌内部版本包含的代碼遠多于 AOSP 分支,導致公開的 AOSP 版本常常落後于内部版本。這種差距在 AOSP 代碼和谷歌最新的 Android 16 測試版之間尤為明顯。盡管谷歌已經推行了基于主幹的開發模式,以縮小這一差距,但代碼同步仍然是一個復雜的挑戰。
這種兩個分支之間的差異情況,意味着谷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 AOSP 和内部分支之間合并補丁,而由于兩個分支的代碼結構差異較大,合并時常會遇到衝突。
例如,某個用于導航欄和鍵盤的螢幕放大功能補丁在 AOSP 和内部分支中的無障礙設定列表長度不同,因此無法直接合并。這類問題雖然可以逐一修復,但數量龐大,極大影響了開發效率。
這類代碼同步問題數不勝數,因此谷歌決定放棄當前的雙軌制開發模式,全面轉向内部開發以簡化流程。
這一消息放出後,很多媒體以及個人将之解讀為 " 谷歌終止開源 Android",網上也出現了相關錯誤解讀的詞條。但其實并非如此,谷歌也向 Android Authority 強調:公司仍然會持續發布 Android 的源代碼,因此這次調整并不意味 Android 變成閉源系統。
每當谷歌推出新版本的 Android(例如今年晚些時候的 Android 16),相應的源代碼仍會同步公開。此外,由于 Android 的 Linux 内核分支采用 GPLv2 許可證,谷歌仍需遵守開源協定,繼續公開相關代碼,因此這一部分不會受到影響。
既然不是 Android 變成閉源系統,那麼這件事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首先對于對于眾多安卓手機廠商而言,因為他們早就與谷歌籤署協定,并非使用 AOSP,所以手機廠商影響也有限,各類谷歌服務也将正常提供。
比如消息傳開後,就有某國產手機廠商向國内媒體網易科技回應表示,不受影響,已經籤訂了相關協定,合作照常進行。
而對于普通應用開發商來説,他們關注的是基于 Android 平台進行應用開發,而谷歌的這一調整主要涉及 Android 作業系統本身的開發流程,并不會影響到應用開發的 API 和開發工具等,因此對他們來説影響也比較有限。
不過,雖然此事件對國内廠商影響微乎其微,卻最有可能直接波及一部分第三方開發者。這主要指的是向 AOSP 貢獻代碼的第三方開發人員,他們可能更難跟蹤谷歌對安卓所做的更改。
比如 AOSP 官網已發布公告,确認 " 撥号鍵盤 " 和 " 短信 " 等應用将不再受支持,未來将從開源清單中删除,也就是説個人開發者通過 AOSP 公開代碼構建的第三方 ROM 包可能不再預裝基本的通話和短信 App。
再比如未來涉及新 API 的功能(如 AI 計算、硬體加速)可能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适配。還有安全補丁的推送可能不如以前及時,影響設備安全性。用户可能會誤以為是 App 本身的問題,但實際上可能是由于 AOSP 更新節奏放緩導致開發者無法及時适配新系統版本。
類似的案例意味着,對于依賴 AOSP 的中小廠商和開發者來説,确實可能還是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的,這就是 AOSP 的實時開發透明度降低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基于此,我們或許可以進一步設想,AOSP 更新滞後,中小廠商面臨更大壓力後,他們可能要麼選擇付費加入谷歌的授權體系(如 GMS 認證),增加成本,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要麼繼續使用舊版 AOSP,但可能面臨安全漏洞修復滞後、應用兼容性問題等。
進一步看,轉向單一内部分支開發後,所有核心功能的開發決策将完全由谷歌掌控,盡管手機廠商仍可基于 AOSP 開發自有系統(如 MIUI、ColorOS),但核心功能的迭代節奏受制于谷歌内部開發進度。例如,新 API 的适配需等待谷歌統一發布,廠商難以提前優化底層功能,廠商需要深度綁定谷歌體系,并找不見丢失主導權。
長遠來看,這些問題也許不會突然發生,但大概率可能會随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浮出水面,也許以後當品牌和開發者們慢慢丢失掌控權後,整個 Android 的生态也能也會在平靜的水面的深處悄然重構,那麼,屆時安卓會收費嗎?或者更新節奏放緩?這些都是可以讨論的問題。
當然,認清到這些之後,我們應該會想到這件事可能會產生的另一個影響,即它可能會加速替代系統的崛起,未來華為鴻蒙系統、Linux 發行版系統或國内其他自研系統相信會獲得更多的關注。這其中華為鴻蒙系統無疑是呼聲比較高的,其在技術創新、商業友好性以及生态确定性方面目前都展現出了引領行業的潛質。
比如在技術創新方面,鴻蒙系統采用分布式軟總線技術,實現了跨端協同的自然無感;基于盤古大模型打造的小藝智能體,支持 23 類 Top 場景互動;鴻蒙的方舟圖形引擎顯著提升了遊戲性能,種種創新能夠為用户帶來不同于傳統 Android /iOS 生态的體驗。而在商業友好性方面,華為也為開發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全鏈路開發工具、流量扶持政策以及全球化分發渠道。鴻飛計劃中的先鋒增值計劃、曝光倍增計劃和尊享回饋計劃等,都是能對開發者和商業生态帶來切實利益的政策。
同時,鴻蒙生态整體的發展一直以來也是穩中向好的,目前鴻蒙生态設備數已超 10 億台,原生應用突破 2 萬款,覆蓋 99.9% 用户使用場景,微信、抖音、支付寶、高德地圖、京東等 20+APP 的下載量更是超過了 200 萬,同時華為開發者聯盟也有超過 720 萬的注冊開發者。這種穩穩的确定性,有時候比當下的繁榮更重要。
結語
總結來説,谷歌這次調整 Android 開發策略,将所有組件轉向内部開發,雖然不會立即對普通用户和主流廠商產生顯著影響,但可能會對安卓系統的創新性和中小開發者的參與度產生長期影響,本質上是一項通過技術主導權集中化以逐漸重構安卓生态的隐性策略。對用户而言,體驗的 " 隐形門檻 " 可能逐漸顯現,而開發者需适應更封閉的協作環境。當系統決定不再為你透明,一場關于主導權的變化就開始了,那麼問題來了,未來,你是否會選擇依然留在 Android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