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谷歌停止维护AOSP开源项目:当系统不再为你透明,变化就开始了,欢迎阅读。
3 月 27 日,外媒 Android Authority 放出消息称,谷歌公司将进一步调整开发策略,未来所有 Android OS 组件都将在内部开发,以提高研发效率。
长期以来,谷歌同时维护着两大安卓主要分支:一是面向公众开放的 " 安卓开源项目(AOSP)分支 ",二是谷歌内部使用的 " 内部开发分支 "。
前者是任何人都能访问,后者则仅对谷歌自身、安卓设备制造商(OEM 厂商),以及持有谷歌移动服务(GMS)许可協定的公司开放。
当前,虽然 Android 的部分组件(如蓝牙協定栈)仍然在 AOSP 分支中公开开发,但核心作業系統框架等关键部分长期以来都在谷歌的内部分支中完成。
由于谷歌内部版本包含的代码远多于 AOSP 分支,导致公开的 AOSP 版本常常落后于内部版本。这种差距在 AOSP 代码和谷歌最新的 Android 16 测试版之间尤为明显。尽管谷歌已经推行了基于主干的开发模式,以缩小这一差距,但代码同步仍然是一个复杂的挑战。
这种两个分支之间的差异情况,意味着谷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 AOSP 和内部分支之间合并补丁,而由于两个分支的代码结构差异较大,合并时常会遇到冲突。
例如,某个用于导航栏和键盘的螢幕放大功能补丁在 AOSP 和内部分支中的无障碍設定列表长度不同,因此无法直接合并。这类问题虽然可以逐一修复,但数量庞大,极大影响了开发效率。
这类代码同步问题数不胜数,因此谷歌决定放弃当前的双轨制开发模式,全面转向内部开发以简化流程。
这一消息放出后,很多媒体以及个人将之解读为 " 谷歌终止开源 Android",网上也出现了相关错误解读的词条。但其实并非如此,谷歌也向 Android Authority 强调:公司仍然会持续发布 Android 的源代码,因此这次调整并不意味 Android 变成闭源系统。
每当谷歌推出新版本的 Android(例如今年晚些时候的 Android 16),相应的源代码仍会同步公开。此外,由于 Android 的 Linux 内核分支采用 GPLv2 许可证,谷歌仍需遵守开源協定,继续公开相关代码,因此这一部分不会受到影响。
既然不是 Android 变成闭源系统,那么这件事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对于对于众多安卓手机厂商而言,因为他们早就与谷歌签署協定,并非使用 AOSP,所以手机厂商影响也有限,各类谷歌服务也将正常提供。
比如消息传开后,就有某国产手机厂商向国内媒体网易科技回应表示,不受影响,已经签订了相关協定,合作照常进行。
而对于普通应用开发商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基于 Android 平台进行应用开发,而谷歌的这一调整主要涉及 Android 作業系統本身的开发流程,并不会影响到应用开发的 API 和开发工具等,因此对他们来说影响也比较有限。
不过,虽然此事件对国内厂商影响微乎其微,却最有可能直接波及一部分第三方开发者。这主要指的是向 AOSP 贡献代码的第三方开发人员,他们可能更难跟踪谷歌对安卓所做的更改。
比如 AOSP 官网已发布公告,确认 " 拨号键盘 " 和 " 短信 " 等应用将不再受支持,未来将从开源清单中删除,也就是说个人开发者通过 AOSP 公开代码构建的第三方 ROM 包可能不再预装基本的通话和短信 App。
再比如未来涉及新 API 的功能(如 AI 计算、硬體加速)可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才能适配。还有安全补丁的推送可能不如以前及时,影响设备安全性。用户可能会误以为是 App 本身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是由于 AOSP 更新节奏放缓导致开发者无法及时适配新系统版本。
类似的案例意味着,对于依赖 AOSP 的中小厂商和开发者来说,确实可能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的,这就是 AOSP 的实时开发透明度降低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基于此,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设想,AOSP 更新滞后,中小厂商面临更大压力后,他们可能要么选择付费加入谷歌的授权体系(如 GMS 认证),增加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消费者,要么继续使用旧版 AOSP,但可能面临安全漏洞修复滞后、应用兼容性问题等。
进一步看,转向单一内部分支开发后,所有核心功能的开发决策将完全由谷歌掌控,尽管手机厂商仍可基于 AOSP 开发自有系统(如 MIUI、ColorOS),但核心功能的迭代节奏受制于谷歌内部开发进度。例如,新 API 的适配需等待谷歌统一发布,厂商难以提前优化底层功能,厂商需要深度绑定谷歌体系,并找不见丢失主导权。
长远来看,这些问题也许不会突然发生,但大概率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浮出水面,也许以后当品牌和开发者们慢慢丢失掌控权后,整个 Android 的生态也能也会在平静的水面的深处悄然重构,那么,届时安卓会收费吗?或者更新节奏放缓?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当然,认清到这些之后,我们应该会想到这件事可能会产生的另一个影响,即它可能会加速替代系统的崛起,未来华为鸿蒙系统、Linux 发行版系统或国内其他自研系统相信会获得更多的关注。这其中华为鸿蒙系统无疑是呼声比较高的,其在技术创新、商业友好性以及生态确定性方面目前都展现出了引领行业的潜质。
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鸿蒙系统采用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实现了跨端协同的自然无感;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小艺智能体,支持 23 类 Top 场景互動;鸿蒙的方舟图形引擎显著提升了游戏性能,种种创新能够为用户带来不同于传统 Android /iOS 生态的体验。而在商业友好性方面,华为也为开发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全链路开发工具、流量扶持政策以及全球化分发渠道。鸿飞计划中的先锋增值计划、曝光倍增计划和尊享回馈计划等,都是能对开发者和商业生态带来切实利益的政策。
同时,鸿蒙生态整体的发展一直以来也是稳中向好的,目前鸿蒙生态设备数已超 10 亿台,原生应用突破 2 万款,覆盖 99.9% 用户使用场景,微信、抖音、支付宝、高德地图、京东等 20+APP 的下载量更是超过了 200 万,同时华为开发者联盟也有超过 720 万的注册开发者。这种稳稳的确定性,有时候比当下的繁荣更重要。
结语
总结来说,谷歌这次调整 Android 开发策略,将所有组件转向内部开发,虽然不会立即对普通用户和主流厂商产生显著影响,但可能会对安卓系统的创新性和中小开发者的参与度产生长期影响,本质上是一项通过技术主导权集中化以逐渐重构安卓生态的隐性策略。对用户而言,体验的 " 隐形门槛 " 可能逐渐显现,而开发者需适应更封闭的协作环境。当系统决定不再为你透明,一场关于主导权的变化就开始了,那么问题来了,未来,你是否会选择依然留在 Android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