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要坦克還是突擊炮?身為“德國閃電戰之父”的他如此回答:,歡迎閲讀。
1944 年 6 月 26 日,此時的諾曼底戰役正戰的如火如荼之際,時任裝甲總監的古德裏安,向當時的德軍高層遞交了這樣一份 " 絕密 " 的報告。
在這篇報告中,古德裏安以一己之見,闡述了自己對于四号坦克,以及使用 48 倍 /70 倍坦克炮的四号坦克殲擊車的想法。但在報告中,他将後者稱之為 " 突擊炮 "。(注:這是因為此時的‘四号坦克殲擊車’,在德國人眼中是一款新式的突擊炮提案)
古德裏安從性能數據、損失、戰術細節三個方面簡要叙述了自己的觀點。首先是 " 性能數據 ":
" 配有 1939 型穿甲彈的 48 倍 75 毫米坦克炮,能在 600 至 1200 米的中等距離上擊穿所有已知的英、美、蘇軍使用的坦克。"(包括英制‘克倫威爾’坦克,細節可見附件 1)。【注:可能 " 古不帥 " 沒有考慮到盟軍、蘇軍在戰争末期時使用的一系列重型坦克,比如 JS-2 和 M26" 潘興 " 吧 ....】
來自西西裏、意大利本土以及諾曼底的對比報告顯示,實戰中,突擊炮比四号坦克更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是因為突擊炮在沿海公路、山區以及諾曼底的樹籬地形移動時,只能沿着有限的角度實施側向開火。若不調整整個車體,突擊炮的乘員将無法瞄準,進而嚴重限制其作戰效率。
結合 1 托馬勒 * 自巴黎發來的最新分析數據,以及西線高層麾下的裝甲總監呈報的戰鬥報告來看,突擊炮在諾曼底的樹籬陣地以及壕溝中很難發揮應有作用,因為它們的炮身軸線實在太低。而坦克的炮塔不僅可以旋轉,其炮身軸線更高,因此具備從壕溝、樹籬朝敵方目标開火的能力。
▲文中提及的托馬勒即沃爾夫岡 · 托馬勒(Wolfgang Thomale 1900-1978),陸軍中将,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曾任德軍第 25 裝甲團 3 營長、第 27 裝甲團團長等職務,1943 年 1 月任裝甲兵總監參謀長職務,亦是最後一任裝甲兵總監
▲蘇軍翻譯的原始報告中提及的附件。其中提及了不同彈藥的口徑、倍徑、初速以及在不同距離上對抗 60 ° 法線角均質裝甲時所呈現的不同穿深效果。上表中,前兩者(箭頭标注)為四号坦克殲擊車使用的兩種不同倍徑的主炮。剩餘的三款則是 " 虎式 "、" 虎王 " 以及 " 獵虎 " 三款戰鬥車輛的主炮。如表所示," 獵虎 " 坦克殲擊車的主炮即便到了 3000 米仍有 155 毫米的穿深!
▲與其他各國相似口徑相比下的 PzGr.39 型彈藥(最右側)。亦是二戰期間德軍 37 至 88 毫米火炮最常用的彈藥類型。剩餘的則是蘇制 T-34 使用的 BR 系列穿甲彈、美制 " 謝爾曼 " 坦克使用 M62 穿甲彈以及英軍的 " 螢火蟲 " 坦克使用的 17 磅穿甲彈
至于 " 損失 " 方面的描述,古德裏安接着補充説:
" 與突擊炮相比,四号坦克的損失更大。這是因為兩者使用了不同的戰術。突擊炮主要以支援步兵作戰為主,而在摩托化部門中的坦克則常被當做進攻型武器。
與此相關的是,越來越多的坦克因為技術原因而停止工作。因為其形勢速度越快,傳動裝置所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
突擊炮是和步兵并肩作戰的武器,坦克則負責突入敵陣。倘若沒有了炮塔,坦克部隊将難以實施機動作戰。我們必須指出,如果突擊炮的傳動裝置因故損壞且無法移動,它将無法繼續作戰。而被卡在某處或無法移動的坦克依然可以憑借着可旋轉的炮塔繼續戰鬥。"
▲毫無疑問,四号坦克是戰争末期德軍裝甲部隊裏的主流。而根據其底盤改造出的四号坦克殲擊車,不僅具備更好的防護,火炮也勝過前者(來源:數據派二戰研究閣)
▲庫爾斯克會戰中的一隊四号 H 型坦克(來源:Reddit)
有關 " 戰術細節 " 方面的内容則是:
" 目前來看,四号坦克是一款非常成熟的設計,每輛坦克都值得信賴。而以其底盤開發的突擊炮充其量是個臨時設計,遠不及以三号坦克底盤開發的突擊炮。
最終傳動是四号坦克的弱點之一。由于突擊炮是通過旋轉整個車身進行瞄準,此舉會增加其制動器和最終傳動的負載量,從而導致最終傳動普遍出現損壞的情況。
四号坦克的最終傳動裝置備件不足。
繼續生產以該型坦克底盤為基礎的突擊炮,會使更多備件出現故障,從而進一步加劇備件短缺的情況。
将 48 倍的坦克炮換裝為 70 倍的坦克炮只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原有的戰鬥室超出負荷)
在裝甲總監的倡議下,70 倍火炮将裝在 Vomag(沃馬格公司)公布的新型底盤上。奧德施(Audersch)上校報告稱,該車将于 8 月下旬進入量產階段
▲配有一門 StuK.40 型 75 毫米 48 倍火炮的三号突擊炮,同樣也是德軍裝甲部隊在末期的中流砥柱
▲(彩繪)1/35 的威龍廠四号坦克殲擊車模型封繪
" 結論 " 方面:
" 所有報告部門均一致表示,當裝甲部隊作戰時,擁有旋轉炮塔的坦克更具優勢。
所有已知的敵軍坦克、突擊炮都容易受到包括 75 毫米 48 倍坦克炮在内的現代穿甲武器的攻擊。
從量產坦克轉至突擊炮期間,需要調遣新下線的突擊炮至現有的裝甲營中,以維持其規模、數量。這将導致原本裝備四号坦克的裝甲營不得不抽成兩個使用不同車輛的小組,使用不同的戰術。
因此,裝甲總監提議,繼續生產四号坦克,在 " 黑豹 " 坦克的產量增至每個坦克團足夠組建兩個黑豹營前,必須量產足夠補缺的數量。
黑豹坦克的產量需增至到每月 900 輛。
此外,裝甲總監提議,于 8 月量產能搭在四号輕型底盤上的 75 毫米火炮,并将所有使用三号、四号标準底盤的坦克殲擊車,全部換成 70 倍 75 毫米火炮
逐步使四号坦克與黑豹坦克的比率達到 1:1.
▲被法軍 " 貝尼耶 "(Besnier)中隊繳獲後,重新投入作戰的德制黑豹 G 型、四号 H 型坦克
▲俄語翻譯的檔案原件,标記上書 " 絕密 "
本文參考資料:
https://yuripasholok.livejournal.com/13496897.html?view=comments#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