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老鋪黃金的本質,是一場對抗經濟周期的人性遊戲,歡迎閲讀。
老鋪黃金股價半年 8 倍的密碼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025 年春節的上海豫園,遊客們排隊的姿勢悄然進化:過去為小籠包彎折的腰杆,如今在黃金店門前挺得筆直。
老鋪黃金的櫥窗前,年輕人舉着手機直播開箱,阿姨們攥着存款單等待 " 接貨 ",韓國遊客用翻譯軟體詢問 " 福祿葫蘆 " 的寓意。四個小時的等待,只為把一塊刻着非遺工藝的黃金挂上脖頸,這畫面堪稱魔幻現實主義。
當黃金摘下 " 土味 " 标籤,披上文化認同的铠甲與奢侈品話語權的暗戰時,老鋪黃金成為這場變革的領航者,用那根在老鋪黃金工匠指尖跳躍的金絲,編制出一張大網:一頭連着紫禁城的玻璃瓦,一頭網住元宇宙的數字化身。
讓市場百思不得其解的老鋪黃金半年股價十倍的密碼,或許就藏在歷史褶皺與消費心理的共振中。
01 大宗商品遇上老工匠
從殷墟出土的黃金面罩,到故宮庫房裏的累絲鳳冠,再到 SKP 櫥窗中的玫瑰花窗項鏈,黃金始終是人們理解美、權力與永恒的介質。
時至今日,龍的傳人對黃金的熱愛只增不減:中國連續多年位居全球最大黃金生產國和消費國。生產端,我國主要企業紫金礦業、山東黃金等掌控着全球礦山資源;消費端,光是 2024 年我國黃金消費量就高達 985.31 噸(中國黃金協會)。
巨大的黃金消費市場,聚集了一眾創業者前來掘金。
來自香港的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寶等,以產品設計時尚新穎盤踞一、二線市場;老鳳祥、潮宏基、周大福等内資品牌,以加盟 / 經銷的模式全面滲透僅一線至四線城市;而 Tiffany、卡地亞、梵克雅寶、寶格麗等國際奢侈品牌,則借由奢華定位以 K 金產品分割高端市場份額。
目前,黃金消費市場已經初步呈現出二八效應,頭部品牌掌握着主要市場份額,2022 年内資、港資及外資品牌 CR3 分别為 15%、13% 及 4%。
高度标準化的黃金消費市場竟然也呈現出品牌效應,這多少有點反常識。
不過,其中最讓人意外的還數老鋪黃金,周大福們還在用 3D 技術批量改造黃金時,老鋪黃金借由老工匠的手已經重構了黃金的符号:古法黃金價值 =(文化熵 × 工藝復雜度)/ 大眾化程度,當黃金從大宗商品轉化為文化藝術品,溢價空間瞬間打開。
老鋪黃金長期維持在 40% 以上的毛利率,比傳統金店高出 15 個百分點還不止,產品工費與金價近乎一比一的一口價,相當于把每克黃金塞進景德鎮的瓷器裏售賣。
圖源:浙商證券
在大眾認知中,黃金交易的投資與消費屬性是跷跷板的兩端,但老鋪黃金卻在金價飙升時逆勢湧入,2024 年,金價突破 600 元 / 克,起門店收入暴漲 150% 到 35.2 億元,淨利潤更是暴漲近 200% 到了 5.88 億元,單店平均營收超過了 1 億元且仍有上漲趨勢。
别人的成功固然可怕,赢得輕描淡寫更讓人心塞。相比于重資產 all in 内卷的黃金工匠前輩們,主打宮廷秘技的老鋪黃金借用的還是别人的 " 老鋪 " ——委托生產的比例達到四成。
老鋪黃金之所以能打破同質化内卷,全應了那句老話: 選擇大于努力。
02 中產天選經濟周期緩衝劑
説到底,九十年代經坐鎮嶽陽市水產局、二十一世紀走進景區和寺廟,專做富人生意的徐高明(老鋪黃金創始人)是最懂中產人群深層次焦慮的人——
面對逆經濟周期,越富有的人群越焦慮,資產越高的人越有保值需求。
《2024 年中國财富報告》顯示,超 70% 的中產家庭擔憂資產縮水。在中國的社會結構話題中,被反復提及的詞是 " 中產衰落 "。
當股市跌宕、房市凍結、黃金成為中產最直白的财富容器,而老鋪黃金的差序格局(來自《鄉土中國》,這裏主要指通過渠道逆向篩選人群)營銷精準切中這一需求:
首先,老鋪黃金與周大福們扎堆的黃金樓層切割,直接對标愛馬仕的獨立門店進駐 SKP、萬象城,用場景過濾高端客群;其次,3000 萬單店投入中,老鋪黃金花費 60% 用于營造 " 博物館式體驗 ",為消費者攢足了氛圍;最後,小紅書上的打卡照裏,金飾永遠搭配漢服或搞定西裝,為中產身份遞上一份投名狀。
更為核心的是,老鋪黃金每件產品都穿着兩件外衣:一件是足金的物理屬性,另一件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袈裟。消費者看似在為後者付費時,本質上是在購買對抗不确定性的護身符。
浙商證券顯示,老鋪黃金的消費者畫像為年收入高于 10 萬元的 25-45 歲的女性和 30-55 歲的男士,這一人群普遍面臨的職場與婚戀市場問題,老鋪黃金一一給出參考答案:
當職場晉升通道收窄,身上每克黃金都是可視化的 " 人生進度條 ";當不婚主義大旗升起,三金從彩禮工具更新為大女主審美和财商的最佳證明。
由老鋪黃金策劃的這場對抗經濟周期遊戲的吊詭之處在于,披上消費主義的糖衣,幫助年輕人正在用最隐蔽的方式,完成對父輩理财觀的隔空致敬。
當經濟周期如黃浦江潮水般起落,總有人選擇攥緊黃金,就像攥緊最後一根浮木。
03 暗戰未來
老鋪黃金的火爆,終于驚醒了沉睡的巨頭。
這場精準切中中產痛點的營銷浪潮,正在黃金行業掀起一場無聲的 " 文藝復興 " ——傳統品牌被迫撕下 " 标準化 " 标籤,倉促披上非遺工藝的外衣,試圖在年輕消費者的心智中重新奪回一席之地。
2024 年末,周大福率先亮劍,宣布啓動 " 非遺復興計劃 ",聯合故宮文化推出 " 金瓯永固 " 系列,并重金招募近百名花絲鑲嵌傳承人;六福珠寶則嘗試将 AR 試戴技術與傳統金飾結合,用户掃描產品即可觀看匠人制作全流程。
面對新舊兩股力量的衝擊,老鋪黃金的未來要面臨的挑戰并不算小。
一方面,如果采用高度自動化的工業手段加工,那麼黃金工藝本身更偏向于珠寶加工行業的 β 禀賦,特定廠商或品牌方想要通過某種工藝形成壟斷性優勢并不容易,老鋪黃金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奢侈品研究機構 Luxury Institute 在《2025 中國黃金消費白皮書》中指出:" 文化溢價本質是時間貨币。Tiffany 用 183 年講透一顆藍盒子,LVMH 集團是由 76 個平均年齡超過 40 歲的品牌構建起奢侈品帝國,2016 年才獨立起來的老鋪黃金要講清品牌故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當下老鋪黃金将的稀缺故事主要在手工工藝上,但根據招股書,老鋪黃金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擴展營銷網絡,當銷路擴張、產量擴大,老鋪黃金的手工品控能否保持,恐怕還要畫一個問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卿照 ",作者:李偏偏,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