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教育信創到底怎麼選?能做到“無感切換”的只有C86,歡迎閲讀。
從 Wintel 大潮退卻説起。
2024 年年底,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對英特爾發起網絡安全審查;緊接着,2025 年初又傳出微軟拟關閉中國區業務的消息,盡管微軟随後予以否認,但這兩則事件無疑揭示出:Wintel 聯盟的根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動搖。
從更系統性的角度來看,自 "2+8+N" 行業信創推進以來,關鍵行業紛紛啓動了 IT 系統、設備與軟體的國產化替代。而到了今天,這股 " 信創之風 " 終于全面吹向了教育領網域。
2024 年 11 月,《關于做好教育系統軟體正版化工作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确要求:到 2027 年底前,教育系統須全面采用正版作業系統和辦公軟體。這标志着教育信創已駛入快車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變革的難點從來不只是 " 更換設備 " 這麼簡單。真正的挑戰,在于能否實現整個 IT 生态的平穩遷移與重建。
架構之争:在生态與自研之間求平衡
長期以來,國產電腦因軟體生态不完善而屢遭诟病:驅動缺失、應用不完整、專業軟體難以運行,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并不在于表層的應用适配,而是指向底層的 CPU 架構。
計算機軟硬體之間通過 " 指令集架構 "(ISA)溝通,這一架構承擔着 " 翻譯官 " 的角色,決定了硬體如何理解和執行軟體指令。
目前主流的 ISA 包括 x86、ARM、MIPS 和 RISC-V 等,它們在指令結構與執行邏輯方面存在根本差異,因此,不同架構之間的軟體生态往往難以兼容。
x86 架構因其與 Windows 系統的深度捆綁,構建起龐大的應用生态,成為 "Wintel 聯盟 " 的技術基礎。即便在當下,x86 仍在個人電腦與伺服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且與數以萬計的主流軟體形成了高度耦合。
一旦更換架構,現有系統将面臨大規模軟體無法運行的問題。
在國產化替代進程中,不同廠商選擇了不同路徑。但無論選擇哪種架構,生态空白都是繞不過去的難題。
盡管理論上可以通過源碼重編譯或二進制翻譯在非 x86 平台上運行軟體,但商業軟體大多閉源,無法重編譯,只能依賴翻譯器完成 " 二手翻譯 "。
這不僅帶來顯著的性能損耗,還容易引發兼容性與穩定性問題,尤其難以滿足教育行業對高可靠性與低延遲的剛性需求。
正因如此,以海光、兆芯為代表的國產廠商,提出了更具現實操作性的解決方案—— C86 架構。
它并非全新指令集,而是在獲得 x86 授權基礎上,自主開發微架構的國產 CPU。
最大的優勢在于保留了 x86 的原生軟體兼容能力,在不破壞原有生态的前提下,顯著降低了信創替代的技術門檻和落地成本。
以兼容高效勝出,C86 成為教育行業最優架構
在推動教育領網域的信創進程中,架構選擇不僅關乎國產化進度,更決定着替代的成本與質量。
相較其他行業,教育場景對 IT 架構的性能、穩定性與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過程中頻繁使用多媒體應用,需具備較強算力;教學管理系統高度結構化,運行需穩定無誤;而課程、考試等關鍵業務系統的遷移,要求新平台能完整承載原有 x86 生态。
當前,在教育領網域,真正形成落地優勢的,是 C86 架構。
其他架構因在移動端廣泛應用,具備低功耗、高能效等顯著優勢,并積累了豐富的安卓生态,因此在教育初期信創試點中頗受青睐。
但随着部署深入,其桌面端生态兼容性不足、遷移流程復雜、性能表現不穩定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其擴展的關鍵因素。
相比之下,C86 架構更貼近教育場景的核心需求。依托原生兼容 x86 應用的能力,C86 在部署過程中不需要對軟體進行重構,也不依賴中間層進行二進制翻譯。
這種 " 同構遷移 " 的優勢,使其從系統安裝、應用部署、性能調優到業務上線全過程更為高效,僅需 4 步即可完成整體替代流程,遠比其他架構復雜的适配路徑更具落地性。
不僅在兼容上 C86 更具優勢,從大量實際測試數據來看,C86 架構在教育場景中的性能表現也遠優于其他架構。
常用教育類軟體在 C86 平台上的兼容性超過 90%,而其他架構平台僅為 60% 左右;在虛拟化環境中,C86 設備的性能損耗控制在 10% 至 20% 之間,而其他架構則高達 30% 至 40%;即便是基礎應用,如 WPS 辦公軟體,C86 設備平均啓動時間為 2.5 秒,而其他架構設備需要接近 6 秒。
此外,WINE 技術加持下,C86 平台可運行的商用應用數量超過 1 萬,性能損耗低于 5%,而其他架構平台可兼容的軟體不及其五分之一,且損耗水平遠高于後者。
具體到教學現場的實測對比,C86 的優勢更加直觀。以解壓 12.4GB 大型檔案為例,C86 架構下的設備完成解壓速度領先對比設備約 61.6%。
通過 Photoshop 打開 20K 高分辨率圖片時,C86 設備僅用時 11s 左右,不到其他架構設備所用時長的 1/3;處理復雜濾鏡任務時,C86 設備響應速度是其他架構的 6.4 倍,系統整體穩定性也明顯更強。
在使用 CAD 查看建模檔案、三維地圖、網頁浏覽、在線視頻播放等應用中,C86 設備始終保持流暢表現,CPU 占用率維持在 20% 以下。
而采用其他架構的對比設備頻繁卡頓,部分任務時 CPU 占用飙升至 90%,甚至設備偶爾會出現因内存不足導致的工作台界面加載失敗的問題,而 C86 設備運行穩定。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生态兼容性、系統遷移成本還是運行效率方面,C86 架構都展現出更加全面的綜合能力。
對于正處于信創轉型關鍵期的教育行業而言,這種兼容現有生态、易于落地的技術路徑,無疑是當前最現實、最可行的選擇。
C86,讓信創教室真正 " 跑起來 "
C86 架構或許不是國產化的終極形态,卻是在當前階段最務實、最可落地的 " 補位者 "。
如今,C86 方案已在多地教育系統落地生根,讓國產替代真正 " 跑起來 "。
△某中學國產化 AI 電子教室
走進這麼一間教室,你看到的是聯想開天小型本地伺服器,其内核采用海光 C86 處理器,原生兼容 x86 生态,可穩定運行統信 UOS、銀河麒麟等國產 Linux 系統。
與之配套的聯想開天信創 PC 同樣搭載海光 C86 芯片,對 WPS、Flash 8、Scratch 3 等主流教學軟體都能夠流暢适配。憑借海光 C86 處理器的高性能與強兼容性,軟體幾乎 " 秒開 ",為師生帶來絲滑的教學體驗。
教師端的管理方式也煥然一新。講台上的教師機通過開天智能雲教室支持的 " 鏡像制作與上傳 " 功能:教師可将一台已配置好系統與軟體的電腦打包成鏡像檔案,上傳至伺服器後,一鍵同步至全班學生機。
上午要上 Python 課,只需選 " 編程課 " 教學鏡像,瞬間批量部署至 40 台學生電腦,課程結束後系統自動還原,保持環境整潔。
下午若需教學 Flash 動畫制作,再換一套 " 動畫制作課 " 鏡像即可。這樣,一間信創教室既能充當 AI 電子教室進行授課教學,又可化身為考場或會議室,場景切換毫不費力。
基于海光 C86 處理器所搭建的這間信創教室,不挑系統、不挑軟體,也不挑場景——唯一 " 挑剔 " 的,恐怕只是我們這些早已離開校園、再難回到課堂的大齡畢業生了。
教育信創: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回過頭來看,教育信創的核心難題從來不是 " 要不要國產 ",而是如何 " 用得起 "、" 用得上 ",還要 " 用得好 "。C86 提供了一條無需推倒重來、也不必重新培訓教師的現實路徑。
我們習慣以 " 颠覆式創新 " 來贊頌技術進步,但在現實世界,颠覆往往伴随高昂代價,重建也常意味着業務中斷。C86 也許不是教育信創的終極形态,卻是當下成本最低、落地最穩的一步。
在國產化這條緩坡上,與其追求轟轟烈烈的颠覆,不如選擇穩穩當當的落地。
* 本文系量子位獲授權刊載,觀點僅為原作者所有。
一鍵三連「點贊」「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點亮星标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