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多家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有銀行大額存單下調70個基點 專家:目前仍有調降空間,歡迎閲讀。
近日,廣西、吉林兩地多家中小銀行密集發文宣布下調存款利率。其中,包括桂林銀行、柳州銀行、榆樹農商行、桦甸農商行、靈川深通村鎮銀行等。下調存款利率中,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多種存款產品,涉及各種期限。
從調降幅度上看,存款利率降幅在 10 至 60 個基點之間,另有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下調了 70 個基點。例如,柳州銀行公告顯示,該行調整了定期存款產品執行利率,其中一年期定存利率由 2.25% 下調至 2.15%,三年期定存利率由 3.4% 降至 3.2%,五年期定存利率降幅最大,由 3.8% 下調至 3.2%。此外,公告顯示,該行五年期個人大額存單下調 70 個基點至 3.25%。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屬于去年第三輪大行跟進調降,國内采取大中小型銀行 " 梯次 " 調降存款利率,讓市場充分消化存款利率調降影響,有助于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競争秩序。
多家銀行下調存款利率
2 月 21 日,吉林桦甸農商行公告稱,根據利率市場化需求,決定從 2024 年 2 月 22 日零時起,統一調整活期存款、三年及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執行上限,即将活期存款利率由現行的 0.25% 下調至 0.2%,下調 5 個基點;三年及五年期利率由現行的 2.8% 下調至 2.7%,均下調 10 個基點。
同一天,吉林榆樹農商行發布公告稱,根據利率市場化需求,決定從 2024 年 2 月 22 日零時起,統一調整活期存款、三年及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執行上限,活期利率下調至 0.2%,三年及五年期利率下調至 2.7%。
2 月 19 日,柳州銀行公告顯示,該行 3 個月及 6 個月定期存款利率較此前下調 10 個基點;3 年及 5 年定期存款較此前分别下調 20 個、60 個基點。柳州農商行此次主要調整了 2 年、3 年、5 年的定期存款利率,較此前下調 5 至 25 個基點不等。
此外,柳州銀行個人大額存單存款利率也有所下調。其中三年期大額存單下調 20 個基點至 3.25%,五年期大額存單下調 70 個基點至 3.25%。
記者注意到,廣西另一家銀行——桂林銀行已多次調整部門整存整取五年期存款利率,該存款產品利率累計下調了 70 個基點。去年 6 月,該行發布公告稱,調整此項存款利率至 3.9%;今年 1 月該行再發文稱,調整此項存款利率至 3.35%;2 月 20 日,桂林銀行發布公告稱,調整部門整存整取五年期存款產品執行利率至 3.2%。
記者發現,除了上述兩家銀行,廣西地區還有多家銀行公告宣布下調存款利率。例如臨桂農商行、廣西靈川農商行、廣西馬山農商行、廣西武宣農商行、南寧興寧長江村鎮銀行、桂林國民村鎮銀行等。
專家:存款利率仍有調降空間
此前,央行在 2023 年第四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周茂華表示,近期部分中小銀行調降存款利率是去年第三輪調降延續,正是由于之前銀行存款利率調降,央行超預期出台降準、結構工具等,為 LPR 利率調降,銀行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拓展了空間。
周茂華稱,一般來説,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更多取決于存款市場供求狀況,各類型、各家銀行自身資產負債、淨息差與經營等方面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存款利率下行較快,主要受到特殊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影響。周茂華表示:" 目前看,存款利率仍有調降空間,主要是存款利率仍明顯高于市場利率等,但預計下調幅度明顯收窄,甚至可能不降。主要是我們預計經濟穩步恢復,經營狀況改善,實體融資需求進一步增強,金融市場回暖,使得銀行淨息差與市場利率持穩,存款市場供需逐步回歸常态等。"
周茂華認為,如果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央行進一步引導市場利率中樞進一步下移,加之銀行淨息差壓力,不排除存款利率仍可能适度下調,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拓展空間,這也是增強金融體系風險抵補能力,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可持續運轉的内在要求。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 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仍将在資金端壓降成本,存款利率下降的可能性較大。中小銀行要摒棄 " 速度情結 " 與 " 規模情結 ",根據自身資產負債情況,理性拓展存款業務,既要保持存款業務适當增長,也要保持負債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内。
2 月 20 日,央行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5 年期以上 LPR 為 3.95%,較此前下調了 25 個基點。有觀點認為,綜合當前經濟和物價走勢,短期内 MLF 利率下調的可能性仍然較大。這将帶動兩個期限品種的 LPR 報價繼續下調,進而帶動企業和居民貸款利率持續下行,提振宏觀經濟總需求。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