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還能不能燎原?,歡迎閲讀。
文 | 青橙财經,作者丨青風,編輯丨六子
近日,科大訊飛發布最新财報,2024 年科大訊飛營收 233.43 億元,同比增長 18.79%,時隔兩年重回雙位數增長。看似穩健的增長背後,淨利潤卻同比下滑 14.78%,至 5.6 億元,而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就高達 4.19 億元,占淨利潤大約 7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更是低至 1.88 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在進入 2025 年後愈演愈烈。2025 年第一季度科大訊飛營收 46.58 億元,同比增長 27.74%;利潤卻錄得淨虧損 1.93 億元,扣非後淨虧損為 2.28 億元。盡管虧損幅度同比有所收窄,但仍掙扎于虧錢的泥淖之中。
* 圖源科大訊飛 2024 年财報
這組财務數據背後,是科大訊飛在大模型賽道上的艱難博弈——當行業将其視為 "AI 國家隊 " 時,财報卻暴露出大模型業務 " 投入高、產出慢 " 的核心難題。2023 年科大訊飛市值一度逼近 2000 億元,如今回落至千億水平。資本市場也體現了對其大模型投入與產出的擔憂。
當前,大模型技術仍然日新月異地發展,競争更趨激烈,門檻越壘越高,夾在 DeepSeek 和大廠中間的科大訊飛,如今正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其戰略路線選擇牽引着行業的密切注視。
「全棧自研的軍備競賽」
作為國内最早布局 AI 的企業之一,科大訊飛自 2022 年起就開始研發大模型,并于 2023 年 5 月正式發布了訊飛星火大模型。2024 年,訊飛星火大模型不斷更新,從 V3.5 到 V4.0 再到 V4.0 Turbo,核心能力全面對标 GPT-4 Turbo。
除了通用大模型,訊飛星火還布局了 "1+N" 更龐大的體系,"1" 是指通用底座大模型,"N" 是指以底座大模型賦能教育、醫療、汽車、辦公、工業、智能硬體等多個行業領網域,并形成獨具優勢的行業大模型。
據了解,截至 2024 年 12 月,科大訊飛已經與中石油、中海油、國家能源、華潤、綠發、交行、人保等 20 多家行業頭部企業聯合發布行業大模型,覆蓋 300 多個應用場景。其年度報告顯示,根據《中國大模型得標項目監測報告》,2024 年全年科大訊飛大模型項目得標金額和得標數量均位列第一。
* 圖源科大訊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兩次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為應對極限施壓,科大訊飛特别注重 " 全棧自主可控 " 路線,通過與華為合作,從算法、算力到數據實現全鏈條自研。這個戰略路線固然頗具擔當,且相當勇敢,但卻不可避免地大幅抬高了研發投入成本。
數據顯示,科大訊飛 2024 年研發投入高達 45.8 億元,占營收比例 19.62%,尤其在大模型研發以及應用落地等方面去年新增投入就達 7.4 億元,較上期增加 4.1 億元。2025 年第一季度,訊飛星火大模型研發繼續保持戰略投入,研發投入同比增長 12.5%,達 9.47 億元。
當然這不是惟有科大訊飛面臨的問題,事實上所有大模型廠商都極為頭疼。" 以前訓練一個 AI 大模型的成本,夠買一架私人飛機!" 雖然近期已大幅下降,但成本依然不低。據咨詢機構 IDC 最新報告,中國企業千億參數級大模型的訓練成本,從 2023 年的平均 2.3 億元,降至 2025 年的 2000 萬元以内。
OpenAI 首席執行官薩姆 · 奧爾特曼近日透露的一個數字,讓外界更真切地感受到大模型的吞金實力:由于用户使用 " 請 "" 謝謝 " 等禮貌用語與 ChatGPT 互動,導致該公司每年需額外承擔數千萬美元的運營成本。
其他科技大廠如微軟、谷歌、亞馬遜和 Meta,去年投資 AI 超 2000 億美元,今年有望達到 3200 億美元。今年 2 月份,阿裏宣布未來三年将投入超過 3800 億元用于建設雲和 AI 硬體基礎設施,總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
這些不斷吹大的投資數字,不斷驗證着大模型研發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 " 吞金獸 "。财大氣粗的大廠們或可承受,但 45 億元的絕對投入對年利潤僅 5 億的科大訊飛而言,無異于刀尖起舞。
「星火尚未燎原」
投入巨大的大模型有沒有如願帶來實際增長?
目前科大訊飛有三大 AI 落地商業化體系,分别是 AI 消費者產品、AI 開放平台以及包括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能汽車、企業 AI 解決方案、智慧城市等在内的 AI 行業應用,可以説在 C 端、B 端和 G 端均有覆蓋。
先從最直觀的 C 端來看,科大訊飛的消費者產品既包括訊飛星火、訊飛輸入法、訊飛聽見等軟體產品,還包括智能辦公本、翻譯機、錄音筆等硬體產品。該業務 2024 年占公司整體營收的比例不高,約為 11.63%。其中,硬體產品表現還不錯,去年營收增長了 25%,但軟體方面增幅只有個位數。
尤其在最能拉動用户 AI 心智的大模型應用上,訊飛星火 App 一直處于尴尬的不温不火的狀态。根據 AI 產品榜,截至今年 3 月,訊飛星火 App 的月活躍用户為 575 萬,在國内僅排名第 12 名,與前幾名的誇克 1.49 億、字節豆包 9736 萬、DeepSeek 7701 萬、騰訊元寶 3884 萬相比,差距非常大,可以説已經被第一梯隊甩開了巨大的鴻溝。除了推廣乏力之外,大模型性能不好、體驗不佳的真實口碑也是主要原因。
再看開放平台業務,這是科大訊飛搭建 AI 開發者生态、推進大模型行業落地的關鍵舞台。2024 年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了 31.33%,在公司的營收占比也提高至 22.16%。但 2025 年的增長壓力或将大幅提升。
DeepSeek 的爆火吸引了更大範圍的開發者和 B 端企業的目光,其全面開源的策略更是一大殺手锏。在 DeepSeek 的帶動下,阿裏通義千問大模型的開源步伐也越走越快,目前已成為全球範圍内的第一開源大模型。連百度也改弦易轍,不久前宣布文心大模型将全面開源。它們這些更強大的模型,更開放的姿态,必然會極大地擠壓科大訊飛相關業務的增長空間。
最後看 AI 行業應用,這是科大訊飛最重頭的業務。這個業務涉及行業眾多,但發展得很不平衡。其中,智慧教育是其拳頭業務,公司營收占比最高,約 31%,去年營收同比增長約 30%,主要依靠學習機等產品,還算穩健;但另兩個傳統優勢業務——智慧城市和運營商,去年都大幅下滑,信息工程、數字政府行業應用、運營商業務去年的營收分别同比下滑了 10.8%、9.36% 和 9.31%。企業 AI 解決方案、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業務雖然增長較快,但營收盤子還小,占比都不高。
另外,行業應用由于涉及的都是 B 端、G 端業務,還有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應收賬款,這點在 G 端業務上尤其突出。至 2024 年底,科大訊飛應收賬款金額高達 146.66 億元,占總資產比例達到 35.36%。去年科大訊飛計提壞賬減值損失就有 10.14 億,比上一年增加 2.77 億元。行業應用的這一痼疾,大模型顯然無能為力,只能依靠業務架構調整,推動 C 端收入占比持續提升。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科大訊飛的營收增長本質是傳統業務的慣性延續,而非 AI 大模型的商業突破。大模型在 B 端、G 端業務還沒有給業績帶來特别明顯的增量,而 C 端市場雖然在智能硬體上能靠漲價驅動營收增長,但用户的 AI 認知正在向頭部大模型遷移和聚焦,科大訊飛面臨的競争壓力将越來越大。
其在 AI 大模型領網域的持續投入已達數十億元,甚至可能超百億,卻未能換來市場預期的爆發式增長。未來大模型的迭代仍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還要不要繼續投?
「十字路口」
當前,大模型市場正加速分化。
自春節以來,在 DeepSeek 強勢衝擊之下,不管是互聯網大廠,還是 " 大模型六小龍 ",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 AI 發展之路。字節暫避鋒芒,阿裏加大投入,騰訊和百度選擇了擁抱,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等創業公司則基本放棄了基礎大模型的研發,開始轉向應用開發或者智慧醫療等垂直領網域。
零一萬物創始人兼 CEO 李開復上個月在參與一檔對話節目時公開表示,DeepSeek 掀起的行業變革徹底颠覆了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模式,他預測中國市場最終可能只剩下 DeepSeek、阿裏巴巴和字節跳動三家主要的 AI 模型公司。
" 在多數市場中,大部分最後将以寡頭局面收場。第一名賺了很多錢,第二名收支平衡,後頭幾名多半不能算是成功。在大模型的賽道中,由于底層模型很難直接轉化為商業模式,所以情況更加復雜。" 李開復表示。
是 " 跟 " 還是 " 棄 "?市場高度關注科大訊飛作何選擇。近期的一些動作和觀點或可管窺其态度:選擇押注繼續衝。
今年第一季度,科大訊飛繼續增加了大模型研發的投入。最近,科大訊飛還追趕行業潮流,全新更新了深度推理大模型——星火 X1,提升了數學、代碼、邏輯推理、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等通用任務效果,并宣稱 " 在模型參數比業界同類模型小一個數量級的情況下,整體效果對标 OpenAI o1 和 DeepSeek R1"。
在前兩天的業績説明會上,科大訊飛官方表态。" 目前底座大模型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通過預訓練和強化訓練兩種方法,大模型的自主進化在未來 2-3 年内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天花板非常高。"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現在還不是減少研發的時候,會繼續加大 "1+N" 的投入,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的根紅利。" 在完全自主可控的基礎上,我們的通用底座大模型要做到第一梯隊,永争行業第一,不僅僅是跟随,并推動更多算法研發和創新。"
唯一的問題就是,科大訊飛沒有科技巨頭那般手頭闊綽。至去年底,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雖創了歷史新高,但也只 24.95 億元。以當前研發強度推算,能夠支撐多久?
一邊是巨大的投入,一邊是大模型商業化進程的艱辛和緩慢,在百米衝刺式的研發投入與馬拉松式的盈利周期之間,如何平衡短期的财務壓力與長期的技術壁壘構建,将是未來一段時間内科大訊飛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