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步兵炮4:步兵團獨立作戰的保證,德國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鋼鐵槍炮與細菌 ,作者鋼鐵槍炮與細菌
(本文是本人所作視頻的文案,如需觀看視頻,敬請拉至文末。)
從一戰到二戰的德國,如果説它的軍事科技領先世界,肯定會引起不少争議 ,但要説戰術水平在歐洲是獨一檔 ,估計不會有多少人反對 。
風暴突擊隊
一戰中,當各國飽受塹壕戰的折磨時,作為當時最大的海上強權英國,首先想到的是,開發一種陸地鐵甲艦——坦克,而德國人他們想到的解決辦法是風暴突擊隊戰術。
德軍運用小股部隊,攜帶衝鋒槍和手榴彈,采用靈活的機動戰術殺入敵方的戰壕,用強大的近戰火力,奪取戰壕的控制權。然而,靈活機動的輕型步兵無法攜帶重型武器,在遇到堅固的防御工事時,束手無策。
當時的德軍步兵師标準輕型火炮是 77 毫米的野戰炮,重量約為 1 噸。為了給步兵提供及時有效的火力支援,德軍強令炮兵把火炮從後方隐蔽陣地拖出來,近距離給步兵提供火力掩護。
這種做法受到了炮兵的強烈抵制,不僅僅是因為火炮在一線難以機動,更重要的是野戰炮通常外形都比較高大,作戰時又有彈藥車随行,很容易暴露。一旦暴露,由于機動困難,很快就會被摧毀。
從步兵需求上看,野戰炮初速比較高,而且采用固定式發射藥。彈道也不夠靈活 。為了能夠更好地配合步兵行動,德國人嘗試了許多武器裝備。戰争時期,由于時間緊迫,很難從頭開發一種武器,不少火炮都是在現有基礎上改造的。
到一戰結束時,德軍主要裝備的步兵支援火炮有三種:
一種是基于現有的 77 毫米野戰炮,通過縮短炮管、減輕重量獲得的步兵炮,不過它重量只比原版野戰炮稍輕,也有 800 多千克。
77 毫米步兵炮
第二種是 37 毫米的 TAK1918,它的重量只有 175 千克,不過它除了作為步兵炮之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反坦克。如果用于支援步兵,它的炮彈威力較小。
TAK 1918
最後一種是 75.8 毫米的戰壕迫擊炮,主要為步兵提供曲射火力,射擊障礙物後的目。
一戰結束後,由于凡爾賽條約的約束,德國武器發展受到限制,很多武器的研發工作,要麼是轉移到國外,要麼是在地下偷偷進行。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人基于一戰的經驗教訓,在 1927 年開發出了 IG 18 型 75 毫米步兵炮,和德國當時開發的許多武器一樣,編号為 18,是為了混淆視聽,假裝是一戰結束前的產品。
IG 18
從 1930 年代初,德國陸軍開始小批量裝備 IG 18 型步兵炮。在小胡子上台以後,德國逐漸擺脱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開始大規模擴軍。與此同時,IG 18 型步兵炮也開始批量進入德軍服役。
IG 18 型步兵炮的戰鬥全重約為 400 千克,戰場機動性能很好,發射的高爆彈重 6 千克,内部裝有 570 克炸藥。它最大仰角超過 70 度,配合五種不同威力的發射裝藥,彈道範圍十分靈活。當使用威力最大的 5 号裝藥時,炮口初速每秒 210 米,最大射程可達 3500 米 。
炮彈采用整裝方式裝填,在裝填之前,向彈殼中裝入所需的發射藥後,将彈頭和彈殼組裝起來,再一次性填入炮膛。
它的後膛閉鎖裝置十分有特色。在裝填時,炮管尾部會抬起來,有點類似撅開式的獵槍。裝填後将炮管尾部放下。在發射完炮彈以後,再抬起炮尾抛出彈殼,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在大仰角射擊時,更加方便裝填炮彈。
反觀日本的 92 式步兵炮,在大仰角射擊時,為了能順利裝填炮彈,需要在炮位下面挖個坑。
IG 18 采用的是單腳式炮架,這導致它左右射界不夠靈活,只有 12 度。為了保護炮組成員,IG 18 配備了一個面積足夠大的防盾,可以有效抵擋子彈 ,和炮彈爆炸產生的破片。
在最初的設計中,IG 18 的行走裝置是為騾馬牽引準備的,使用的是鋼圈木質車輪。為了跟上摩托化步兵的汽車,也有一部分改用了充氣輪胎,使用汽車牽引。
IG 18 作為步兵炮,按編制裝備在德軍步兵團下的步兵炮連中。每個步兵炮連有 6 門 IG 18,以及 2 門 sIG 33 型 150 毫米步兵炮。在作戰中,75 毫米步兵炮小組會分拆開來,加強給一線步兵使用,而 150 毫米步兵炮一般由團部直接掌握。
相比于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德軍的步兵團更像一個小型合成部門,獨立作戰能力更強,正是由于這些步兵炮的加強,使得他們在沒有上級部門支援的情況下,就能獨立遂行防御和進攻作戰。
IG 18 主要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它要打擊的目标包括敵方的火力點 野戰工事、野戰炮兵和迫擊炮。有的時候,它也可以對抗敵方的裝甲車輛。
這門火炮配備的高爆榴彈威力相當不錯,當使用高抛彈道時,它的炮彈可以穿透頂部厚度達 1 米的土木工事。如果進行平射,當使用 5 号裝藥時,可以穿透 25 厘米厚的混凝土磚牆。身管火炮的炮彈落地時,因為角度問題,殺傷範圍是一個長方形,左右兩側寬、前後窄。IG 18 的 75 毫米榴彈殺傷範圍大約是一個 20 米乘 10 米的矩形。
IG 18 作為間戰期開發的武器裝備,在二戰一爆發時,就作為德軍的标準裝備參加了戰争。法國戰役前,共裝備了 3300 多門,不過由于開發時間較早,它還是有不少局限性。
法國戰役結束後,IG 18 受到不少德軍士兵的抱怨。首先是曲射功能有些雞肋,德軍在步兵營裝備了 6 門 80 毫米迫擊炮,在需要曲射時,部隊的首選是迫擊炮,而非步兵炮,其次就是抱怨它的反坦克能力。
迫擊炮
説起來有點搞笑,IG 18 是一門步兵炮,反坦克不是它的主業。而且德軍團屬有一個反坦克連,裝備 12 門反坦克炮。但當遭遇到敵軍坦克時,對方才不管你是什麼武器。當時 IG 18 還沒有裝備破甲彈,只具備有限的穿甲能力,其配備的炮彈可以穿透 30 毫米裝甲,勉強可以打打輕型坦克和裝甲車。
但另外兩個問題限制了它的反坦克能力,一是初速較低,想命中運動中的坦克有一定的困難;二是單腳式炮架帶來的射界問題,其左右射界只有 12 度,不方便大範圍調整射角,不适合用來進行反坦克作戰。這種根據一戰經驗研發的火炮,似乎已經不能滿足二戰的需求。
想要在一篇文章中把二戰德國的 75 毫米步兵炮説完并不容易,因此,下期我們再介紹 IG 18 的衍生型号和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