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一文説清楚殲-5研發史,脱胎于米格-17,聶帥連誇很好很好,毛主席:這是我們自己造的!,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堂 Author 戰史堂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戰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個嚴謹又有趣的公眾号。盡量保證内容真實幹貨,配圖準确,還讓文章讀起來不枯燥。
在 1957 年 10 月 1 号的國慶閲兵中,一款特殊的殲擊機快速飛過了天安門上空,毛主席指着呼嘯而過的飛機,向身邊的外國朋友介紹:" 我們自己造的飛機飛過去了。"
▲ 1957 年參加天安門閲兵的轟 -5 轟炸機和殲 -5 戰鬥機,這些飛機是我國自行制造的。
那天毛主席口中的 " 自己造的飛機 " 指的是轟 -5 和殲 -5,在共和國空軍戰鬥機序列中,經歷了從購買到仿制,再到吃透技術後的自主研發等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走出了一條開拓進取的道路,才有了如今第 5 代戰機殲 -20 的騰飛。
其實我軍的戰鬥機購買階段并不長,在建國後引進了拉 -11、米格 -15(比斯)和米格 -17。在蘇聯援建的幫助下,我國很快就步入了第二個階段——仿制。今天就來扒一扒我國仿制的第一款戰鬥機——殲 -5。
▲準備接受國慶檢閲的我國仿制的第一款戰鬥機——殲 -5。
眾所周知,殲 -5 仿制于蘇聯的米格 -17 戰鬥機。1948 年,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 -15 比斯的基礎上開始研發新機,重點改進了氣動布局,于 1952 年進入蘇軍中服役。
與此同時,我國開始布局自己的航空工業。1953 年 10 月 24 号,沈陽國營 112 廠成立,準備制造米格 -15 戰鬥機。
然而此時米格 -15 已經開始落後于時代了,已經越來越難以對抗 F-86F,因此蘇聯建議我國停止試制米格 -15,改為試制米格 -17。
▲蘇聯的米格 -17 戰鬥機,于 1952 年入役,但很快就停產了,屬于一種過渡機型。
1953 年 11 月 25 号,蘇聯同意向中國移交米格 -17F(即白晝型)的制造許可證,我國立即着手米格 -17F 的仿制工作。
112 廠選派技術骨幹前往蘇聯對生產線上的米格 -17 進行了生產考察,由于此時蘇聯的米格 -17 已經停產,生產線上停放的是米格 -19,于是考察團對着新飛機了解噴氣機的生產過程。
1954 年 10 月,仿制米格 -17 正式立項,飛機的工廠内部代号為 " 東風 101"(該機 1956 年仿制成功後被命名為五六式,1964 年改稱殲 -5,為方便本文統稱殲 -5)。
▲後來殲 -5 的總裝生產線。
有了米格 -17 作為藍本,仿制工作進行得很順利。殲 -5 的外部布局與米格 -15 相似,為單發單座機頭進氣,高 T 型平尾,中單後掠翼,後掠角為 45 °(米格 -15 為 35 °),機身采用全金屬半硬殼式,外形均為圓形截面。
為了提升低速性能,殲 -5 的機翼安裝了 3 對翼刀,這也是跟米格 -15 最直觀的區别(後者為兩對)。很多軍迷都把殲 -5(米格 -17)與米格 -15 弄混淆,用這個辦法可以一眼分辨,一看一個準,根本不會出錯。
殲 -5 使用一台渦噴 -5 型發動機,最大推力為 2600 千克,加力推力為 3380 千克,巡航推力一般為 2160 千克,可以提供的最大飛行速度達 1145km/h,爬升率為 75.8 米 / 秒。
▲我軍裝備的殲 -5 戰鬥機,外形與米格 -15 相似。
殲 -5 的内部載油量為 1170 公斤,耗油量在 1 噸 / 小時 ~2 噸 / 小時,一般出任務需外挂兩個 400 升副油箱,航程 1000 公裏,攜帶副油箱為 1560 公裏。
然而在實戰中,殲 -5(米格 -17)的滞空時間并不長,發生在 1957 年 1 月 21 号夜間驅逐國民黨空軍襲擾上海的 B-26 飛機的戰鬥中,這個缺點非常突出。
我軍米格 -17 在低空戰鬥了不到一個小時即燃油報警,最後燃油耗盡,迫降在距機場僅 800 米的空地上,飛行員重傷。(具體參戰經過參見:)。
▲我軍的殲 -5(米格 -17),注意翼下攜帶的兩具副油箱,但滞空時間不算久。
殲 -5 的火力配置與米格 -15 一樣,機頭右側下方安裝一門 37mm 機炮,備彈 40 發,左側下方安裝兩門 23mm 機炮,各備彈 80 發,連續射擊時間為 6~8 秒(蘇系戰機飛行員人均打狙,手動狗頭)。飛機翼下還可挂載兩枚 250 公斤炸彈。
殲 -5 戰鬥機的基本參數如下:機長 11.3 米,翼展 9.6 米,高度為 3.8 米,空重 4 噸,最大起飛重量為 6 噸,實用升限為 16000 米,起飛滑跑距離為 590 米,着陸滑跑距離為 800 米。
在蘇聯技術的助力下,殲 -5 的仿制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于 1956 年 7 月 19 号首飛。機身前部印着鮮紅的 " 中 0101",這代表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批第一架殲擊機。首飛成功後,工程師針對試飛發現的問題進行了調整和排除。
▲首架殲 -5" 中 0101" 号機,這代表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批第一架殲擊機。
1956 年 9 月 8 号,國家驗收委員會在 112 廠舉行了驗收籤字儀式,同意進行批量生產,空軍命名為 "56 式 " 飛機。
9 月 10 号,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特地來到沈陽,參加 " 慶祝新型噴氣式飛機制造成功大會 ",并為新飛機剪彩,試飛員吳克明進行了飛行表演,他回憶道:
" 上午 10 點,我駕駛‘ 0101 ’号向聶帥進行了飛行表演。我連續做了幾個上升滾轉,又做了一些高端度特技。表演完畢後,我向聶帥匯報:飛機性能很好,請聶帥指示!聶帥連聲説很好很好。"
很快,殲 -5 就投入生產,并于同年 9 月 27 号,首批 10 架進入部隊服役。原本殲 -5 還能趕得上當年的國慶閲兵,然而閲兵當天下雨,空中分列式被取消,因此殲 -5 的國慶首秀被推遲了一年。
▲ 1956 年 9 月 10 日,慶祝新型噴氣式飛機制造成功大會現場,并進行了現場飛行表演。
▲ 1958 年,毛主席在沈陽視察殲 -5 的生產制造,車間主任穆恒信(座艙内)向主席介紹殲 -5 的性能。
殲 -5 很快裝備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各型共生產了 1994 架,其中殲 -5 飛機 767 架,殲 -5 甲為 124 架,殲教 -5 為 1087 架,殲偵 -5 為 16 架。後續的文章将繼續具體介紹殲 -5 各型号,以及殲 -5 的戰史,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