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馬雲“回歸”阿裏換帥、東方甄選急撤CEO,動蕩的互聯網如何改命?,歡迎閲讀。
文 / 董指導
2023 年的互聯網,是理念 " 刷新 " 的一年,也是改變命運的節點。" 技術 "、" 效率 "、" 供需 ",組成了這一年度最大的變化,也成為影響 2024 年的關鍵因素。
01 重舉技術大旗
過去的那麼幾年,社會有點不太推崇知識,所謂 " 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而互聯網也不再推崇技術,高喊 " 錢多、猛砸,就能赢下競争 "。
這并不是説互聯網企業不需要碼農、不做開發;但是,從團購到打車,從單車到外賣,從視頻到買菜,甚至雲服務領網域,處處可見的是拿了錢就野蠻生長、用更多錢更大補貼熬垮對手的商戰,以及對模式復制、玩法模仿的迷戀。
直到 2023 年初,ChatGPT 突然全球爆火。技術,才又被擺在了國内不少互聯網公司戰略研讨的桌面上。OpenAI 的估值大漲,促使國内 AI 領網域,像光伏、锂電池等賽道一樣,蜂擁而起。
先發力的是技術具備一定復用性的搜索公司。百度從自動駕駛等部門,緊急調配算力資源,結合已有的飛槳框架等,開發文心一言,ALL IN AI。360 的產品還沒正式問世,紅衣教主就已經開始了四處宣講,激情澎湃也外溢到了股價上,凌厲的漲勢,在一則離婚消息後戛然而止。
阿裏雲前 CEO 張勇堅定認為 " 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 ,也組織了一場五小時的閉門會 " 西溪論道 ",邀請了二十多位創業者,包括王小川、李開復也重燃創業激情,參與其中。
ChatGPT 問世不到半年,國内 " 百模大戰 " 便興起了。如筍而出的大模型們,仿佛之前一直是藏在床下,現在拿起來吹掉灰塵就可以用了。
這其中,不乏濫竽充數者、圈錢套現者。但急不可耐的背後,更多的是因為創業者們在這波 " 技術為王的起義 " 裏,看到了打破格局、占領城池的希望。就像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所言: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不幹點啥,對不起技術的發展。
然而,當美國對英偉達顯卡,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出口中國後,算力又稀缺又昂貴,中小創業者在大模型領網域的前程,基本就被阻斷了。
這一幕和芯片設計領網域的遭遇頗為類似,當時高制程芯片生產工藝被限制後,許多中小企業倒在了流片環節。生產工具被沒收,設計理念無法被驗證,銷售自然是無從談起。
技術,誠然為王。只是需要更靠近科技樹根。但對于互聯網大廠、中小創業者而言,根部技術是長期要素,相比之下,當務之急是抓住 AI 這波技術浪潮。
然而,吊詭的是,AI 可以熬,可以試,卻很難抓。
比如當下的 AI,OpenAI 雖然用 " 大力出奇迹 " 的方法,帶來了大模型 " 能力湧現 ",但為什麼湧現,卻也無從得知。因而比爾 · 蓋茨説,在可解釋 AI 方面,下個十年才會有所突破。
而被認為是現代 AI 起源的 " 達特茅斯大會 ",也是一場 " 想掙外快的偶然 "。
由于當時美國高校暑假不發工資,所以高校老師們得自己去掙外快。1955 年,在達特茅斯學院工作的麥肯錫,就拉了香濃等三個大牛,一起向洛克菲勒基金會申請項目資助。名頭就是首創的 " 人工智能 "。
會議名頭很大,但資金還是只拿到了一半。活動舉辦時間是夏季,為了吸引其他大牛來參會,他們還貼心地在邀請函上标注 "cool place",潛台詞就是,就算會議内容不咋地,但好歹是避暑勝地,也不白來一趟。
最終,會議漏鬥模型有待完善,流量投放 ROI 不高。雖然有深度串聯、勢能積累,但并沒有形成閉環、沒有找到抓手。
翻譯為人話就是,每天來參會的人稀稀拉拉,多點七八人,少點三四人。科學家們交流得雖然很暢快,但會議結束後也沒有落地什麼項目。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會議,就像酵母一樣,一點點發酵、壯大,讓 AI 逐漸成為了學術界的焦點,也開始在商業領網域探索效用。
随後也經歷了 1970s 年代、1980s 年代期間的盼望和失望中。1973 年時,《萊特希爾報告》直言:AI 任何發現都沒產生承諾的影響。直到如今,AI 再次展現出巨大吸引力。
凱文 · 凱利曾説,科技像有機體一樣,有着自己内在的進化方向。
也就是説,該來的總會來。但什麼時候來,卻是未知的。可知的是,如果沒有探索,放棄探索,那必然也不會到來。
從探索到創新,源自于試對,就像正确的鑰匙才能打開對應的鎖。而試對,則基于大量試錯的基礎上。沒有量的保障,就很難有質的飛躍。沒有熬的勇氣,也很難有抓的運氣。
技術,不是競争的唯一要素,但也肯定不能當夜壺。技術差距的拉大,不在于錢,而是相信且願意。這是互聯網極客們的初心,在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 " 模式比拼、補貼大戰 " 後,技術信仰迎來了一次刷新。
02 打破效率堵塞
在社會叢林裏,有一條生存法則是,"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如果演繹到商業戰場上,對應的競争法則就會是," 卷起褲腿踩泥坑的,不怕穿西裝打領帶的 "。
比如大眾接觸頻繁的快遞行業,在當時 EMS 一家獨大的格局下,依然能發展起來的契機就是民營企業就算人肉寄送,也要滿足客户的時效需求。随後經過多年厮殺,快遞企業們覺得格局大致穩定了,也紛紛上市了,準備躺赢的時候,結果極兔殺進來了。凌厲的攻勢,導致順豐的股價都下跌了 70% 以上。
這種反差,除了業務布局等因素之外,另一個輿論認為頗有影響的要素,就是順豐家大業大、事業有成之後,穿西裝打領帶的人多了起來,享受生活、鬥志薄弱。面對極兔這個卷起褲猛衝的對手,自然行動就會慢幾拍。
享受生活沒有錯,但能否把重要的位置,讓給敢打敢拼有鬥志的人,則是效率能否暢通的核心,是互聯網公司競争力強弱的關鍵。
馬老師當年創建阿裏巴巴,招募 " 十八羅漢 ",能力并不是領先的,而昂揚的鬥志,才在後來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許時至今日他都會懷念當年幾分鍾談話,就組好了淘寶業務的先頭軍。關鍵位置都是多做少説、敢拼願拼的人。
雷軍在創辦小米前期,曾有位意中人,因為堅持現金不能少、對股權不在乎,就被雷軍認為缺少創業精神而作罷。美團發展過程中,歷次戰役的勝利,無疑都是關鍵位置的人,依然關注一線。
二十幾年、十幾年、七八年過去後,當年的創業公司已成為如今的安穩大廠,M、P 這些管理序列,高薪厚祿、套詞一堆,偶爾也會出現在社會花邊新聞、情感大戲裏。
相比之下,這幾年崛起的某電商公司,傳言更偏好招農村背景、有房貸的年輕人,他們更容易奮鬥,甚至卷。而字節的張一鳴雖然認可延遲滿足,但也會用免費的打車、節日的大餐、獎金等等方式,讓年輕人即時滿足以時常充滿鬥志。
在 2022 年,互聯網公司就開始講降本增效,而 2023 年的不同在于,對比來看,基層并不是效率傳導的堵塞。
如果公司是一架火箭的話,作為一級燃料的普通員工,實際上已經是、而且一直是,處于火力全開的狀态。一些位置上的管理人員,或是公司冗繁的架構,恰恰才成為了能量傳導的阻礙。因為沒有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姿态。
就像在 2023 年 12 月爆發的 " 東方甄選事件 ",關于董宇輝和東方小孫之間的疙瘩,俞敏洪事後總結説," 盡管他多次嘗試與管理層開會讨論改變管理模式,但似乎總是遭到忽視。"
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在電影《一出好戲》裏可見一斑。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大公司職員團建,結果被困在荒島上的故事。當眾人突然從舒适的遊輪,進入荒野時,眾人迷茫。文明開始退卻,而有武力支配的野蠻,很快就成為了統治者。
對于互聯網公司也是如此。在風和日麗的時刻,西裝領帶也好、無效内耗也罷,造成的影響并不凸顯。然而當經濟進入新常态,當競争壓力加大、開始拼微操時,能卷褲腿下場幹的管理團隊,必然勝過西裝領帶作岸上觀的團隊。
疾在腠理而不知,只能等到疾在肌膚;疾在肌膚而不自知,只能等到疾在腸胃;疾在腸胃而不自知,等到骨髓就需再醫了。
就像東方甄選事件裏,外界輿論鋪天蓋地後,改變才姗姗來遲。而當拼多多成為中概股最耀眼的仔,市值一覽眾商小後,各家互聯網公司也再次強烈意識到,必須要改變了。
馬雲在内部信中表示," 能為了明天後天牛而改革的人,并且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和犧牲的組織才令人尊重。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阿裏必須适應變化,不斷進行自我革新 "。劉強東也表示 " 迎接挑戰,做出必要的改變 "。美團也在年底調整了技術團隊。
其實大廠弊端,中外皆有。2014 年,納德拉掌管微軟帝國時,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于是,他調整架構、裁掉不必要的部門,廢除了員工評級制度,減少内耗。他特别強調,不需要證明聰明,而是要解決客户需求。文化組織的改變,漸漸體現在了業務上,也有了後來微軟的大象奔跑。
在改革之中,容易有争議的也許是 " 内卷 " 和 " 拼搏 "。這兩者有着實際差異的内涵,卻又常帶着相似的外表。
在馬斯克傳記裏可以看到為了造電動車、造火箭,為了滿足馬斯克偏執的理念,許多員工不得不長期連軸轉。有人争吵離開,但也有更多人在看到電動車飛馳、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内心油然自豪。
納德拉在談及變革時,也有一段話:通過嫉妒心激發改變可能會容易一些,但嫉妒是消極的,是外部的;通過競争熱情實現激勵,發起衝鋒,也并不合适。員工對首席執行官的期望是,能夠做出關鍵改變,但同時又能尊重微軟最初的理想,即通過一以貫之改變世界的理想。
當穿西裝打領帶占據高位後,如果理想是享樂、權變,那自然是公司效率的最大阻礙;但如果卷起褲腿下泥地的管理層,不是為了業務,而是為了踩泥巴玩,甚至踩起了泥地裏其他一只只的腳,那也是改标不改本、于事無補。
03 再判供需趨勢
供需關系,是所有經濟活動的指揮棒,對于互聯網公司也是如此。
比如從經濟角度來看,當年農民工大量進城,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為建築等行業做保障;繼而,有了收入的他們,又成為家電下鄉、互聯網下沉的重要需求方。
判斷供給、需求,格外重要。在需求側,經典描述莫過于馬斯洛的總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各個時代,需求的微觀表現不同,但内涵從來不變。
比如獲取信息的需求,從報紙書刊、到廣播電視、到互聯網門户網站、再到長短視頻。雖然載體不斷迭代,但需求本質不變。而供給,就是載體的每次變化,以及因為變化而帶來行業龍頭公司的興衰更替。
判斷對需求趨勢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公司,都需要判斷對需求趨勢。當年美團對外賣需求的判斷,認為遠沒有達到天花板,才有了在武漢的堅決投入,以及日後外賣業務的格局。而眾多 SAAS 軟體,因為沒有看清國内對軟體付費的需求薄弱,不得不遭遇折戟沉沙。
電商領網域也是如此。基于購物的需求從線下到線上的轉移判斷,有了淘寶網;基于消費者希望線上購物更加放心、重品質的需求變化,有了京東;以及淘寶從中小白牌向天貓品牌的轉型。聚焦輕奢需求,也有了唯品會等等。
臨近年末,面對拼多多的突起,淘寶、京東,都對電商規則進行了調整,也用起了拼多多被用户稱贊的模式:" 僅退款 "。但實際上,競争的核心,并不在于簡或繁的退款政策,依然是對供需的判斷。
在需求端,讨論最多的無疑是消費更新還是降級。業内也喜歡用日本 " 第四消費時代 " 來作對比。
從大勢來看,消費水平無疑是升高的,當年結婚 " 三轉一響 ",如今,一台新能源車就已經遠超當年了。但在微觀來看,涪陵榨菜也依然暢銷。也可以分析國人對國貨的偏好,可以分析 90 後、00 後更個性化的消費習慣,但也依然有李寧從熱賣到滞銷的狀況。
關于車,最近有個很火的段子。國產車價格紛紛衝高,再不努力,以後只能開 BBA 了。而 BBA 在 2020 年前,也依然是高級的象征。
需求是龐然大物,單線條的更新或降級,無疑都是盲人摸象一般。但也有必然的規律,比如需求一直有分化,除了主流用户之外,也有沉默的大多數;比如需求和收入預期緊密挂鈎。當網約車司機注冊飽和、外賣騎手注冊飽和時,短期、微觀的需求變化,也就更加清晰了。
這個變化影響的不只是電商,也包括外賣、以及前幾年大火的新消費。
需求端另一個變化,則是入口、場景的變化。當流量從互聯網 PC 端到移動互聯網手機端,從門户網站到直播短視頻時,也必然會有迭代發生。就像當年從線下到線上,無數百貨公司被淘汰一樣。
這種更迭的規律并不會變化,但忽略變化的上一輪迭代獲勝者,通常會覺得,這次不一樣,老子不一樣。
電商公司的差異,也許更多來自于供給。電商供給的核心,都是我國龐大的制造業。這其中,除了一些品牌公司之外,還有占大多數的、由中小企業組成的世界工廠。淘寶的發家,依靠的正是這些大多數,但随着品牌調性的需求,中小企業漸漸被降低比重。
拼多多正好解決了這部分供給。将大多數的中小供應商,和占據大多數但之前沉默的消費需求,接了起來。而 " 僅退款 " 也是面對數量眾多、但良莠不齊的中小供應鏈,所采用的高效的甄别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場景。
而這一輪拼多多市值的上漲、和其他電商公司的差距拉大,因素其實也不在國内,而是海外。
在實業、投資圈,有一個 " 時光機理論 ",簡單説就是把領先國家已經驗證了的成熟模式,到落後國家再做一遍。電子行業、互聯網,大多采用了這種模式,也就是曾經流行的 "Copy to China"。
在電商領網域,通常認為歐美發達國家,更注重品牌,更喜歡線下黑五消費。然而,當 Temu、SheIn 在美國大火後,人們才發現,物美價廉,是人人都愛。美國藍領,也愛省錢。
畢竟,這才是做 " 有優勢 " 的事情。充分發揮我國龐大、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
至于需求,各家平台,沒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各有各的特色,解決了效率堵塞,就是豐富的互聯網。一枝紅杏出牆來,固然有特色,但萬只紅杏就審美疲勞了,萬紫千紅才是春。
04 道與術
提及拼多多,就不得不提出海。也許,每家互聯網企業都想過出海,畢竟海外的市場更大。但為什麼阿裏、京東等電商,沒有成功呢?其實也沒必要追究,總要有人出來。成功者都有一些生存偏差。
不過,粗略來看,第一代互聯網裏的門户網站、搜索、社交、購物,都是從海外復制到國内;第二代互聯網的團購、打車也是如此。第三代互聯網的短視頻、拼購,全球身位還是靠前的,終于也有了海外的立足之地。
所以説,不是西風壓了東風,就是東風壓了西風。不是從海外復制到國内,就是從國内復制到海外。創新,是最重要。
在電影《一出好戲》裏,有三個階段、以及三位 " 王 "。
第一階段,是剛流落到荒島,眾人迷茫驚慌,而有野外生存經驗、有蠻力的導遊,立刻成了眾人之王。
第二階段,發現了一艘大船,有食物、有衣服、有住宿、有工具,人們又有了正常生活的樣子,于是,原先的公司老板,因為有既定的領導地位,很快又獲得了掌控權。
第三階段,在人們衣食無憂之後,某職員因為會造發電機、給大家帶來了電,于是,成為了新的統治者。
電,不僅僅是先進技術,也賦予了荒島上人們新希望。這也是互聯網的意義,互聯網的道。除此之餘皆為術。2023 年的刷新,盡在 2024 年展現。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