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為什麼越批評,孩子越不聽話,問題竟出在這裏,歡迎閲讀。
你肯定也有這樣的煩惱:
明明和孩子約定好,玩具只能在玩具墊上玩,一次最多拿 3 種;
可孩子總把玩具,玩得滿屋都是;提醒後,也不管用,讓我們忍不住會批評他們:
不準把玩具帶出遊戲墊;
玩具滿地都是,很危險!一不小心踩着會摔倒;
剛開始批評時,孩子滿口答應好好好。
圖片來源:網絡
可沒兩天,孩子又把玩具玩得到處都是,生氣的我們只好繼續批評并警告;
你要再玩的到處都是,媽媽發現了,就直接給你扔了哦!
這次孩子誠惶誠恐的答應着:「好的,好的!」
可沒過幾天,玩具又開始出現在各個角落;收拾玩具到崩潰的我們,忍無可忍,狠狠批評孩子:
你怎麼回事!
為什麼玩具總玩得到處都是!
是不長記性嘛!
和你説過的話,怎麼就學不會?
......
圖片來源:giphy.com
孩子哇哇大哭的承認錯誤;可沒過幾天,又回到原樣;我們只能再批評,把話説得更狠點,陷入了批評——遵守規矩一段時間——再批評——再遵守。
5、6 次後,孩子面對我們的批評,開始不理不睬,态度上很不配合,有時候嘴上答應,根本上不 care,讓我們束手無策。
為什麼我們的批評,沒有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甚至讓問題越演越厲害?
不恰當的批評會引發孩子的無助反應
讓他們失去改正的動力
批評起不到作用,甚至越批評,孩子越不聽話,很有可能和我們批評的方式有關。
著名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韋克(Carol S.Dweck)發現:
成人不恰當的批評,不僅無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改正孩子的問題行為,還會引發孩子的無助反應。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針對「不同批評方式對兒童的影響」,卡羅爾 · 德韋克和同事梅麗莎 · 卡明斯(Melissa Kamins)曾經選取了 67 位幼兒園小朋友,抽成三組,進行研究。
這三組小朋友都會完成同樣的任務,也都會被老師批評;但不同的是,老師對三組小朋友,采用了 3 種不同的批評方式。
▪️第一種:針對個體,進行整體評判
這種批評會從孩子的行為聚焦到對孩子人格、品質的整體評判上。
比如:
你的手還很髒,桌子上也還有顏料(指出問題);
你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整體評判)。
▪️第二種:針對完成任務的方式 / 策略上進行批評
這種批評聚焦在任務完成過程,孩子的努力程度以及所運用的策略上,并引導孩子思考更好的方式。
你的手還很髒,桌子上也還有顏料(指出問題);
你要想想看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策略反饋)。
或者:
老師看到你剛才有在認真收拾和清理(指出努力);不過你的手還很髒,桌子上也還有顏料(指出問題);
你要想想看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策略反饋)。
▪️第三種:針對在錯誤結果上進行批評
這種批評聚焦在任務完成的結果上,并指出某個具體行為是不恰當,不夠好的。
我覺得你沒做好(行為評判),因為你的手還很髒,桌子上也還有顏料(指出問題);
你的工作還沒完成(行為評判),因為你的手還很髒,桌子上也還有顏料(指出問題)。
當完成最後一項任務後,老師只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不再批評;再讓孩子們做一份問卷,對自我進行評價、打分。
從打分結果看,不同批評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評分呈現兩極分化:
下滑查看全部
1. 對任務完成情況評分: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批評聚焦在方式 / 策略上的孩子,大多認為自己任務完成較好,給了自己高分;
▪️批評聚焦在個人整體上的孩子,大多認為自己任務完成相對更差,給了自己低分;
2. 對自我的評分:包括自己是不是好孩子、友善、聰明;
▪️批評聚焦在方式 / 策略上的孩子,大多對自我的評價相對更積極;
▪️批評聚焦在個人整體上的孩子,大多對自我的評價相對偏負面;
3. 對自身感受評分:情緒是否積極樂觀;
▪️批評聚焦在方式 / 策略上的孩子,情緒相對更積極;
▪️批評聚焦在個人整體上的孩子,大多情緒相對偏悲觀;
4. 對改正錯誤,将來把事情做更好的意願度、堅持度的評分:
▪️批評聚焦方式 / 策略上的孩子,他們大多對改正的意願,堅持性上相對其他組更強;
▪️批評聚焦在個人整體的孩子,他們大多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徹底失去了信心,相對其他組改正、堅持意願低。
從結果看:批評聚焦在完成任務的方式 / 策略上的孩子,他們更有意願朝着好的方向改進,并願意堅持下去;
而批評聚焦在個人整體評判上的孩子,他們各項的評分結果是最糟糕的;對改正錯誤沒有動力,甚至對自我失去信心,引發無助反應;
批評聚焦在錯誤結果的孩子,居于兩者之間。
換句話説,不恰當的批評,直接導致了孩子的脆弱性,損傷孩子的堅韌性,引發無助反應, 比如:
孩子會在遇到挫折或失敗時,容易產生消極感受,自我責備,覺得自己很無能;
在遇到挑戰和困難時,調低對自己的期待,覺得自己很可能做不好,也很難成功;
并在改正錯誤、堅持做更好的意願上,更傾向于逃避、退縮、半途而廢。
仔細回想下,我們對孩子的批評,或多或少都引發了無助反應。
很多時候,批評聚焦在結果上,屢教不改後,很容易上升到對個人整體的批判:
你為什麼總把玩具弄的哪裏都是!
你這個孩子真不聽話!
你簡直無藥可救!
你真讓我們失望!
.......
随着我們這樣一次次的批評,孩子從願意改正,逐漸到委屈、閃躲,最後無動于衷,批評失效,孩子越發「叛逆無助」。
「正确的批評」
只需要做好這 4 步
看到這裏,很多爸爸媽媽開始犯難,那怎麼辦?孩子做錯事,不批評了嗎?
肯定不是的。
我們從實驗中可以看到「更好地批評方式」,是能夠引導孩子,積極應對錯誤并更有意願改正的。
積極心理學鼻祖馬丁 · 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認為,當你批評孩子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你很可能正在塑造孩子悲觀的解釋風格;并提出「正确批評孩子」需要遵循兩項規則:
第一項規則:準确;需要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并理解自己錯在哪裏。
第二項規則:樂觀;在實際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以樂觀的解釋風格來批評孩子。
根據規則,塞利格曼認為,理想的批評需要包含以下信息:
理想批評 = 指出問題 + 樂觀解釋 + 行為後果 + 策略反饋
那具體怎麼用「正确的方法批評」,我們下面結合具體案例,詳細解釋。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沒有收拾,将玩具弄得到處都是,理想的批評是:
1. 指出問題——讓寶寶知道自己具體做錯什麼
核心原則: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案例具體話術:
寶寶今天怎麼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家裏變得亂糟糟了;
2. 樂觀解釋——給到孩子能改正的信心
幫孩子理解,犯錯沒有普遍性,我并不是一直都這樣;
我也有能做到爸爸媽媽提到要求的時候,并用具體的例子表明:
這樣會給到孩子改正的信心和力量感。
寶寶平時都很愛整潔的呀;
老師還和媽媽誇寶寶,説寶寶在幼兒園玩完玩具就會放回原位,還會幫其他小朋友一起收拾呢!
3. 行為後果具像化——讓孩子對錯誤的充分認知
核心原則:
我們可以通過陳述後果,用具體例子舉證;同時表達他人感受,讓孩子更好理解錯誤行為的後果。
案例具體話術:
玩具亂扔很容易弄丢,還很容易把人絆倒。
寶寶還記得《小豬佩奇》裏的兔小姐因為踩到亂扔的小汽車摔倒的故事嗎?
而且家裏亂糟糟,媽媽看了會很煩躁。
4. 策略反饋——啓發孩子思考
強調孩子必須承擔的責任,必須要做的事情 ;
并引導孩子思考是否有更好地提供替代性行為。
所以,玩完玩具咱們應該怎麼做呀?
我們需要把玩具收拾好、擺整齊對不對?
寶寶可以自己收拾嗎?還是想讓媽媽和寶寶一起收拾?
一些家長看到這樣批評方法,會覺很難。
很多時候,我們在批評孩子時,已經被孩子錯誤行為,折磨的情緒上頭,批評更多停留在指出問題,指責孩子行為後果上,很難給到樂觀解釋、策略反饋。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深呼吸,冷靜想想:我們批評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發泄情緒,指責孩子,也不只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而是希望孩子能真正改正,越來越好。
樂觀解釋、策略反饋,可能幫孩子看到自己有能力改正,幫助孩子找到改正的方法。
我們可以試着用這個方法進行批評,這樣批評時,會不由自主啓動自己理智的思考,同時也能把情緒轉移到更好地引導孩子上,幫助孩子更好地改正,達到我們批評的目的。
參考文獻
[ 1 ] 努力的意義:積極的自我理論》卡羅爾・德韋克
[ 2 ] 《教出樂觀的孩子》馬丁 · 塞利格曼
[ 3 ] 《終身學習》卡羅爾 · 德韋克
[ 4 ] Giving Children Constructive Criticism | HealthyPlace
[ 5 ] 批評 / 表揚與兒童反應模式的關系 . 趙景欣 & 王美芳 . 心理科學進展 .2003,11(6):663-667
本文專家
蘇靜
合作專家
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策劃:蘭蘭
監制:大力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