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誰在扼殺中國的第三代“科學力量”?,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杜鳴皓頻道,作者 | 杜鳴皓
中國的第三代科學力量,似乎被一種早死的玄學 " 詛咒 " 着。
2018 年 12 月 31 日,國防科大陳書明教授因嚴重車禍離世,年僅 57 歲,陳書明是軍方科學家、微電子專家、中國高尖端武器芯片研發小組領頭人;
2022 年 6 月 14 日,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因突發疾病于當天凌晨去世,年僅 45 歲,孫劍的科研重點是基礎人工智能研究;
2023 年 7 月 1 日,人工智能和指揮控制領網域的青年科學家馮旸赫因車禍離世,年僅 38 歲,馮旸赫是多個國家重點項目專家組的專家、多個軍内重大工程分系統的主任設計師;
2023 年 12 月 15 日,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不幸離世,年僅 55 歲,湯曉鷗是中國計算機視覺 AI 領網域的領軍人物。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下半場—— " 分布式 AI 滲透產業全鏈路,AI 輕資產駕馭機械重資產 " 的科技較量中,人工智能、量子芯片、腦機接口等領網域的科學家,作為一股先鋒科學力量,以及第三代 " 科學力量 " 的核心,對中國赢得全球科技競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馮旸赫、陳書明、孫劍和湯曉鷗等中國頂尖的芯片、人工智能青年科學家卻接連早亡,這些本要奔赴 " 科技戰場 " 去拼刺刀、打硬仗的第三代科學家,非但沒能了遂 " 戰死沙場君莫笑 " 的青雲志,反卻譜寫了 " 出師未捷身先死 " 的人生悲歌,讓中國數智經濟先鋒科研接連受創,很難讓人相信這些都是自然偶發事件。
什麼是第三代 " 科學力量 "
三代科學力量的劃分,是我正在準備的《數智經濟Ⅱ》文稿中的個人觀點,其大體可以概括為:
第一代科學力量,是以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等為主體的自然科學力量;
第二代科學力量,是以計算機科學家、信息科學家、數據科學家等為主體的信息科學力量;
第三代科學力量,是以人工智能科學家、腦機科學家、量子計算科學家、智能作業系統 OS 科學家,以及未來催生的 " 生命 3.0" 等生命科學家等為主體的智能科學力量。
縱觀全球 " 科學力量 " 與歷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演變,其大體經歷了 " 三次浪潮 ":
第一代科學力量,推動了大工業社會、工業經濟的浪潮,以物理學家、化學家、地質學家等為主的科學力量,代表人物是牛頓、法拉第、愛因斯坦。18 世紀 -19 世紀末,着眼于人類 " 大工業社會 " 的工業經濟、軍事兵器、海陸開發等的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之需要,快速崛起了第一代以物理學家、化學家、地質學家等為主體的科學力量,他們的科研指向了機械革命、電氣革命,直接促進和推動了全球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比如,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科學機構,成立于 1660 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的科學家眾多,助力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代科學力量,推動了信息社會、數字經濟的浪潮,以計算機科學家、信息科學家、(統計)數學家為主,代表人物馮諾依曼、圖靈、羅伯特 · 卡恩、克勞德 · 艾爾伍德 · 香農等。
20 世紀上半葉 -20 世紀末,着眼于人類 " 信息社會 " 的信息經濟、現代軍事、航空航天等需要的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之需要,快速崛起了第二代以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數據科學等為主體的科學力量,他們的科研指向信息技術革命,直接促進和推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比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 DAPPA,成立于 1958 年,推動了互聯網、半導體、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UNIX、激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的誕生或發展,讓美國引領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代科學力量,正在開啓超智能社會、數智經濟的浪潮,以量子芯片科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腦接機口科學家、新能源科學家等為主,代表人物約翰 · 麥卡錫、伊爾亞 · 蘇茨克維、米格爾 · 尼科萊利斯等。
自 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開始,着眼于人類 " 超智能社會 " 的智能經濟、未來軍事、深空深海深地開發等的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之需要,正在崛起的第三代以量子芯片科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腦接機口科學家等為主體的科學力量,他們的科研指向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智能和生命 3.0,正在開啓和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向前發展。比如,美國正在全力推動構建第三代科學力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成立了很多個 " 人工智能研究所 ",美軍發布 " 人工智能與下一代分布式指揮控制計劃 ",其對人工智能領網域科學的基礎研究和發展的重視,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就中國或華裔科學家群體來説,物理學家錢學森、楊振寧是第一代科學力量;計算機專家姚期智、潘雲鶴屬于第二代科學力量;量子計算機專家潘建偉,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華裔)、李飛飛(華裔)屬于第三代科學力量。
第三代 " 科學力量 " 為什麼重要?
第三代 " 科學力量 " 的重要性,僅從一個視角就能管窺全豹: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離不開發明和使用新的 " 工具 ",它們是人類生產力躍遷的底層依托。
機械化工具:工業社會發明的工具是物理機械系統,比如汽車、飛機,第一代科學力量中的物理學家、化學家就能勝任;
信息化工具:信息社會發明的工具是信息控制系統,比如個人電腦、數控車床,第二代科學家中的計算機專家就能勝任;
智能化工具:超智能社會發明的工具是智能控制系統、類生命系統,比如自動駕駛、生成式 AI、腦機機器人,第三代科學家中的人工智能專家才能勝任。
衝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下半場,需要大量人工智能科學家、腦機接口科學家、量子計算科學家等,來創造 " 智能控制系統、類生命系統 " 工具,以替代大工業時代的 " 機械物理系統 " 工具和信息社會的 " 信息控制系統 " 工具,進而實現未來數智經濟時代的生產力躍遷。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第三代科學力量的全力參與,人類社會不可能有 " 智能控制系統、類生命系統 " 工具的誕生,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成為 " 鏡中花,水中月 " 了,就未來的科技進步而言,第三代科學力量的作用和價值不容小觑,其地位應與第一代、第二代科學力量平齊,甚至要略高,數智經濟的發展一日千裏,可謂時代逼人強,不能再派科技 " 老将軍 " 們上戰場了。
因此,當人類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下半場,也就是未來 10-30 年的關鍵階段,第一代科學力量更像是 " 打輔助 " 的角色,第二代科學力量則是 " 打助攻 " 的角色,第三代科學力量才是 " 打正面戰 " 的角色,可中國人工智能領網域頂尖的青年科學家接連死亡,不禁讓人有 " 天不予人 " 之慨,不知是哪路神仙要阻止中國赢得第四次工業革命下半場的競賽?
中國第三代 " 科學力量 " 怎麼樣?
中國當前三代科技力量的總體分布是:
第一代科學力量是相對過剩的,還源源不斷有在美國等過剩的科學家回國輸入,比如近三年就有包括顏寧、牛謙等在内的 4000 多位自然科學家選擇回國;
第二代科學力量是極其不飽和的,且面臨着激烈的人才競争和個别國家的人才封鎖,比如計算機作業系統專家、(硅基)芯片專家,比如坊間被稱為 " 男版孟晚舟 " 案的中國芯片專家張浩被美國以學術交流之名誘捕,至今未歸;
第三代科學力量是嚴重稀缺的,還面臨美國政府的科技封鎖和 " 黑名單 " 打壓,比如人工智能科學家、量子計算專家,湯曉鷗所創的商湯科技、潘建偉創建的國盾量子都在美國實體清單之列。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的第三代 " 科學力量 " 處在追趕的身位,尚不足以支撐全面領跑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下半場的科技競賽,因此每一位該領網域的人才都彌足珍貴。
僅從人工智能頂尖科學家的人才質量對比來看,中國大致處于第二梯隊:
一項 2022 年的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 21 個頂尖領網域全球首席專家數目中,美國入圍 13 人,中國 2 人、德國 2 人、加拿大 2 人、日本 1 人、法國 1 人。
而從人工智能領網域專家的人才數量實力對比來看:
清華大學發布的 2022 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顯示,2000 名專家學者,美國占據了一半以上,中國有 232 人入選;20 個 AI 核心領網域,美國領先的有 14 個,中國只有 2 個;按機構分布,谷歌臉書微軟壟斷了前三名,美國遙遙領先,中國只有阿裏巴巴進入到第 20 名。
再從人工智能領網域的人才影響力對比來看:
據 2023 年度 AI 領網域最具影響力的 100 人名單,全球 AI 領袖有 25 位,包括 OpenAI 的創始人山姆 · 奧特曼、Deepmind 阿爾法狗的創始人戴密斯 · 哈薩比斯、百度 CEO 李彥宏、xAI 創始人馬斯克、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DeepLearning.AI 創始人吳恩達等,美國數量最多,中國有 3 位。
總體上,從人工智能科學領網域的人才質量、人才數量和人才影響力綜合來看,中國距離全面領跑還差距甚遠,所以,馮旸赫、孫劍和湯曉鷗等人工智能科學家每少一位,都是中國角力第四次工業革命下半場的巨大損失,中國第三代科學力量的培養和保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全球 " 科學力量 " 的躍遷更新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家?
人們對 " 科學 " 和 " 科學組織 " 的認知,正面臨一次思維覺醒和躍遷更新。
很多人,對 " 科學 " 和 " 科學家 " 群體的認知,還停留在純粹的 " 自然科學 " 領網域,也就是只有那些通過 " 嚴密的邏輯分析 "" 精确的公式推導 " 和 " 缜密的實驗驗證 " 建立起來的學科,才能稱之為科學,其他不能被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的,再科學也是 " 迷信 "" 玄學 "。
用是否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把 " 科學 " 的定義鎖死,這種陳舊的科學觀是十分危險的,它将阻礙 " 智能科學 " 作為全新科學譜系的誕生和發展,阻礙 " 智能科學家 " 群體走上推動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舞台中央。
人工智能科學家,是研究事物的各種參數之間的 " 變量關系 " 的科學學派,是系統科學學派,他們不需要所謂的邏輯分析和公式推理,也不需要什麼實驗驗證,海量數據反映的各參數之間的 " 變量關系 "(而非 " 科學公式 "),以及由總體變量關系建立起來的 " 算法集合 ",就是科學本身。
就和中醫學一樣,它把人體生命系統分解成 " 陰、陽、表、裏 "," 温、量、寒、熱 "," 肝、心、脾、肺、腎 ","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 風、寒、署、濕、燥、火 " 等幾十數百個參數,這就相當于把人體變成了一個 "AI 大模型 ",通過海量醫案數據動态研究、訓練、辯證和确定各參數之間變量關系的算法集合,就可以用這套系統總結的 " 算法系統 " 看病、治病了,從這一點上來説,中醫學是最早的人工智能科學,老中醫們都堪稱人工智能專家。
智能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是 " 高敏捷、高容錯 " 如手指彈琴的類生命系統工具,它不需要很精确,但需要有強大的适應性和容錯性;現代科學家發明的是 " 高可控、高精度 " 如齒輪運行的物理機械系統,必須始終精确地運行,才不至于崩潰。
因此,智能科學和現代科學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兩種 " 科學 " 的定義也不可同日而語," 科學 " 和 " 科學家 " 的定義需要與時俱進,一切研究海量參數之間 " 變量關系 "" 算法集合 " 的學科就應該是科學,從這個意義上説," 陰陽五行學説 " 就是科學," 中醫學説 " 就是科學,Chat GPT 就是科學,不用問為什麼沒有 " 邏輯推理 "" 公式推導 " 和 " 實驗驗證 ",只要它能夠很好地解釋和指導類生命系統的運行之道,它就是科學。
着眼于第四工業革命下半場的科研需要,人類的 " 科學組織 " 必須向上躍遷,把過時的科學組織和科學觀念進行重組,以接納那些非基于邏輯推理的 " 變量關系 "" 算法集合 " 學派為 " 科學 " 和 " 科學家 ",因為現有的科學組織體系已經嚴重不能勝任 " 智能控制系統、類生命系統 " 的工具開發了,未來科學需要全新的 " 變量關系學派 " 的 " 科學思維、科學人才、工程能力 ",這些都将仰仗于第三代科學力量的智慧賦能。
結語:打造全新的 " 智能科學譜系 "
人類的基礎科學已經很多年沒有實質性突破了,有沒有一種可能:
是人類自己鎖死了 " 科學 " 呢?
有一個老和尚,守着一座廟。一天,四人一馬來此客寓,老和尚對其中的高僧禮敬有加,而對毛猴、饞豬、大胡子三人不甚客氣,尤其讨厭那只不知循規蹈矩的潑猴。臨别,老和尚有事相求,山中有黑熊精作怪,高僧佛法強大,能否教其改邪歸正呢?高僧扭臉稱,這只 " 潑猴 " 最擅降妖伏怪。老和尚讒臉求助,哪知毛猴哂笑到:" 老秃驢,你只知這光頭和尚佛法強大,哪只我這只毛頭的和尚,更是法力無邊呢?"
天地本不全,科學又何必求全呢。科學,應該是實用之學,而非 " 邏輯推理 " 之學。人類,不妨換一種思維,用 " 變量關系 " 思維,打造全新的智能科學譜系,或許将來突破基礎科學的鎖死之局,也未可知呢。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科技戰 " 是需要人工智能科學家前赴後繼的,誰在扼殺中國的第三代科學力量,這可能是個玄學問題,也可能不是,但要更好地解決它,終歸還是一個 " 科學 "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