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珍愛網收割“珍愛”,歡迎閲讀。
婚戀網站亟需價值重構,即從中介費到 " 幸福税 " 轉變。
文 / 每日資本論
中國知名婚戀企業突然一個趔趄。
近日,部分媒體報道了珍愛網多地線下付費會員反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籤有服務合同的門店突然閉店,服務中斷、紅娘失聯或離職,會員陷入退費難的困境。
不久,珍愛網發布《消費者權益保障工作聲明》稱,近日,個别合作商運營問題引發公眾關注,珍愛網對此高度重視并全面展開核查整改。并表示,任何門店關閉或合作商調整,均為公司正常業務優化。目前珍愛網一切業務均正常有序展開,承諾确保所有已籤署的婚戀服務協定得到完整履行,不讓任何會員權益受損。
但黑貓投訴平台數據顯示,近 30 天内針對珍愛網的投訴超過 100 起,累計投訴量達 4700 餘條,焦點直指誘導消費與退費難等。珍愛網的官方表态與用户實際體驗存在的割裂,似乎并未打消外界對其的疑慮。而這場危機不僅撕開了珍愛網商業模式的裂縫,更成為傳統婚戀行業在數字化浪潮中掙扎求存的縮影。
珍愛網成立于 2005 年 8 月,是一家專注于婚戀相親的綜合服務平台,2008 年 3 月注冊會員曾突破 100 萬。曾憑借線下 " 一對一紅娘服務 " 開創婚戀行業黃金時代,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其商業模式弊端也逐漸顯露。
飽受诟病的是高客單價與預付費問題。通常,珍愛網的線下門店常選址高端寫字樓,通過歐式沙發、水晶吊燈與職業裝紅娘營造 " 專業感 "。會員到店後需填寫詳盡個人信息,包括收入、信用卡額度甚至花呗餘額,美其名曰 " 資料審核 ",實則為分層定價做鋪墊。合同條款暗藏玄機:例如,半年服務費高達 2.58 萬元,僅承諾 " 安排約見次數 ",不保證成功率;若會員單方面終止合同,費用分文不退。有媒體暗訪發現,紅娘甚至會以 " 老鄉 " 身份打感情牌,誘導用户刷信用卡分期支付,并在其猶豫時以 " 堵門 " 施壓。
2024 年央視 "3 · 15" 晚會揭露了更觸目驚心的内幕。珍愛網對紅娘進行标準化話術培訓,内容包括虛構優質會員資料、制造年齡焦慮等。若系統内無匹配對象,紅娘會将多人信息拼湊成 " 完美人設 ",或直接編造虛拟形象等。
核心問題直指加盟模式。珍愛網的線下擴張高度依賴加盟合作商,但對合作商的管理顯然缺乏力度。閉店事件中,多地員工稱 " 突然被通知離職 ",總部将責任推給 " 個别合作商問題 ",卻未提供善後方案。這種 " 甩鍋 " 邏輯對其服務、品牌信譽會產生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 1 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 7 起網絡不正當競争典型案例,珍愛網因虛構會員數量、編造成功案例等虛假宣傳行為被罰款 170 萬元。但這筆罰款讓人感覺 " 罰酒三杯 " ——相較于單筆數萬元的會員費,違法成本微不足道。
《新京報》對此表示," 珍愛網侵犯消費者權益,被處以 170 萬元的罰款,懲戒不可謂不嚴厲 ……當違法收益大于違法成本,這樣的處罰就失去了意義,反倒可能讓涉事婚戀平台變本加厲,加大對消費者的 " 收割 " 力度。表面上達到了監管效果,但并沒有帶來懲前毖後的效果。"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行業監管滞後。部分業内專家針對婚介亂象表示,婚介服務缺乏量化标準,合同規範性不足,加之民政、市場監管等部門協同不力,導致亂象叢生。這樣也導致消費者維權成本高昂,多數人選擇忍氣吞聲。
面對信任危機,珍愛網從去年開始探索轉型之路,重新審視傳統婚介模式在數字化浪潮中的結構性困境。從大型直營店轉向 " 便利店式 " 小型服務點,降低客單價并提升服務透明度。從 2024 年 9 月正式啓動轉型,直至今年 1 月,所有城市都已轉為新的合作模式,公司正從單一銷售型企業轉向構建 " 婚戀生态服務平台 "。
這一策略類似日本婚戀公司 Zwei 的 " 社區滲透 " 模式,但能否在中國市場復制成功尚存疑問。—畢竟,珍愛網過去二十年積累的品牌形象與 " 高端服務 " 深度綁定,平價化可能進一步稀釋其競争力。
" 每日資本論 " 認為,珍愛網的困境折射出婚戀行業的集體焦慮。從世紀佳緣的 " 簡歷買賣 " 到百合網的 " 霸王條款 ",傳統平台屢屢因 " 賺快錢 " 心态陷入信任危機。其核心矛盾在于,婚戀服務本質是 " 信任密集型產品 ",但傳統模式卻将信任異化為 " 收割工具 "。
眾所周知,70、80 後用户曾為線下紅娘的 " 人情味 " 買單,但 90 後、Z 世代早已轉向算法匹配與興趣社交。探探、Soul 等平台以 " 輕量化社交 " 吸引年輕人,不承諾婚姻結果,而是通過遊戲、直播、興趣社群讓關系自然生長。這種轉變本質是社交權力的轉移——從平台主導的 " 工業化相親 " 到用户主導的 " 顆粒化連接 "。
換言之,未來,婚戀平台的核心資產依然是用户數據。但類似珍愛網因虛構人設、濫用隐私遭央視曝光,也暴露出數據倫理的致命缺陷。未來,平台需在算法透明化與隐私保護間找到平衡,例如效仿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允許用户查看匹配邏輯并控制數據使用範圍。
這就衍生到婚戀網站的價值重構問題,即從中介費到幸福税轉變。傳統婚戀平台依賴中介費盈利,但與用户利益天然對立。因為平台收入取決于籤約人數,而非婚姻成功率。革新方向或是轉向 " 成功服務費 " 模式——僅在用户結婚後收取費用,并将部分收益捐贈給婚姻輔導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
希望,整個婚戀行業能化危為機,并進行徹底變革。不僅商業模式轉型,更需要價值邏輯的重構。當技術抹平信息差、監管築牢底線、用户重掌選擇權,婚戀服務才可能從 " 焦慮生意 " 蜕變為 " 幸福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