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珍爱网收割“珍爱”,欢迎阅读。
婚恋网站亟需价值重构,即从中介费到 " 幸福税 " 转变。
文 / 每日资本论
中国知名婚恋企业突然一个趔趄。
近日,部分媒体报道了珍爱网多地线下付费会员反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有服务合同的门店突然闭店,服务中断、红娘失联或离职,会员陷入退费难的困境。
不久,珍爱网发布《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声明》称,近日,个别合作商运营问题引发公众关注,珍爱网对此高度重视并全面展开核查整改。并表示,任何门店关闭或合作商调整,均为公司正常业务优化。目前珍爱网一切业务均正常有序展开,承诺确保所有已签署的婚恋服务協定得到完整履行,不让任何会员权益受损。
但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 30 天内针对珍爱网的投诉超过 100 起,累计投诉量达 4700 余条,焦点直指诱导消费与退费难等。珍爱网的官方表态与用户实际体验存在的割裂,似乎并未打消外界对其的疑虑。而这场危机不仅撕开了珍爱网商业模式的裂缝,更成为传统婚恋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挣扎求存的缩影。
珍爱网成立于 2005 年 8 月,是一家专注于婚恋相亲的综合服务平台,2008 年 3 月注册会员曾突破 100 万。曾凭借线下 " 一对一红娘服务 " 开创婚恋行业黄金时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商业模式弊端也逐渐显露。
饱受诟病的是高客单价与预付费问题。通常,珍爱网的线下门店常选址高端写字楼,通过欧式沙发、水晶吊灯与职业装红娘营造 " 专业感 "。会员到店后需填写详尽个人信息,包括收入、信用卡额度甚至花呗余额,美其名曰 " 资料审核 ",实则为分层定价做铺垫。合同条款暗藏玄机:例如,半年服务费高达 2.58 万元,仅承诺 " 安排约见次数 ",不保证成功率;若会员单方面终止合同,费用分文不退。有媒体暗访发现,红娘甚至会以 " 老乡 " 身份打感情牌,诱导用户刷信用卡分期支付,并在其犹豫时以 " 堵门 " 施压。
2024 年央视 "3 · 15" 晚会揭露了更触目惊心的内幕。珍爱网对红娘进行标准化话术培训,内容包括虚构优质会员资料、制造年龄焦虑等。若系统内无匹配对象,红娘会将多人信息拼凑成 " 完美人设 ",或直接编造虚拟形象等。
核心问题直指加盟模式。珍爱网的线下扩张高度依赖加盟合作商,但对合作商的管理显然缺乏力度。闭店事件中,多地员工称 " 突然被通知离职 ",总部将责任推给 " 个别合作商问题 ",却未提供善后方案。这种 " 甩锅 " 逻辑对其服务、品牌信誉会产生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 1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 7 起网络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珍爱网因虚构会员数量、编造成功案例等虚假宣传行为被罚款 170 万元。但这笔罚款让人感觉 " 罚酒三杯 " ——相较于单笔数万元的会员费,违法成本微不足道。
《新京报》对此表示," 珍爱网侵犯消费者权益,被处以 170 万元的罚款,惩戒不可谓不严厉 ……当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这样的处罚就失去了意义,反倒可能让涉事婚恋平台变本加厉,加大对消费者的 " 收割 " 力度。表面上达到了监管效果,但并没有带来惩前毖后的效果。"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行业监管滞后。部分业内专家针对婚介乱象表示,婚介服务缺乏量化标准,合同规范性不足,加之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不力,导致乱象丛生。这样也导致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
面对信任危机,珍爱网从去年开始探索转型之路,重新审视传统婚介模式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结构性困境。从大型直营店转向 " 便利店式 " 小型服务点,降低客单价并提升服务透明度。从 2024 年 9 月正式启动转型,直至今年 1 月,所有城市都已转为新的合作模式,公司正从单一销售型企业转向构建 " 婚恋生态服务平台 "。
这一策略类似日本婚恋公司 Zwei 的 " 社区渗透 " 模式,但能否在中国市场复制成功尚存疑问。—毕竟,珍爱网过去二十年积累的品牌形象与 " 高端服务 " 深度绑定,平价化可能进一步稀释其竞争力。
" 每日资本论 " 认为,珍爱网的困境折射出婚恋行业的集体焦虑。从世纪佳缘的 " 简历买卖 " 到百合网的 " 霸王条款 ",传统平台屡屡因 " 赚快钱 " 心态陷入信任危机。其核心矛盾在于,婚恋服务本质是 " 信任密集型产品 ",但传统模式却将信任异化为 " 收割工具 "。
众所周知,70、80 后用户曾为线下红娘的 " 人情味 " 买单,但 90 后、Z 世代早已转向算法匹配与兴趣社交。探探、Soul 等平台以 " 轻量化社交 " 吸引年轻人,不承诺婚姻结果,而是通过游戏、直播、兴趣社群让关系自然生长。这种转变本质是社交权力的转移——从平台主导的 " 工业化相亲 " 到用户主导的 " 颗粒化连接 "。
换言之,未来,婚恋平台的核心资产依然是用户数据。但类似珍爱网因虚构人设、滥用隐私遭央视曝光,也暴露出数据伦理的致命缺陷。未来,平台需在算法透明化与隐私保护间找到平衡,例如效仿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允许用户查看匹配逻辑并控制数据使用范围。
这就衍生到婚恋网站的价值重构问题,即从中介费到幸福税转变。传统婚恋平台依赖中介费盈利,但与用户利益天然对立。因为平台收入取决于签约人数,而非婚姻成功率。革新方向或是转向 " 成功服务费 " 模式——仅在用户结婚后收取费用,并将部分收益捐赠给婚姻辅导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
希望,整个婚恋行业能化危为机,并进行彻底变革。不仅商业模式转型,更需要价值逻辑的重构。当技术抹平信息差、监管筑牢底线、用户重掌选择权,婚恋服务才可能从 " 焦虑生意 " 蜕变为 " 幸福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