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國家數據集團的誕生:是民營企業的“新石油”,還是“新壁壘”?,歡迎閲讀。
當數據被喻為 " 新時代的石油 ",這一國家級平台的誕生,會是民營企業借勢騰飛的新跳板,還是市場經濟的隐憂?
作者:王雅潔
封圖:東方 IC
2025 年 2 月 13 日,經濟觀察網獨家披露相關部門籌備成立國家數據集團的消息,2 小時内破 10 萬 + 閲讀量,轉發過萬,激起千層漣漪。
當數據被喻為 " 新時代的石油 ",這一國家級平台的誕生,會是民營企業借勢騰飛的新跳板,還是市場經濟的隐憂?
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力,長期受困于數據資源的碎片化。
以某中部省份為例,交通局與共享單車企業的數據因格式差異與隐私壁壘難以整合,最終導致城市交通管理模型失準。
下一步,國家數據集團若能在頂層設計中統一數據标準、搭建跨行業流通平台,或可為民企提供 " 一站式 " 數據資源池,降低其數據獲取與清洗成本。
再假設,該集團若能引入區塊鏈、隐私計算等技術,成功構建可信數據交易機制,對中小民企而言,這或許意味着,能以更低門檻接入高價值數據(如能源、醫療領網域),還能規避合規風險。
根據《" 數據要素 ×" 三年行動計劃》,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将催生萬億級市場。
據此,國家數據集團若成功打通行業壁壘,民企還可借勢開拓新場景。比如物流企業能結合交通數據優化路線、金融科技公司能利用信用數據開發普惠產品、傳統制造業企業能借工業數據實現智能更新。
但是,資源集中化也有可能成為一把 " 雙刃劍 "。
一些地方數據集團的探索已暴露隐患。
比如某省曾因政府部門與企業數據收益分配糾紛,導致合作項目流產。若國家數據集團在資源整合中過度傾向國企或行政力量,民企可能淪為 " 數據佃農 ",被迫接受高價數據服務或邊緣化參與。
從政策設計的層面看,目前,國内數據權屬、跨境流通等法規仍存模糊地帶。
以相關跨境電商為例,假如該集團過度強調數據主權,可能限制此類電商對接國際市場的靈活性。
下一步,如何在安全與開放間平衡,依舊考驗政策設計者的智慧。
我們不妨可以從國際經驗中尋找答案,考量一下私企主導模式的得與失。
以 Palantir(一家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合作獲取收入的私營科技公司,現為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行業巨頭,一度通過并購等舉措構建起獨一無二的數據帝國。
長期以來,Palantir 為其政府、企業提供定制化數據分析服務,市值一度突破 500 億美元。但弊端亦存在,同行業的其他中小企業在數據定價、使用權上缺乏議價能力,Palantir 一家獨大。
再以歐盟為例,歐盟通過《數據治理法案》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并成立非營利性數據中介機構。德國工業 4.0 平台即由西門子、SAP 等企業共建,中小制造商可付費接入标準化生產數據。此模式雖保障公平性,相關流程卻比較官僚化。
回到國内再看,國家數據集團的成立,本質是一場關于數據文明的重構實驗。
對民營企業而言,它既是破除資源桎梏的 " 破冰船 ",亦可能是市場分化的 " 加速器 "。
基于此,若想避免重蹈地方數據集團的覆轍,需恪守兩點原則:其一,市場化基因不可棄;其二,包容性生态不可缺。
比如可以借鑑雲上貴州的經驗,以收益共享機制激發各方參與意願,避免行政化 " 拉郎配 "。
與此同時,還可以學習歐盟中介模式,為民企保留數據自主權,同時以税收優惠、技術補貼彌合能力差距。
正如凱文 · 凱利所言:" 技術的最佳形态是花園,而非機器。"
唯有在數據沃土上培育多元共生的生态,民營經濟的創新之花才能持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