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上汽2025:為了凱旋的戰鬥,歡迎閲讀。
原創|倪毓平 編輯|Jaden
1978 年的中國人很少會想象擁有一輛轎車的可能性:國内沒有高速公路,三分之一以上的村鎮沒有通公路;汽車千人保有量是 0.5 輛,2000 個人中才有 1 輛車;上海外灘上來來往往的是公交車;160 元的鳳凰牌自行車需要憑票購買;中國汽車產量在世界的占比是 0.35%。
直到 1983 年 4 月 11 日,中國第一輛合資轎車才從上海安亭的一處舊廠房裏緩緩駛出,邁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第一步。
上海與大眾的攜手,為近乎空白的中國市場開荒:全車零部件貨櫃由德國空運而來,7 名工人手敲出了第一輛桑塔納。
它像一顆原子彈引爆了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上汽大眾成為中國造車的 " 黃埔軍校 ";包括安波福、采诶孚等 1000 多家汽車零部件在中國快速發展;上汽集團成為行業龍頭,一波又一波的造車浪潮在它的身後翻湧向前。
47 年後的今天,中國成為世界汽車的重心。新能源主導下的行業新秩序正在世界範圍内重新建立。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渴望走到最前列。過去一年中,上汽集團調整陣型,集合優勢力量,在歷史轉折中延續它的榮耀與夢想。
從貨櫃組裝起來的汽車工業
經過 6 年 " 馬拉松式 " 的談判,上海與大眾的合作終于敲定下來。擺在人們面前的,是如何把桑塔納國產化的難題。
關于汽車的一切在那時都是空白。一輛合格的桑塔納中,只有輪胎、車标、收音機和車載天線可以國產。
1988 年,105 家零部件企業、6 所高校、7 家科研院所組成了 " 桑塔納共同體 ",推動產業鏈的建立。上汽大眾為這場國產化運動提供了資金和人才支持:20 多個工程師從德國大眾中聘請過來,給予指導;每售出一台桑塔納,就有 2.8 萬元匯入桑塔納基金,加快周邊產業建設。
以上汽大眾的發展為核心,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鏈體系從無到有地成長起來。類似博世、大陸、采埃孚這樣的跨國供應商巨頭在中國落地,為此後的每一個造車企業提供支持。
在汽車上下遊產業鏈之外,鋼鐵、橡膠、電子、金融等一批相關產業獲得解放,湧現出一批優秀的 " 隐形冠軍 "。從一輛國產化的桑塔納開始,中國工業的現代化進程也快速推進。
上汽大眾也成為中國汽車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摸着它的路子,幾年後,上汽與通用的合資公司也納入上汽的版圖,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的發展再添助力。
而那輛穿梭在街頭巷尾的桑塔納啓蒙了一代人對于汽車的理解。從上市到停產,這款 " 國民神車 " 共售出近 400 萬輛。
桑塔納也開啓了上汽集團爆款頻出的統治時代。
2006 年,一款紅色車身,丹鳳眼車燈的概念車亮相北京車展,驚豔了整個市場。這就是朗逸的前身。2008 年上市後,朗逸迅速成為 " 中國人專屬的 A 轎 ",擁有超過 500 萬名車主;
旗艦車型帕薩特也成為國内中高級轎車的标杆,累計銷售超過 350 萬輛。
随着上汽集團的擴張,中國汽車市場也不再是當初貧瘠的模樣了。2009 年,國内汽車市場累計產銷突破 1300 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和消費的國家。
第一大車企的自我革新
2024 年,汽車行業的格局再次發生驚人的流轉。新能源帶來的颠覆式創新徹底改變了它 100 多年來的穩态局面。
新勢力們紛紛躍起,以流血和搏命的姿态将市場拉入競争更激烈、空氣更稀薄的高度。
戰鬥的鼓點越來越密集。上汽集團的改革與創新力度也在加大。
以 " 大乘用車戰略 " 為核心,将上汽乘用車公司、上汽國際、創新開發研究總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 5 家企業進行整合,形成合力,更好地實現自主品牌的增長與競争。
去年,榮威和飛凡的合并打響了資源整合的第一槍。雙方共同授權的門店數量已迅速增至 72 家,并預計在今年底前将擴大至 100 家經銷商門店;
智己的增長獲得解放。2024 年的銷量 6.55 萬輛,同比勁增 71%,累計交付量已突破 10 萬輛。
在攻守更激烈的智駕領網域,憑借着 " 一段式端到端直覺式智駕大模型 ",智己也成為第一個具備 L2、L3、L4 級智能駕駛量產能力的品牌。
重新梳理品牌的背後,也伴随着研發、供應鏈等多個業務和資源的高效組合。這需要一種魄力和想象力。
研發總院是上汽為整車軟硬體、架構技術和高價值模塊的統一開發而設立。此輪調整中,智己和飛凡的研發業務也并入研發總院。此後,智己、飛凡、榮威、名爵四大品牌的產品立項及開發,将由研發總院統一負責。
同時,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技術項目等也合并其中,形成中國汽車業首個 " 研產銷一體化 " 超級平台。
"5 個手指捏成 1 個拳頭,對市場打過去。" 上汽高層诠釋了變革的精髓。
市場風高浪急中,合資板塊以鋭意進攻的打法向外擴張。憑借體系化的作戰能力,上汽通用以 " 一口價 " 奪回陣地,實現銷量 6 個月的連續增長。2024 年,上汽通用全年銷量 67.3 萬台,其中新能源車超過 10 萬台,同比增長 56%。
保持產品質量、價格和技術的平衡,關鍵在于協同。不僅是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協作增長,也是整車業務、零部件與技術創新的協同發展。
這要求各個業務和板塊重新認識自我,重新尋找定位,在時代變換的浪潮中,做到嚴肅而高效的變陣,最終壓住市場的風浪。
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強調説,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方能凝聚成一股磅礴力量。
大刀闊斧的改革下,這股力量正在顯現。2024 年,上汽集團頂住市場壓力,以 463.9 萬輛的終端交付量依舊展現了國内第一大車企的風範;
今年 1 月,上汽集團實現整車批售 26.4 萬輛,同比增長 7.9%,終端交付 35.3 萬輛,領跑全行業。
走出去,引領中國汽車踏上 " 英雄之旅 "
2024 年 11 月 26 日,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與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 CEO 貝瑞德笑容滿面地在合作續約上籤字,宣布上汽大眾的合資期限延長至 2040 年。
這份歷經 40 年的合資傳奇得以延續,未來 15 年中,雙方的合作還将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合作長存,但一些變化也在發生。從燃油車時代狂飙進入新能源時代,中國從邊緣走向行業中心。
上汽集團也完成了角色調換:從當初大膽引入外資技術到率先開啓反向輸出,主動走向世界。
與大眾的合作中,上汽集團的下車體平台、插混系統、智駕智艙等技術将應用在雙方推出的車型中。
到 2030 年,上汽大眾将推出 18 款新車型,其中有 15 款将專為中國市場開發。在燃油車賽道,公司将繼續聚焦提升智能化體驗;在新能源領網域,将進一步擴大產品攻勢。
與奧迪的合作中,中德團隊聯合定義產品架構,共同開發 " 智能數字平台 "。以全新品牌 "Audi" 為起始,中國車企從產品和市場競争向上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豪華車的定義中從此留下了中國印記。
過去 10 年持續不斷的研發,近 1500 億元的資金投入,讓上汽集團在純電、插混、氫能三大技術路線同步發力,形成了以電池、電驅、超混系統和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為内核的七大技術底座。為反哺合資品牌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也為近在咫尺的市場角鬥留出從容而充分的騰挪空間。
在下一個技術賽點上,上汽集團發布了全固态電池 2026 年量產時間表,同時有望率先推出面向量產的 L3 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身處在中國市場這個風暴中央,強大可以是垂直整合下效率和價格的絕對碾壓,也可以是兼容并包、生态開放的善意和關懷。
當自身擁有足夠的實力時,上汽集團選擇成為後者。在電池領網域,上汽與寧德時代籤訂深化合作戰略協定,推動技術共創、整車和電池後市場、海外業務拓展等領網域的相互合作;
在物流市場,上汽安吉物流與中遠海控、上港集團攜手,打造汽車大航海時代的 " 黃金通道 ";
在秘魯錢凱港,40 輛 L4 級智能集卡開展商業化運營,加速錢凱港智慧港口建設。
無論是競争對手、上下遊供應商,還是那些汽車鏈條之外的人,上汽集團都将它們納入與自己共同成長的生态版圖,并且一同走向世界更深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説,汽車行業正在經歷體系化的躍遷。
上汽集團兩次站在了歷史的轉彎處。47 年前,一個個裝滿汽車零部件的貨櫃漂洋過海,開啓了中國汽車市場的關鍵一步;47 年後,新能源時代降臨,歷史再次選擇了它。這個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車企的巨頭再次站了出來,決心引領中國的汽車工業踏上一段英雄之旅。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