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上汽2025:为了凯旋的战斗,欢迎阅读。
原创|倪毓平 编辑|Jaden
1978 年的中国人很少会想象拥有一辆轿车的可能性:国内没有高速公路,三分之一以上的村镇没有通公路;汽车千人保有量是 0.5 辆,2000 个人中才有 1 辆车;上海外滩上来来往往的是公交车;160 元的凤凰牌自行车需要凭票购买;中国汽车产量在世界的占比是 0.35%。
直到 1983 年 4 月 11 日,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才从上海安亭的一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迈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步。
上海与大众的携手,为近乎空白的中国市场开荒:全车零部件貨櫃由德国空运而来,7 名工人手敲出了第一辆桑塔纳。
它像一颗原子弹引爆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上汽大众成为中国造车的 " 黄埔军校 ";包括安波福、采诶孚等 1000 多家汽车零部件在中国快速发展;上汽集团成为行业龙头,一波又一波的造车浪潮在它的身后翻涌向前。
47 年后的今天,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的重心。新能源主导下的行业新秩序正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建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渴望走到最前列。过去一年中,上汽集团调整阵型,集合优势力量,在历史转折中延续它的荣耀与梦想。
从貨櫃组装起来的汽车工业
经过 6 年 " 马拉松式 " 的谈判,上海与大众的合作终于敲定下来。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把桑塔纳国产化的难题。
关于汽车的一切在那时都是空白。一辆合格的桑塔纳中,只有轮胎、车标、收音机和车载天线可以国产。
1988 年,105 家零部件企业、6 所高校、7 家科研院所组成了 " 桑塔纳共同体 ",推动产业链的建立。上汽大众为这场国产化运动提供了资金和人才支持:20 多个工程师从德国大众中聘请过来,给予指导;每售出一台桑塔纳,就有 2.8 万元汇入桑塔纳基金,加快周边产业建设。
以上汽大众的发展为核心,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链体系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类似博世、大陆、采埃孚这样的跨国供应商巨头在中国落地,为此后的每一个造车企业提供支持。
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之外,钢铁、橡胶、电子、金融等一批相关产业获得解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 " 隐形冠军 "。从一辆国产化的桑塔纳开始,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快速推进。
上汽大众也成为中国汽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摸着它的路子,几年后,上汽与通用的合资公司也纳入上汽的版图,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再添助力。
而那辆穿梭在街头巷尾的桑塔纳启蒙了一代人对于汽车的理解。从上市到停产,这款 " 国民神车 " 共售出近 400 万辆。
桑塔纳也开启了上汽集团爆款频出的统治时代。
2006 年,一款红色车身,丹凤眼车灯的概念车亮相北京车展,惊艳了整个市场。这就是朗逸的前身。2008 年上市后,朗逸迅速成为 " 中国人专属的 A 轿 ",拥有超过 500 万名车主;
旗舰车型帕萨特也成为国内中高级轿车的标杆,累计销售超过 350 万辆。
随着上汽集团的扩张,中国汽车市场也不再是当初贫瘠的模样了。2009 年,国内汽车市场累计产销突破 1300 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国家。
第一大车企的自我革新
2024 年,汽车行业的格局再次发生惊人的流转。新能源带来的颠覆式创新彻底改变了它 100 多年来的稳态局面。
新势力们纷纷跃起,以流血和搏命的姿态将市场拉入竞争更激烈、空气更稀薄的高度。
战斗的鼓点越来越密集。上汽集团的改革与创新力度也在加大。
以 " 大乘用车战略 " 为核心,将上汽乘用车公司、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 5 家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自主品牌的增长与竞争。
去年,荣威和飞凡的合并打响了资源整合的第一枪。双方共同授权的门店数量已迅速增至 72 家,并预计在今年底前将扩大至 100 家经销商门店;
智己的增长获得解放。2024 年的销量 6.55 万辆,同比劲增 71%,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10 万辆。
在攻守更激烈的智驾领網域,凭借着 " 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 ",智己也成为第一个具备 L2、L3、L4 级智能驾驶量产能力的品牌。
重新梳理品牌的背后,也伴随着研发、供应链等多个业务和资源的高效组合。这需要一种魄力和想象力。
研发总院是上汽为整车软硬體、架构技术和高价值模块的统一开发而设立。此轮调整中,智己和飞凡的研发业务也并入研发总院。此后,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四大品牌的产品立项及开发,将由研发总院统一负责。
同时,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技术项目等也合并其中,形成中国汽车业首个 " 研产销一体化 " 超级平台。
"5 个手指捏成 1 个拳头,对市场打过去。" 上汽高层诠释了变革的精髓。
市场风高浪急中,合资板块以锐意进攻的打法向外扩张。凭借体系化的作战能力,上汽通用以 " 一口价 " 夺回阵地,实现销量 6 个月的连续增长。2024 年,上汽通用全年销量 67.3 万台,其中新能源车超过 10 万台,同比增长 56%。
保持产品质量、价格和技术的平衡,关键在于协同。不仅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协作增长,也是整车业务、零部件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这要求各个业务和板块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寻找定位,在时代变换的浪潮中,做到严肃而高效的变阵,最终压住市场的风浪。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强调说,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方能凝聚成一股磅礴力量。
大刀阔斧的改革下,这股力量正在显现。2024 年,上汽集团顶住市场压力,以 463.9 万辆的终端交付量依旧展现了国内第一大车企的风范;
今年 1 月,上汽集团实现整车批售 26.4 万辆,同比增长 7.9%,终端交付 35.3 万辆,领跑全行业。
走出去,引领中国汽车踏上 " 英雄之旅 "
2024 年 11 月 26 日,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与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 CEO 贝瑞德笑容满面地在合作续约上签字,宣布上汽大众的合资期限延长至 2040 年。
这份历经 40 年的合资传奇得以延续,未来 15 年中,双方的合作还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合作长存,但一些变化也在发生。从燃油车时代狂飙进入新能源时代,中国从边缘走向行业中心。
上汽集团也完成了角色调换:从当初大胆引入外资技术到率先开启反向输出,主动走向世界。
与大众的合作中,上汽集团的下车体平台、插混系统、智驾智舱等技术将应用在双方推出的车型中。
到 2030 年,上汽大众将推出 18 款新车型,其中有 15 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在燃油车赛道,公司将继续聚焦提升智能化体验;在新能源领網域,将进一步扩大产品攻势。
与奥迪的合作中,中德团队联合定义产品架构,共同开发 " 智能数字平台 "。以全新品牌 "Audi" 为起始,中国车企从产品和市场竞争向上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豪华车的定义中从此留下了中国印记。
过去 10 年持续不断的研发,近 1500 亿元的资金投入,让上汽集团在纯电、插混、氢能三大技术路线同步发力,形成了以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为内核的七大技术底座。为反哺合资品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为近在咫尺的市场角斗留出从容而充分的腾挪空间。
在下一个技术赛点上,上汽集团发布了全固态电池 2026 年量产时间表,同时有望率先推出面向量产的 L3 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身处在中国市场这个风暴中央,强大可以是垂直整合下效率和价格的绝对碾压,也可以是兼容并包、生态开放的善意和关怀。
当自身拥有足够的实力时,上汽集团选择成为后者。在电池领網域,上汽与宁德时代签订深化合作战略協定,推动技术共创、整车和电池后市场、海外业务拓展等领網域的相互合作;
在物流市场,上汽安吉物流与中远海控、上港集团携手,打造汽车大航海时代的 " 黄金通道 ";
在秘鲁钱凯港,40 辆 L4 级智能集卡开展商业化运营,加速钱凯港智慧港口建设。
无论是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商,还是那些汽车链条之外的人,上汽集团都将它们纳入与自己共同成长的生态版图,并且一同走向世界更深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体系化的跃迁。
上汽集团两次站在了历史的转弯处。47 年前,一个个装满汽车零部件的貨櫃漂洋过海,开启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关键一步;47 年后,新能源时代降临,历史再次选择了它。这个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车企的巨头再次站了出来,决心引领中国的汽车工业踏上一段英雄之旅。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