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醫藥界的華為,要被美國逼出來了?,歡迎閲讀。
毀掉一家技術可靠、價格公道的行業巨頭,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有時候,只需要一個法案就夠了。
3 月初,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美國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以 11 比 1 的壓倒優勢,通過了《生物安全法案》,該法案以 " 可能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危機 " 為由,将藥明康德等中國公司被納入到了 " 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 " 名單中。
作為創新藥外包服務的一哥,藥明康德自此迎來至暗時刻," 藥明系 " 股票多次跌停,其蒸發的市值已超千億。
随着藥明康德财報發布,市場擔憂進一步加深,因為美國客户營收占比達到 65%,如果真的失去美國市場,藥明康德幾乎丢掉了一大半的命。
極限施壓還在不斷逼近,藥明康德只能放棄幻想,另找出路,一個曾經被嘲笑的選擇正在被擺上桌面:
藥明康德,能成為制藥界的華為嗎?
美國制裁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藥明康德的最新财報揭曉了答案。
如圖所示,美國地區收入貢獻高達 65%,是中國區收入的 3.6 倍;美國地區增速 42%(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國内增速只有 1%。
無論是存量還是增量,美國市場都是藥明康德的命門所在。
基于這種收入結構,如果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真的落地通過,藥明康德失去美國市場訂單,那麼就意味着藥明康德大半條命都沒了。
所以,即使藥明康德 2023 年總營收首次突破 400 億元,五大板塊中有四項實現增長,但是資本市場根本就不買賬。
從業績公布當天至 4 月 16 日,藥明康德在 A 股市場上繼續下跌 22.88%,今年以來累計下跌 43.39%。算上港股的藥明生物,市值蒸發合計上千億。
就連藥明康德自己也很悲觀,對今年的收入預估相當保守,相比去年可能出現負增長,最樂觀的預計增長幅度也就 0.5%。
這事還有沒有轉機呢?
首先,指望法案不通過不太現實。有業内人士認為,美國兩黨都願意通過這個法案,對中國生物醫藥的鉗制是他們的共識," 掐斷 " 藥明系是他們的期望。
那麼,剩下的希望就是法案能不能留個口子。
據説美國參議院下屬委員會聽證會通過的《生物安全法》草案最新版本中添加了 " 祖父條款 ",這可能成為藥明康德得以自救的希望所在。
所謂 " 祖父條款 ",簡單理解就是新老劃斷,已經按照舊法達成的合作事實,不受新法的約束。
換句話説,在新法案生效之前,只要藥明康德與美國客户籤訂了合同,那就不受影響繼續執行。
問題是,這些美國客户願意和藥明康德籤署長期合同嗎?
在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之前,不少美國藥企聲明了藥明康德對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參議院以 " 可能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危機 " 為由通過法案之後,這些藥企都收聲了。
甚至還有些着急 " 自證清白 " 的,被美國能源部指控曾與藥明康德合作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在法案通過後立刻表示,與藥明康德及其附屬公司沒有任何訂單與合作。
看來,在 " 國家安全 " 這四個字面前,美國企業也只能乖乖閉嘴站隊。
那麼,藥明康德要説服這些企業和自己長期綁在一起,顯然并不現實。
類似藥明康德的故事,在很多企業身上出現過,而從藥明康德的應對中,也能看到很多中國優勢企業的困惑與迷茫。
一開始都是不在意,然後覺得不可能,最後發現竟然還有人不喜歡 " 性價比 ",而如今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
比如美國财政部長耶倫指責我們的新能源產業扭曲市場,再比如因為報價太便宜,中國高鐵被踢出保加利亞合同招标。
藥明康德的優勢就是典型的 " 工程師紅利 ",也被調侃為 " 制藥界的富士康 ",今時今日的遭遇并不算太意外,更重要的問題是,接下來該怎麼辦?
其實藥明康德這些年也想了一些破解之道,在今年的規劃,藥明系企業都提到将在新加坡擴建產能,這真是一個不意外的答案。
這幾年,為了淡化地緣風險,太多企業和富豪前往新加坡。而對藥明康德來説,新加坡的故事早在 2022 年就開始了,當年就投了 100 億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也算是未雨綢缪。
一邊淡化地緣風險,方便曲線入美入歐,另一邊為開拓東盟市場提供支點。
這樣的想法很豐滿。歐美很多醫藥巨頭,例如葛蘭素史克(GSK)、默克(MSD)、輝瑞(Pfizer)、諾華(Novartis)等均将全球制造中心設立在新加坡,東盟國家對于創新藥的需求也在快速釋放。
但現實可能更骨感。以 Titok 為例,總部設在新加坡也逃不過可能被制裁的命運,一旦法案變成法律,不管藥明康德在哪,都很難再獲得美國藥企的合作,畢竟這是紅線而不只是底線問題。
而東盟市場需求雖然在增加,但是規模實在太小了。對比各國每百萬人口的臨床試驗數量,其他國家相比新加坡差距巨大,難以滿足藥明康德現在的胃口。
新加坡每百萬人口臨床試驗數量(圖片來源:希毅醫學)
而且這裏面還有一個潛在的隐患,藥明康德的技術如果被這些國家學到手了,那麼更危險了,較高的性價比加上符合美國的政治正确,藥明康德被進一步取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與其如此,還不如好好發展國内業務。從收入占比來看,雖然國内遠不如美國,但好歹也是排名第二的基本盤。
發展國内業務,藥明康德其實有兩條路可走:
一條路是繼續做創新藥的 " 服務 " 角色,這是老本行,要説技術肯定是業内領先的,但是不一定有優勢。
原因很簡單,在美國客户那裏算便宜,在國内顯然不算了,國内價格更卷,藥明康德就算以價換量,也意味着錢更難掙了。
而且國内環境更慘淡。超 7 成收入來自國内的美迪西在今年 3 月份交流時提到:" 受醫藥行業投融資放緩帶來的影響,市場需求發生較大變化,行業競争加劇,價格下降的情況下,業績未達預期 "。
據西南證券研報,2024 年 1-2 月國内醫藥一級投融資為 1110.54 億元,同比 -23.8%,則國内小型和初創藥企的資金壓力仍比較大,CXO 的國内客户訂單承接不會很樂觀。
想靠國内市場補缺,對于藥明康德來説,真的不太現實。
另一條路是從服務向創新轉變,從制藥界的富士康變成制藥界的華為。
很多人聽到這個可能覺得好笑,但美國可不覺得好笑。制裁藥明康德的原因,有幹不過中式 " 性價比 " 的考慮,有數據泄露的風險,但更有技術流失的擔憂。
有業内人士就指出,藥明康德和富士康在本質上是非常不同的,它不僅做外包,還投資多家生物醫藥公司,甚至有獨資或控股的企業,這些公司有自己的創新管線,這是歐美國家所無法容忍的。
有美國議員就認為,美國藥企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是威脅,中國生物科技快速追趕美國也是威脅。
換句話説,我們覺得藥明康德還是富士康,但在美國眼裏,藥明康德可能越來越像華為了。既然如此,為何不試試走華為的路呢?
反正也沒什麼退路了,要是走通華為這條路,反而可以帶來估值和業績的雙重提振,畢竟身份大不同,以前是服務員,現在可是研究員了。
不過冷靜下來想一想,藥明康德想成為制藥界的華為,确實不容易。
首先就是口碑不好,與華為根本無法相提并論。藥明康德這家公司,在過去幾年被口誅筆伐得很慘,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創始人頻繁減持令股民生厭,二是頻繁裁員令員工生厭。
沒有民意支持,藥明康德在國内就難以獲得認可,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產業政策上的差異,才是藥明康德難成華為的根源。
相比舉國體制加持的芯片、新能源,創新藥多少有點爹不疼媽不愛。
更讓人嘆息的是,自去年 12 月以來,4 家生物技術公司被海外藥企并購,阿斯利康以 12 億美元收購亘喜生物,諾華全資收購信瑞諾醫藥,NuvationBio 收購葆元醫藥,丹麥藥企 Genmab 以 18 億美元并購普方生物。
美國擔心藥明康德偷偷摘果子,但是現實卻是我們的果子只能任由外人摘走。
難道是國内藥企不喜歡嗎?是沒錢啊。為了應對集采控費、競争内卷,國内大藥企自顧不暇,維持原有研發開支已經不容易,哪還有錢去抄底?
雖然政策導向也支持創新藥,但是現實多少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由于不受投融資、海外脱鈎影響,甚至受益于集采替代原研進口的政策導向,仿制藥研發高歌猛進。3+4 類仿制藥受理數量較 2022 年提升 66%,仿制藥 CXO 行業預計 2023-2027 将保持 20% 以上復合增長。
這就像呼應了電影《我不是藥神》,讓老百姓吃得起藥,才是目前最大政策和民意的共識。這甚至引發了業内外廣泛的懷疑:中國還需要創新藥嗎?
這種情況下,放棄美國路線,轉而走印度路線,可能也是藥明康德轉型的一個出路。
但問題是仿制藥才是集采的重災區,前景更加暗淡。數據顯示,2018 年 12 月 "4+7" 藥品集采試點後,國家醫保局至今已組織開展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共納入 374 種藥品,平均降價超 50%。
行業共識是,無節制吃仿制藥紅利的時代過去了,要想活下去還是得創新。
就算是隔壁的仿制藥第一大國印度,也在向創新藥轉型。印度 4 家最大的 CDMO 正在小分子領網域與中國企業搶單,印度 TOP10 制藥企業 Glenmark 今年 1 月正式涉足創新藥賽道。
便宜可能決定了一個行業能做到多大,而創新決定了一個行業能走多遠。
在最近召開的第七屆醫藥創新生态大會,多位業内專家也委婉呼籲給創新藥松松綁。
邁威生物董事長、CEO 劉大濤表示,中國醫藥行業現在的研發水準不比國外差,但最大的區别還是支付端," 支付端如果不能改革,我們很難產生全球排名前十、前二十的醫藥企業。"
貝達藥業副總裁萬江表示,希望創新藥首發定價機制能讓藥品回歸原來的價值,首發定價一定不是為了降價,而是為了更好的按價值定價,包括未來增加适應症,應該既有降價也有漲價,未來的政策應該更加鼓勵創新。
好消息是政策風向确實在發生變化。今年 2 月,國家醫保局下發《關于建立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鼓勵高質量創新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從創新藥物定價方面鼓勵醫藥創新。
與此同時,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的提法也備受關注,近日,北京、廣州、珠海等地紛紛發布支持創新藥發展的征求意見稿、政策。
樂觀來看,創新藥政策支持更加有針對性,而經過這幾年的風吹雨打,真正具有原創研發能力的創新藥企可能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説,藥明康德重走華為路是有政策加持的,到底選哪條路走不僅決定了自己的命運走向,對中國創新藥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信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