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医药界的华为,要被美国逼出来了?,欢迎阅读。
毁掉一家技术可靠、价格公道的行业巨头,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法案就够了。
3 月初,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美国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以 11 比 1 的压倒优势,通过了《生物安全法案》,该法案以 " 可能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危机 " 为由,将药明康德等中国公司被纳入到了 " 予以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 " 名单中。
作为创新药外包服务的一哥,药明康德自此迎来至暗时刻," 药明系 " 股票多次跌停,其蒸发的市值已超千亿。
随着药明康德财报发布,市场担忧进一步加深,因为美国客户营收占比达到 65%,如果真的失去美国市场,药明康德几乎丢掉了一大半的命。
极限施压还在不断逼近,药明康德只能放弃幻想,另找出路,一个曾经被嘲笑的选择正在被摆上桌面:
药明康德,能成为制药界的华为吗?
美国制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药明康德的最新财报揭晓了答案。
如图所示,美国地区收入贡献高达 65%,是中国区收入的 3.6 倍;美国地区增速 42%(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国内增速只有 1%。
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美国市场都是药明康德的命门所在。
基于这种收入结构,如果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真的落地通过,药明康德失去美国市场订单,那么就意味着药明康德大半条命都没了。
所以,即使药明康德 2023 年总营收首次突破 400 亿元,五大板块中有四项实现增长,但是资本市场根本就不买账。
从业绩公布当天至 4 月 16 日,药明康德在 A 股市场上继续下跌 22.88%,今年以来累计下跌 43.39%。算上港股的药明生物,市值蒸发合计上千亿。
就连药明康德自己也很悲观,对今年的收入预估相当保守,相比去年可能出现负增长,最乐观的预计增长幅度也就 0.5%。
这事还有没有转机呢?
首先,指望法案不通过不太现实。有业内人士认为,美国两党都愿意通过这个法案,对中国生物医药的钳制是他们的共识," 掐断 " 药明系是他们的期望。
那么,剩下的希望就是法案能不能留个口子。
据说美国参议院下属委员会听证会通过的《生物安全法》草案最新版本中添加了 " 祖父条款 ",这可能成为药明康德得以自救的希望所在。
所谓 " 祖父条款 ",简单理解就是新老划断,已经按照旧法达成的合作事实,不受新法的约束。
换句话说,在新法案生效之前,只要药明康德与美国客户签订了合同,那就不受影响继续执行。
问题是,这些美国客户愿意和药明康德签署长期合同吗?
在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之前,不少美国药企声明了药明康德对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参议院以 " 可能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危机 " 为由通过法案之后,这些药企都收声了。
甚至还有些着急 " 自证清白 " 的,被美国能源部指控曾与药明康德合作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法案通过后立刻表示,与药明康德及其附属公司没有任何订单与合作。
看来,在 " 国家安全 " 这四个字面前,美国企业也只能乖乖闭嘴站队。
那么,药明康德要说服这些企业和自己长期绑在一起,显然并不现实。
类似药明康德的故事,在很多企业身上出现过,而从药明康德的应对中,也能看到很多中国优势企业的困惑与迷茫。
一开始都是不在意,然后觉得不可能,最后发现竟然还有人不喜欢 " 性价比 ",而如今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
比如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指责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扭曲市场,再比如因为报价太便宜,中国高铁被踢出保加利亚合同招标。
药明康德的优势就是典型的 " 工程师红利 ",也被调侃为 " 制药界的富士康 ",今时今日的遭遇并不算太意外,更重要的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其实药明康德这些年也想了一些破解之道,在今年的规划,药明系企业都提到将在新加坡扩建产能,这真是一个不意外的答案。
这几年,为了淡化地缘风险,太多企业和富豪前往新加坡。而对药明康德来说,新加坡的故事早在 2022 年就开始了,当年就投了 100 亿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也算是未雨绸缪。
一边淡化地缘风险,方便曲线入美入欧,另一边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支点。
这样的想法很丰满。欧美很多医药巨头,例如葛兰素史克(GSK)、默克(MSD)、辉瑞(Pfizer)、诺华(Novartis)等均将全球制造中心设立在新加坡,东盟国家对于创新药的需求也在快速释放。
但现实可能更骨感。以 Titok 为例,总部设在新加坡也逃不过可能被制裁的命运,一旦法案变成法律,不管药明康德在哪,都很难再获得美国药企的合作,毕竟这是红线而不只是底线问题。
而东盟市场需求虽然在增加,但是规模实在太小了。对比各国每百万人口的临床试验数量,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差距巨大,难以满足药明康德现在的胃口。
新加坡每百万人口临床试验数量(图片来源:希毅医学)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潜在的隐患,药明康德的技术如果被这些国家学到手了,那么更危险了,较高的性价比加上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药明康德被进一步取代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好好发展国内业务。从收入占比来看,虽然国内远不如美国,但好歹也是排名第二的基本盘。
发展国内业务,药明康德其实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是继续做创新药的 " 服务 " 角色,这是老本行,要说技术肯定是业内领先的,但是不一定有优势。
原因很简单,在美国客户那里算便宜,在国内显然不算了,国内价格更卷,药明康德就算以价换量,也意味着钱更难挣了。
而且国内环境更惨淡。超 7 成收入来自国内的美迪西在今年 3 月份交流时提到:" 受医药行业投融资放缓带来的影响,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行业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业绩未达预期 "。
据西南证券研报,2024 年 1-2 月国内医药一级投融资为 1110.54 亿元,同比 -23.8%,则国内小型和初创药企的资金压力仍比较大,CXO 的国内客户订单承接不会很乐观。
想靠国内市场补缺,对于药明康德来说,真的不太现实。
另一条路是从服务向创新转变,从制药界的富士康变成制药界的华为。
很多人听到这个可能觉得好笑,但美国可不觉得好笑。制裁药明康德的原因,有干不过中式 " 性价比 " 的考虑,有数据泄露的风险,但更有技术流失的担忧。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药明康德和富士康在本质上是非常不同的,它不仅做外包,还投资多家生物医药公司,甚至有独资或控股的企业,这些公司有自己的创新管线,这是欧美国家所无法容忍的。
有美国议员就认为,美国药企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是威胁,中国生物科技快速追赶美国也是威胁。
换句话说,我们觉得药明康德还是富士康,但在美国眼里,药明康德可能越来越像华为了。既然如此,为何不试试走华为的路呢?
反正也没什么退路了,要是走通华为这条路,反而可以带来估值和业绩的双重提振,毕竟身份大不同,以前是服务员,现在可是研究员了。
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药明康德想成为制药界的华为,确实不容易。
首先就是口碑不好,与华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药明康德这家公司,在过去几年被口诛笔伐得很惨,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创始人频繁减持令股民生厌,二是频繁裁员令员工生厌。
没有民意支持,药明康德在国内就难以获得认可,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产业政策上的差异,才是药明康德难成华为的根源。
相比举国体制加持的芯片、新能源,创新药多少有点爹不疼妈不爱。
更让人叹息的是,自去年 12 月以来,4 家生物技术公司被海外药企并购,阿斯利康以 12 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诺华全资收购信瑞诺医药,NuvationBio 收购葆元医药,丹麦药企 Genmab 以 18 亿美元并购普方生物。
美国担心药明康德偷偷摘果子,但是现实却是我们的果子只能任由外人摘走。
难道是国内药企不喜欢吗?是没钱啊。为了应对集采控费、竞争内卷,国内大药企自顾不暇,维持原有研发开支已经不容易,哪还有钱去抄底?
虽然政策导向也支持创新药,但是现实多少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由于不受投融资、海外脱钩影响,甚至受益于集采替代原研进口的政策导向,仿制药研发高歌猛进。3+4 类仿制药受理数量较 2022 年提升 66%,仿制药 CXO 行业预计 2023-2027 将保持 20% 以上复合增长。
这就像呼应了电影《我不是药神》,让老百姓吃得起药,才是目前最大政策和民意的共识。这甚至引发了业内外广泛的怀疑:中国还需要创新药吗?
这种情况下,放弃美国路线,转而走印度路线,可能也是药明康德转型的一个出路。
但问题是仿制药才是集采的重灾区,前景更加暗淡。数据显示,2018 年 12 月 "4+7" 药品集采试点后,国家医保局至今已组织开展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 374 种药品,平均降价超 50%。
行业共识是,无节制吃仿制药红利的时代过去了,要想活下去还是得创新。
就算是隔壁的仿制药第一大国印度,也在向创新药转型。印度 4 家最大的 CDMO 正在小分子领網域与中国企业抢单,印度 TOP10 制药企业 Glenmark 今年 1 月正式涉足创新药赛道。
便宜可能决定了一个行业能做到多大,而创新决定了一个行业能走多远。
在最近召开的第七届医药创新生态大会,多位业内专家也委婉呼吁给创新药松松绑。
迈威生物董事长、CEO 刘大涛表示,中国医药行业现在的研发水准不比国外差,但最大的区别还是支付端," 支付端如果不能改革,我们很难产生全球排名前十、前二十的医药企业。"
贝达药业副总裁万江表示,希望创新药首发定价机制能让药品回归原来的价值,首发定价一定不是为了降价,而是为了更好的按价值定价,包括未来增加适应症,应该既有降价也有涨价,未来的政策应该更加鼓励创新。
好消息是政策风向确实在发生变化。今年 2 月,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从创新药物定价方面鼓励医药创新。
与此同时,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的提法也备受关注,近日,北京、广州、珠海等地纷纷发布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征求意见稿、政策。
乐观来看,创新药政策支持更加有针对性,而经过这几年的风吹雨打,真正具有原创研发能力的创新药企可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说,药明康德重走华为路是有政策加持的,到底选哪条路走不仅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对中国创新药而言也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