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營收下滑近17%,廣汽集團如何破局?,歡迎閲讀。
2024 年廣汽集團營收創 4 年來新低,降本增效成為破局關鍵,并力争在 3 年後,自主機板塊銷量占比提升至 60%
文|宋立偉
編輯 | 趙成
新年伊始,廣汽集團(601238.SH,02238.HK)正式完成董事會換屆,馮興亞接替曾慶洪出任董事長。這一人事變動恰逢廣汽集團面臨近五年來最嚴峻的業績考驗,在此背景下,馮興亞是否能夠帶領廣汽集團成功破局,備受業界關注。
3 月 29 日,廣汽集團發布年報顯示,2024 年,該公司營業總收入 1077.84 億元,同比下滑 16.9%;扣非歸母淨利潤虧損 43.51 億元,同比降幅達 221.8%。其中,營收表現是廣汽集團自 2020 年以來首次下滑。
銷量方面,2024 年廣汽集團累計銷售新車 200.31 萬輛,同比下降 20%。其中,合資板塊的兩大支柱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銷量下滑明顯,前者累計銷量 47.06 萬輛,同比下滑 26.5%;後者累計銷量 73.8 萬輛,同比下滑 22.3%。以廣汽傳祺、埃安組成的自主機板塊累計銷量 78.9 萬輛,同比下降 11%。
盡管合資板塊下滑更為突出,但其仍是廣汽集團的 " 頂梁柱 "。無論在銷量還是銷售收入方面,廣汽本田、廣汽豐田依舊貢獻了超過 60% 的業績。這與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變化形成強烈反差。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主流合資品牌在華零售份額跌至 27.5%,創歷史新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主品牌的崛起,全年累計新車零售 1390 萬輛,市場占有率增至 60.5%。不僅如此,2025 年前兩個月,主流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差距仍在持續擴大。
由此,廣汽集團已經啓動 " 穩合資、強自主、拓生态 " 戰略。在業績溝通會上,馮興亞表示,就自主品牌來説,集團已經從此前的戰略管控轉變為現在的經營管控,實現了自主品牌研產供銷統一調度,降本增效成績顯著。
據他介紹,截至 3 月底,廣汽集團已經初步完成對自主品牌研產供銷核心領網域的經營管控,整合原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廣汽研究院,并設立產品本部、财務本部、采購本部和品牌營銷本部,其他領網域整合也會很快完成。
合資板塊方面,自 3 月 6 日廣汽豐田推出鉑智 3X 以來,表現超出預期,日均訂單超過 400 輛。在馮興亞看來,這是豐田 DNA 與本地化融合的成功案例,同時也説明了,如果在電動化和智能化上繼續保持領先或者不要落後,那麼合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仍然大有希望。
此外,由他主導的廣汽與華為的深化合作也有望成為廣汽集團新的增長點。馮興亞透露,廣汽與華為的合作創造了一種新型合作模式,雙方有不同分工,在硬體和軟體方面發揮各自優勢,目前,雙方合作的華望汽車已經正式注冊成立,兩邊的團隊也已初步搭建起來,在產品方面華望汽車主要是 30 萬級的高端智能車型。
合資板塊收入縮水超 25%
據廣汽集團披露,2024 年,廣汽集團營業總收入 1077.84 億元,同比下降 1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8.24 億元,同比下滑 81.4%,扣非淨利潤虧損 43.51 億元,同比降幅達 221.8%。同時,公司毛利率下降 0.52 個百分點。
其中,合資板塊銷量下滑成為拖累業績的主因。
公司年報顯示,2024 年廣汽本田全年銷量 47.06 萬輛,同比下滑 26.52%;廣汽豐田銷量 73.8 萬輛,同比下滑 22.32%。盡管兩家合資企業銷售收入合計占比仍達 66%,但與 2023 年相比均縮水 25% 以上。
具體來看,2024 年廣汽本田銷售收入 682.5 億元,同比下降 27%;廣汽豐田銷售收入 1095.5 億元,同比下降 28%。作為昔日的 " 利潤奶牛 " 合資品牌地位動搖,而自主品牌又尚未填補盈利缺口,這對廣汽集團來説相當于雙重壓力。
據統計數據,2024 年,廣汽埃安銷售收入同比下降 30% 至 374.2 億元。相比較而言,廣汽傳祺貢獻更大,但增長同樣乏力。2024 年,該品牌銷售收入 540 億元,同比下滑 6%。
另外,合創汽車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廣汽集團的财務壓力。據廣汽集團披露,2023 年和 2024 年前 11 個月,合創汽車分别虧損 18.4 億元、11.3 億元,兩年累計虧損約 30 億元。
在車市 " 價格戰 " 背景下,廣汽集團為維持市場份額投入約 180 億元銷售補貼。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銷量大幅下挫的局勢,但也使公司盈利情況進一步承壓。
然而,這并不影響廣汽集團充裕的現金儲備。年報顯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廣汽集團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約 472.84 億元,相較 2023 年的 458.65 億元,增加 14.19 億元。
海外市場逆增,撬動 14.72% 毛利
在整體業績低迷的背景下,海外市場成為廣汽集團 2024 年唯一增長亮點。年報顯示,2024 年,廣汽集團汽車出口量達 12.7 萬輛,同比增長 67.6%,其中自主品牌占比 83%,銷售毛利率 14.72%,顯著高于國内市場的 9.5%。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5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将達 620 萬輛,同比增長 5.8%。對這個判斷,馮興亞表示贊同。
他認為,新能源汽車會成為今年海外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增長點,尤其是在 PHEV 和 REV 上。由于市場基數比較小,所以新能源汽車的增幅會更高,尤其是在歐洲、中東、巴西等新興市場,這個特點會更加明顯,中國車企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預計會有比較好的表現,但同時貿易壁壘也會增加。
" 對于廣汽來説,我們在 2025 年制定的整體出口目标是 18 萬輛,增幅目标還是保持在行業平均水平以上。" 據馮興亞具體介紹,廣汽國際将布局亞太、歐洲、獨聯體、中東非洲、 中南美洲五大區網域市場,并在這些市場建立經銷服務網絡,形成至少 " 1 個十萬輛級 +11 個萬輛級 " 戰略市場的發展格局,同時,在獨聯體、亞太、歐洲及美洲等區網域内國家建立子公司,開啓直營模式。另一方面,他們會積極推進本地化生產。
按計劃,廣汽集團海外工廠将堅持輕資產、小投入、快產出策略。圍繞中國的 " 一帶一路 " 政策,對于戰略性重點市場以及政策性區網域市場考慮海外建廠,開展現地化生產。
" 當然,不同國家的方式不一樣,但從 CBU(整車產品直接出口)轉向本地化生產是大趨勢,我們會在海外進行本地化生產,今年會新增幾個本地化的生產地點,通過本地化的生產去适應當地的一些法規或關税的要求。" 馮興亞表示。
三年衝刺自主銷量占比 60%
馮興亞在業績説明會上詳解廣汽集團未來戰略,與華為的合作及自主品牌一體化改革成為外界關注的話題。
此前,廣汽與華為籤署深化合作協定,并于近日宣布成立新公司 " 華望汽車 "。據馮興亞透露,華望汽車主要面向 30 萬級高端客户,詳細的產品定義、產品定位主要由華為主導,更多細節他們還在跟華為進一步研究,适當時機就會公布。
" 我們和華為的合作是要創造一種新型的合作模式。在穩定的合作狀态下,華為和我們有不同分工,雙方發揮各自在硬體和軟體方面的優勢,強強聯合。" 馮興亞介紹稱,在新公司、新品牌、新團隊的共創下,廣汽和華為不僅在產品開發合作,更關鍵的是在營銷及生态服務等領網域深度合作,既保留了以主機廠為主導的特征,又融合了智選模式才有的深度參與營銷的分工,由此,可以更充分地發揮雙方的優勢。
在馮興亞看來,此次廣汽與華為合作的創新和特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以產品為例,消費者需求洞察和產品定義是由華為負責,廣汽擁有華望團隊的決策權限,在相關產品的開發和定義上既有權利也有責任。其二,新公司的建設以主戰 + 主建的模式進行管理流程和體制架構的搭建,以此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
與此同時,廣汽集團自 2024 年底已經啓動自主品牌一體化改革,整合傳祺、埃安及研究院資源,設立產品、财務、采購、營銷四大本部。據悉,改革後,該公司產品開發周期目标從 24 個月縮短至 18 個月到 20 個月,預計采購成本下降 10%。馮興亞指出,一體化改革的核心是打破組織壁壘,例如傳祺與埃安此前獨立采購導致規模效應缺失,整合後通用零部件采購成本可降低 15%-20%。
在智能化領網域,廣汽計劃 2025 年量產 L3 級自動駕駛技術,并将高速 NDA 功能下探至 10 萬元級車型。2025 年是廣汽集團三年 " 番禺行動 " 開局之年,至 2027 年,廣汽希望旗下自主機板塊銷量占比提升至 60%,達到 200 萬輛,相當于三年翻一倍,其中的壓力不言而喻。
責編 | 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