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GPT Store,下一個App Store?,歡迎閲讀。
因 " 宮鬥 " 風波而打亂了發布計劃的 GPT Store 終于成功上線。北京時間 1 月 11 日,OpenAI 推出了在線商店 GPT Store,而這也被外界廣泛認定為 OpenAI 版的 "App Store",人工智能應用生态呼之欲出。然而現實的情況總有些 " 骨感 ",OpenAI 要想借 GPT Store 成為蘋果,可能還差些火候。但 GPT Store 的推出對于國内大模型的發展卻也有十足的倒逼意義,正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提到的,沒有構建于基礎模型之上的、豐富的 AI 原生應用生态,大模型就一文不值。
雖遲但到
如果沒有那場震驚全球科技圈的 " 宮鬥 " 風波,GPT Store 本應在 2023 年 12 月,即 OpenAI 首屆開發者大會結束後的一個月推出。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GPT Store 爽約了。所幸雖遲但到,2024 開年不久,GPT Store 成功上線。
根據官方的介紹,GPT Store 主要針對 ChatGPT 付費版本開放,包括 ChatGPT Plus、企業版 Enterprise 和新推出的付費版本 Team。
ChatGPT Team 也于同日發布。據悉,ChatGPT Team 是 OpenAI 企業產品的較小版本,适用于用户數量少于 150 名的企業,每人每月為 25 美元或 30 美元。
GPT Store 像是一個創新廣場,匯集了用户為各種任務創建的 ChatGPT 自定義版本,如教孩子數學的聊天機器人以及編程導師、讀書指南等。更像 App Store 的是,GPT Store 頁面的排行榜還顯示了最受歡迎與最熱門的聊天機器人,用户也可以按類别搜索想要的類型。
ChatGPT 自定義版本,即 GPTs。2023 年 11 月的首屆開發者大會上,除了堪稱 " 王炸 " 的 GPT-4 Turbo 外,OpenAI 還發布了 ChatGPT 自定義功能,大幅降低應用開發者的進入門檻,即使不會寫代碼的人,也可以通過對話聊天的方式,構建一個專屬的 GPT,也就是 GPTs。
而 GPTs 的推出,恰恰是為了 GPT Store 的 " 星辰大海 "。在 " 官宣 "GPT Store 推出的内容中,OpenAI 開門見山的一句話就是 " 發布 GPTs 兩個月以來,用户已經創建超過 300 萬個‘定制’的 ChatGPT"。據了解,OpenAI 已經批準其中的一些進入 GPT Store,能夠被自由下載。
OpenAI CEO 阿爾特曼曾提到,通過該商店,用户可以創建自己的 GPT 加入 "GPT 商店 " 并獲得抽成。目前具體的抽成計劃尚未完全浮出水面,OpenAI 只表示,将在今年一季度開始與 GPT 開發者共享收入,并先針對美國開發者展開。
復制蘋果?
早在首屆開發者大會上,GPTs 的推出和 GPT Store 的預告就已經掀起熱議,那被認為是 OpenAI 構建生态野心的最直白呈現。而上一個靠建立生态在行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恰恰是蘋果。
App Store 是蘋果的 " 搖錢樹 ",不僅聚集了全球廣大開發者,幫助蘋果實現了軟硬體通吃的目标,其抽取 30% 傭金的抽成方式,更給蘋果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蘋果 2023 财年第四财季數據顯示,包括 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 等業務在内的服務業務營收達到 223.1 億美元,在營收中占比 24.9%,僅次于占比 48.9% 的 iPhone 業務。
另據蘋果官網的數據,整個 2022 年,App Store 創下 1.1 萬億美元的開發者營業與銷售額,其中超過 90% 的營業與銷售額完全歸于開發者和企業。
" 随着 GPT Store 的上線,AI 大模型将迎來自己的‘ APP Store ’時代,同時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萬聯證券的研報稱,伴随着眾多個性化 GPTs 上線 GPT Store,AI 大模型應用将迎來新一輪熱潮。
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GPT Store" 樂觀派 " 的看法,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樂觀派。"App Store 是整個科技行業以生态樹立產品體系的最好模範,後來者希望效仿這種模式是自然的,但 GPT Store 能不能復制 App Store 的成功,現在來看還很難説。"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此説道。
沈萌解釋稱,iPhone 是一個更加多樣化的平台,沒有業務發展以及業務方向的局限,App Store 囊括的應用非常豐富。相比較而言,GPT Store 更多基于的還是大語言模型,但 AI 領網域的應用并不完全依賴于 ChatGPT,這也決定了 GPT Store 中的應用将主要聚焦于人機互動或者 AI 助手的角色,限制了其發展的廣度。
而領網域被限制,也就意味着競争的形成。沈萌稱,雖然從數量上看,基于 ChatGPT 可以做的事情不少,但整個大方向基本是一致的,這就會導致 GPT Store 中的競争非常激烈,消費者要做的就是在一個有限的領網域選出最好的應用,而無法利用 ChatGPT 做更多方面的事情。
放眼未來,GPT Store 要想成為下一個 App Store,也面臨着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也對北京商報記者提到,OpenAI 要想達到像蘋果那樣的成功并不容易。首先,OpenAI 需要建立一個強大的開發者社區,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參與其中。其次,GPT Store 需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應用和服務,以滿足用户的需求。此外,OpenAI 還需要解決一些挑戰,如數據隐私和安全性等問題,以建立用户的信任。
生态之急
GPT Store 的推出關系着 AI 應用的生态構建,進而關聯着 OpenAI 的商業化進程。但急應用、急生态的,顯然不止 OpenAI 一個。
過去一整年,李彥宏不止一次提到 AI 原生應用打造的緊迫性。比如去年 10 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就曾提到,沒有構建于基礎模型之上的、豐富的 AI 原生應用生态,大模型就一文不值。
而在一場公開活動上,李彥宏也曾直言:" 過去一年,我看大家對于大模型的關注還在基礎模型,沒有在應用上,我有些着急。我們要去卷 AI 原生應用,把這個做出來了才有價值。"
這也間接反映出國内大模型發展的一個現狀:大模型很快,但應用很慢。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0 月,我國擁有 10 億參數規模以上大模型的廠商及高校院所共計 254 家,分布于 20 多個省市 / 地區,國内大模型總數達 238 個。但在應用層面,除了妙鴨相機曾有過短暫的爆款迹象外,再無其他。
在大模型層面的 " 卷 ",可能注定了一場淘汰賽的形成。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總裁沈抖曾對媒體提到,今天市面上有非常多模型,但他認為它們很多都會迅速消失。
在沈抖看來,現在很多模型之所以還存在,是因為很多人還不知道它的好壞。但随着模型的放開,優劣更容易評判了。這會導致流量的逐步集中,頭部模型更容易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進一步分攤模型研發的成本。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這可能也進一步印證了李彥宏的預言:"AI 原生時代需要 100 萬量級的 AI 原生應用,但不需要 100 個大模型。" 而國内大模型在打造應用生态面前,還需跨過應用本身的一關。
" 做生态不難,難的是如何真正掌握底層技術,并基于底層技術進行自主創新,而不是在‘套殼’的基礎上,表面化地復制 GPT Store。" 沈萌説。
郭濤也提到,目前國内大模型行業在應用層方面的發展相對過慢。盡管有一些企業開始嘗試将大模型應用于實際場景中,但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大模型的訓練和應用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數據支持,同時也需要解決一些技術和倫理問題。因此,國内大模型行業在應用層方面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