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特朗普關税衝擊下,中國車市内卷将加劇?,歡迎閲讀。
當地時間 4 月 2 日,特朗普籤署行政令,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 25% 關税,并設立 10% 的 " 最低基準關税 "。這一政策不僅衝擊美國本土市場,更通過供應鏈、貿易規則和地緣博弈的連鎖反應,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中國車企雖對美直接出口占比低(僅 1.8%),但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出口國,中國汽車市場雖未成為直接打擊目标,卻在全球供應鏈重構、區網域競争加劇的連鎖反應中面臨深刻挑戰。
關税衝擊下,中國車企的 " 危 " 與 " 機 "
美國對中國汽車出口的直接打擊看似有限—— 2024 年中國對美出口整車僅 11.6 萬輛,占出口總量不足 2%。但隐性衝擊更為深遠:特斯拉等依賴進口高端車型的車企面臨成本激增,而中國車企通過墨西哥轉口美國的戰略遭遇重創。根據《美墨加協定》,即便墨西哥工廠本地化率達 75% 可享免税,但美國對墨加征的 25% 關税仍将推高整體成本,迫使比亞迪等車企重新評估 " 墨西哥跳板 " 的可行性。
供應鏈層面,中國對美出口的 101 億美元汽車零部件首當其衝。美國對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加税,倒逼全球車企加速 " 去中國化 " 進程。日韓車企如現代、豐田已開始将部分訂單轉向東南亞,而歐洲車企也在評估是否減少對中國稀土加工技術的依賴。
然而,這種供應鏈脱鈎壓力,反而成為中國零部件企業加速國產替代的催化劑。寧德時代在美建廠、比亞迪自研碳化硅芯片等案例,正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鏈從 " 依賴進口 " 向 " 自主可控 " 轉型。
海外市場收縮,產能回流倒逼内需競争加劇
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征高額關税(最高達 54% 復合税率),疊加歐盟等市場同步限制(如歐盟最高 35.3% 關税),導致中國車企出口受阻。例如,2023 年中國對美新能源車出口僅 1.25 萬輛,歐盟市場則占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利潤的 20%-30%。失去高利潤市場後,車企需将原計劃出口的產能轉向國内消化,可能加劇產能過剩。預計 2025 年國内汽車產能利用率或跌破 70%,進一步激化價格戰。
關税導致海外市場利潤率下降,迫使車企通過降價維持國内市場份額,導致全行業價格戰白熱化。2025 年伊始,為争奪市場份額,價格戰從 10 萬元級車型蔓延至高端市場:小鵬将高階智駕功能下放至 15 萬元車型,比亞迪推出 " 油電同價 " 的混動車型,迫使合資品牌降價保量。這種 " 技術普惠化 " 策略雖加劇内卷,卻也倒逼行業加速創新——華為的智能駕駛系統、蔚來的換電模式正成為差異化競争的突破口。
美國對汽車芯片、電池材料等加税,直接影響中國車企的供應鏈成本。例如,中國車規級芯片 90% 依賴進口,美方斷供高端芯片或擾亂中低端芯片價格,可能迫使車企在智能駕駛等技術上降配或漲價。短期成本壓力可能傳導至終端售價,削弱價格戰中的降價空間。
然而,關税倒逼中國加速核心技術自主化。例如,汽車芯片國產化率從 2018 年的不足 5% 提升至 2024 年的 10%,模拟芯片已基本實現國產替代。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通過本地化電池生產降低成本,特斯拉上海工廠國產化率達 95%。長期看,國產替代可降低對外依賴,增強成本控制能力,緩解價格戰壓力。
破局之道:從 " 成本優勢 " 到 " 價值重構 "
面對關税壁壘與價格戰的雙重擠壓,中國車企的生存法則正在改寫。在墨西哥,比亞迪通過本地化率提升至 78% 規避關税;在歐洲,蔚來以 " 用户企業 " 定位破解品牌認知難題;在東南亞,上汽通過收購當地車企獲得渠道控制權。這些案例揭示出破局的關鍵路徑:從單純依賴性價比,轉向技術輸出、品牌運營和本地生态構建的 " 價值競争 "。
政策層面," 以舊換新 " 專項基金和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為行業注入強心劑。3000 億元特别國債帶動前兩月新車銷售 1165 億元,而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從 5% 提升至 10% 的突破,則為智能電動車發展夯實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對稀土加工技術的管制和半導體材料的反制措施,正在為新能源車創造戰略視窗期——美國車企若失去中國稀土供應,電動化進程或将延緩 2-3 年。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三重裂變:北美市場在貿易壁壘中逐漸封閉,歐洲加速綠色技術革命,新興市場成為混戰之地。特斯拉放緩德國工廠擴建轉而押注墨西哥,大眾暫停北美電動化投資聚焦本土市場,豐田将泰國定位為亞洲電動車樞紐——每個玩家都在重新校準戰略重心。對于中國車企而言,這場危機恰似一劑催化劑,倒逼其從 " 成本優勢依賴者 " 轉型為 " 技術規則定義者 "。正如寧德時代德國工廠牆上的标語:" 我們不是選擇在哪裏生產,而是定義如何生產。"
特朗普的關税政策,本質上是全球產業鏈從 " 效率優先 " 轉向 " 安全優先 " 的縮影。對于中國汽車產業,這既是 40 年全球化紅利的轉捩點,也是從 " 汽車大國 " 向 " 汽車強國 " 躍遷的催化劑。當特斯拉因東南亞競争失利撤回建廠計劃,當德國車企為獲得中國電池技術主動尋求合資,當東南亞消費者因中國車的智能配置重塑購車标準,這些現象預示着新的產業秩序正在形成。
結語:
特朗普關税政策短期内将加劇中國汽車市場的内卷與價格戰,但也倒逼行業加速技術自主化、供應鏈區網域化和市場差異化。頭部企業憑借技術積累與政策紅利(如以舊換新)有望擴大優勢,而依賴低價競争的中小企業生存壓力驟增。長期看,中國若能在智能駕駛、電池技術等核心領網域鞏固優勢,或能從 " 内卷 " 轉向 " 進化 ",重塑全球競争力。
在這場變局中,能夠存活并壯大的車企,必定是那些将 " 技術自主化、市場多元化、供應鏈彈性化 " 融入基因的企業。正如寧德時代通過技術授權模式打入福特供應鏈,比亞迪憑借垂直整合能力穿越周期,中國汽車產業或許能在關税風暴的洗禮中,孕育出真正具有全球話語權的領軍者。而這場較量,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