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特朗普关税冲击下,中国车市内卷将加剧?,欢迎阅读。
当地时间 4 月 2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并设立 10% 的 " 最低基准关税 "。这一政策不仅冲击美国本土市场,更通过供应链、贸易规则和地缘博弈的连锁反应,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中国车企虽对美直接出口占比低(仅 1.8%),但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汽车市场虽未成为直接打击目标,却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区網域竞争加剧的连锁反应中面临深刻挑战。
关税冲击下,中国车企的 " 危 " 与 " 机 "
美国对中国汽车出口的直接打击看似有限—— 2024 年中国对美出口整车仅 11.6 万辆,占出口总量不足 2%。但隐性冲击更为深远:特斯拉等依赖进口高端车型的车企面临成本激增,而中国车企通过墨西哥转口美国的战略遭遇重创。根据《美墨加协定》,即便墨西哥工厂本地化率达 75% 可享免税,但美国对墨加征的 25% 关税仍将推高整体成本,迫使比亚迪等车企重新评估 " 墨西哥跳板 " 的可行性。
供应链层面,中国对美出口的 101 亿美元汽车零部件首当其冲。美国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加税,倒逼全球车企加速 " 去中国化 " 进程。日韩车企如现代、丰田已开始将部分订单转向东南亚,而欧洲车企也在评估是否减少对中国稀土加工技术的依赖。
然而,这种供应链脱钩压力,反而成为中国零部件企业加速国产替代的催化剂。宁德时代在美建厂、比亚迪自研碳化硅芯片等案例,正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从 " 依赖进口 " 向 " 自主可控 " 转型。
海外市场收缩,产能回流倒逼内需竞争加剧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最高达 54% 复合税率),叠加欧盟等市场同步限制(如欧盟最高 35.3% 关税),导致中国车企出口受阻。例如,2023 年中国对美新能源车出口仅 1.25 万辆,欧盟市场则占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利润的 20%-30%。失去高利润市场后,车企需将原计划出口的产能转向国内消化,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预计 2025 年国内汽车产能利用率或跌破 70%,进一步激化价格战。
关税导致海外市场利润率下降,迫使车企通过降价维持国内市场份额,导致全行业价格战白热化。2025 年伊始,为争夺市场份额,价格战从 10 万元级车型蔓延至高端市场:小鹏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 15 万元车型,比亚迪推出 " 油电同价 " 的混动车型,迫使合资品牌降价保量。这种 " 技术普惠化 " 策略虽加剧内卷,却也倒逼行业加速创新——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蔚来的换电模式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
美国对汽车芯片、电池材料等加税,直接影响中国车企的供应链成本。例如,中国车规级芯片 90% 依赖进口,美方断供高端芯片或扰乱中低端芯片价格,可能迫使车企在智能驾驶等技术上降配或涨价。短期成本压力可能传导至终端售价,削弱价格战中的降价空间。
然而,关税倒逼中国加速核心技术自主化。例如,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从 2018 年的不足 5% 提升至 2024 年的 10%,模拟芯片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本地化电池生产降低成本,特斯拉上海工厂国产化率达 95%。长期看,国产替代可降低对外依赖,增强成本控制能力,缓解价格战压力。
破局之道:从 " 成本优势 " 到 " 价值重构 "
面对关税壁垒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中国车企的生存法则正在改写。在墨西哥,比亚迪通过本地化率提升至 78% 规避关税;在欧洲,蔚来以 " 用户企业 " 定位破解品牌认知难题;在东南亚,上汽通过收购当地车企获得渠道控制权。这些案例揭示出破局的关键路径:从单纯依赖性价比,转向技术输出、品牌运营和本地生态构建的 " 价值竞争 "。
政策层面," 以旧换新 " 专项基金和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为行业注入强心剂。3000 亿元特别国债带动前两月新车销售 1165 亿元,而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从 5% 提升至 10% 的突破,则为智能电动车发展夯实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对稀土加工技术的管制和半导体材料的反制措施,正在为新能源车创造战略視窗期——美国车企若失去中国稀土供应,电动化进程或将延缓 2-3 年。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三重裂变:北美市场在贸易壁垒中逐渐封闭,欧洲加速绿色技术革命,新兴市场成为混战之地。特斯拉放缓德国工厂扩建转而押注墨西哥,大众暂停北美电动化投资聚焦本土市场,丰田将泰国定位为亚洲电动车枢纽——每个玩家都在重新校准战略重心。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场危机恰似一剂催化剂,倒逼其从 " 成本优势依赖者 " 转型为 " 技术规则定义者 "。正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墙上的标语:" 我们不是选择在哪里生产,而是定义如何生产。"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从 " 效率优先 " 转向 " 安全优先 " 的缩影。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这既是 40 年全球化红利的轉捩點,也是从 " 汽车大国 " 向 " 汽车强国 " 跃迁的催化剂。当特斯拉因东南亚竞争失利撤回建厂计划,当德国车企为获得中国电池技术主动寻求合资,当东南亚消费者因中国车的智能配置重塑购车标准,这些现象预示着新的产业秩序正在形成。
结语:
特朗普关税政策短期内将加剧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与价格战,但也倒逼行业加速技术自主化、供应链区網域化和市场差异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政策红利(如以旧换新)有望扩大优势,而依赖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生存压力骤增。长期看,中国若能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领網域巩固优势,或能从 " 内卷 " 转向 " 进化 ",重塑全球竞争力。
在这场变局中,能够存活并壮大的车企,必定是那些将 " 技术自主化、市场多元化、供应链弹性化 " 融入基因的企业。正如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打入福特供应链,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穿越周期,中国汽车产业或许能在关税风暴的洗礼中,孕育出真正具有全球话语权的领军者。而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