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模型不是吹出來的,歡迎閲讀。
5 月 7 日晚,在俞敏洪直播間内,三六零創始人周鴻祎談及對當下火熱大模型與 ChatGPT 的看法。他表示,國内大模型如果不經過兩年模仿,上來就説超越,那叫吹牛。
作為這場熱潮的積極參與者,360 大語言模型產品一個月前問世,周鴻祎當時戲稱 " 自己的孩子 ",抱出來給大家看看。
OpenAI 的產品出道即巅峰,但能客觀認識彼此差距,周鴻祎的發言可謂人間清醒,畢竟是圈裏見過大場面的老人了。
大模型遍地開花,不僅百度、騰訊、阿裏、華為、京東等科技巨頭均有布局,一眾科創企業也紛紛官宣自己的大模型產品。
無論是先來者,還是後到者,大模型讓一度沉寂的中國互聯網圈嗨起來了。新產品層出不窮,ChatGPT 風口上的諸神混戰才剛剛開始。
大模型之前,AI 的商業化還飽受質疑。有人試探,有人觀望,有人潛心于此,有人淺嘗辄止。
大模型之後,互聯網公司們親自下場,沒人能笃定誰是中國的 OpenAI,能做出來成功的大模型產品。不過,可以笃定的是,這個技術對中國很重要。
大模型締造了某種共識,它是工業級的,是應用型的,具備落地的現實場景,給各行各業都能帶來工業革命級的推動。
市場上過度狂熱還出現了一種尴尬的局面,有的企業明知道還沒完全準備好,卻不得不積極地在推進模型發布,似乎稍微晚一點就會錯過全世界。
" 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這是入局者對大模型前景的普遍信仰。但大模型的成功不會一蹴而就,别忘了 OpenAI 一戰成名前那默默無聞的七年。
百花齊放,不再稀缺是好事兒,把好事兒做好前提是清醒的自我認知。以自身業務基礎及大公司本身的算力儲備與資金實力,去官宣一個大模型不難,市場門檻也不高。
現如今大廠選手大模型動态層出不窮,本質還是過去幾年技術積累,及未來可持續的研發投入、參數規模、人才儲備及算力更新。
國内外大模型的商業路徑差異明顯,ChatGPT、Midjourney、Notion AI 或者 Stable diffusion 等等,都以 C 端用户為基本盤。反觀國内,大模型的主要應用場景都在 B 端,B 端更窄,因此更容易進行商業化。
兩種路徑孰優孰劣,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相比海外,場景拓寬、用户拓寬會助力大模型成長,也一定會加強訓練互相越來越了解,未來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興奮歸興奮,重要歸重要,冷水要潑在前頭。在此之前,王小川給出的追趕時間表是三年,這個時間未必精準,但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大模型依然是一場艱苦的 " 創業者 " 之戰,革命尚未成功,量變到質變才考驗真功夫。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