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趙麗穎新電影,用力過猛的營銷爽片,歡迎閲讀。
今年國慶檔的電影《浴火之路》,肖央、趙麗穎、劉烨主演。
主線情節簡單來説,就是講了這三位被拐走了孩子的家長,找孩子、找人販子復仇的故事。
這電影,絕對算不上讓人如坐針氈如鲠在喉的爛片,它就是一部制作水準合格的商業類型片。
但它也再一次説明了,現在國產電影最稀缺的品質,一是真誠,二是克制。
我看完《浴火之路》最大的感受,是作為觀眾沒有被創作者真誠對待。
電影選擇了打拐題材,但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部復仇爽片。
倒不是説拍打拐就必須拍得多麼愁苦凄慘,但起碼你得真的嘗試呈現些什麼、讨論點什麼,才能回應選擇走進影院的觀眾,對拐賣這個現實問題的關切。
但是《浴火之路》呈現的打拐尋親,是完完全全抽離現實的。
不僅是戲裏崔大路(肖央飾)李紅櫻(趙麗穎飾)找孩子的路數,距離現實還隔着一百部普法欄目劇;
而且電影對于人口拐賣的非法產業鏈、被拐兒童的生存狀态、失獨家庭的現實困境 …… 這些面向的刻畫,幾近于空白。
這些打拐題材原本繞不開的内容,被粗糙地處理成了幾個零星的符号和畫面——
比如馬仔、黑老大、被圈養的幼女、精神失常的父母。
然後随着劇情需要閃現一下,沒有往深處細處挖掘一分一毫。
或者説,電影只是想以找孩子作為主角開啓冒險的由頭,它只是起點,不是内核。
把由頭換成其他的尋仇、要錢債、找傳家寶,都不大影響影片的叙事邏輯。
無非是這些理由沒有找孩子那麼戳中社會痛點、沒那麼容易消費觀眾情緒。
片方的這點心思,在短視頻營銷上顯露得格外直接。
一類是片場花絮,主打一個" 痛恨 "——恨人販子。
這類視頻的标題都是:
" 看完《浴火之路》有多恨人販子,肖央趙麗穎劉烨簡直是我的嘴替 "
" 肖央到底多恨‘人販子’,吳曉亮在劇組‘性命堪憂’ "
" 馮德倫演惡人被勒到‘窒息’,觀眾直呼大快人心 "
誰會不痛恨人販子呢?片方剛好就利用了大眾這樣的情緒。
塑造幾個窮兇極惡喪盡天良的人販子反派,在創作上不是什麼難事,再通過短視頻之類的營銷手段把這些角色的 " 惡 " 放大;
然後看客血壓飙升跟着痛罵 " 該死 " 就完了,反正通過共同傳達打擊人口拐賣的強烈态度,觀眾和電影仿佛已經自然地站在了同一陣營裏。
就差直説一句:" 朋友們你看咱電影多恨人販子,快買票進影院咱一起罵個痛快吧!"
第二類營銷是劇情切片,主打一個" 慘烈 "。
網上很火的兩個視頻片段,一個是潘斌龍飾演的尋親團團長,原本是一群人裏最積極樂觀、總是笑呵呵的存在;
然後在接了一通電話得知自己丢失的孩子已經死亡後,一瞬間萬念俱灰,直接從天橋上跳了下去 ↓
另外一段,是劉烨飾演的趙子山,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當年殺害自己兒子的人販子,問話确認完情況後,先給人松綁點煙;
然後突然掏刀一秒封喉,手刃殺子仇人的畫面。
這些被片方大肆宣傳的橋段,戲劇衝突都非常強烈;
就是要通過生命終結、血腥暴力來強調,拐賣兒童造成了怎樣的人間慘劇。
但除了宣傳片裏突出的慘和恨,正片對于人口拐賣這個復雜的命題,也沒展現出更深層的任何。
那些真正的生活裏,被希望和絕望反復折磨,被自責淹沒,在尋親路上又被種種現實因素掣肘的父母,并沒有被鏡頭聚焦;
他們沒有主角團那麼武力高超、機智過人,只能變成主角團冒險之旅的背景板,當大巴車上麻木模糊的路人甲乙丙丁;
被鏡頭一掃而過,留不下只言片語。
説白了,這些更貼近真實的路人甲乙丙丁,就和影片的打拐題材一樣,只是一種裝飾品。
有了這些,一部方方面面都不是很出彩的犯罪爽片,也能把自己打扮成現實主義作品,靠題材本身的嚴肅沉重,掩蓋創作内核的空虛。
一定也有人會覺得,那抛開特殊議題的使命,我就把它當成一部純爽片看還不行嗎?
當然可以。
但問題是《浴火之路》作為一部類型片,也存在明顯用力過猛的毛病。
片方太想達成觀感上的爽,卻不懂得克制,結果過猶不及。
一方面,《浴火之路》把各種元素都堆砌在了一部電影裏面,玩的就是混搭。
前半部分風格像西北公路片,畫面裏是荒蕪的戈壁、幹涸的河床、漫天黃沙、狂風怒号。
有破破爛爛的吉普、有埋在沙地裏的廢棄卡車、有荒山野嶺的鬼打牆、有絕境下從天而降的救命兔子 ……
後半部分又将空間轉移到了西南邊境,棕榈樹、潑水節、金碧輝煌的神秘村寨;
還有泛濫的毒品、沿街乞讨的小孩、詭異的婚慶儀式、倒地的巨大佛像 ……
地網域的轉變,一大好處就是可以順理成章地、在不同的空間裏塞入大量的奇觀。
畢竟講的是三人打拐小分隊的冒險故事,獵奇感一定要拉滿。
各種各樣視覺衝擊強烈的畫面,從北一路鋪到南,生怕你感到一丁點的平淡。
視覺上使了十成十的勁兒,劇情方面更是不遑多讓。
犯罪、復仇、火拼、智鬥、冒險、親情、愛情、友情、責任、義氣、因果、和解 ……
影片在 120 分鍾裏,把這些命題挨個兒全部沾了一遍。
生怕舍棄掉哪一部分情節,就會錯失億萬觀眾似的,揪住每一個有可能的傳播點,都要發展一點支線故事出來。
所以主角團在找孩子的路上也得調調情,賭上性命深入虎穴救人的前一晚,人家還有心思深情告白一番温存。
沒説附加題不讓做,但咱是不是得先把基礎分拿到了再説?
主軸劇情,肖央演的男一号找孩子這茬——
事實上從電影的開頭龍标到結尾升起演職員表,男主尋子的進度絲毫沒有變動過。
兩小時裏光顧着陪别人找孩子、殺仇人、開車、打架、談情説愛了,自己兒子的下落,連一條有效線索都沒更新。
在主軸劇情一點交代也沒有就草草結局的情況下,将大量時長用來雨露均沾、點到為止,屬于是力氣使錯地方了。
除了内容過度混雜,《浴火之路》用力過猛的另一個體現,是劇情走向為了制造爽點而放棄邏輯。
打鬥劇情裏,肖央劉烨兩個人動不動幹翻一整個犯罪分子老巢,靠主角光環強行 2vN 的浮誇打戲,我都懶得吐槽;
等兩人實在打不過了,還有趙麗穎拿道德光輝普渡眾生,一套正義的小詞兒拽完,不僅起到開化心智的作用、還能讓終極大反派原地崩潰破防;
殺人誅心,讓壞人自我毀滅,那才是正道的光灑在大地上,才算是爽出高度、爽得圓滿。
相信片方并不覺得這樣的處理離譜,因為電影裏還有更離譜的。
吳曉亮演的泯滅人性的人販子,正當小人得意時,天降一道雷給劈死了。
呃 …… 好一個蒼天有眼、惡人天收的爽文情節,只管痛快解恨,不管合不合理。
感覺我在螢幕外邊也被狠狠雷到了。
壞人也就遭雷劈了一道,觀眾倒是被數不勝數的情緒、奇觀、爽點,火力全開狂轟濫炸了倆小時。
讨論打拐尋親電影,難免讓人聯想到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
但這兩部電影,對打拐的呈現思路大相徑庭。
《親愛的》一點也不爽、不奇,影片氛圍是相對沉重壓抑的,大量的筆墨用于書寫苦難、傷痛、無助、無奈。
而《浴火之路》則更接近于《孤注一擲》的創作思路,只不過借用的那個由頭,從電信詐騙換成了人口拐賣。
但都是以某個現實的社會問題為裝點,拍驚險刺激的犯罪片,呈現各種奇觀的同時,夾雜一點馬仔 × 荷官的感情線。
我無意評判這兩種創作的高下,每一種風格類型都有它的閱聽人。
但是十年時間裏,打拐尋親題材電影從《親愛的》變成《孤注一擲 2.0》,不僅僅是導演創作風格的差異;
其實也反映出了國產電影市場生态的變化。
2024 年,需要多核運行的不只有 CPU,還有電影。
像《親愛的》那樣内核單一、主題集中的電影,會被認為閱聽人群體太窄、市場赢面太小。
如今的電影制作方,紛紛想方設法地找噱頭、堆元素,恨不能把幾條故事線進化成八邊形雷達圖,每個邊上的技能都要點滿。
只為了能抛出更多的鈎子,把更多的觀眾勾進電影院。
在這樣的環境下,越真誠、越克制的電影,賣相越差;
所以這 " 無用 " 的美德,就該被收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