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全球第四個!成本僅7460萬美元,印度憑什麼登月?,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劉沐軒
登月,是跻身大國的一張重要名片。而印度,終于做到了。
北京時間 8 月 23 日晚 20 點 34 分左右,在十多億國民的注視下,印度的月船 3 号探測器成功登月。
月船 3 号成功着陸的畫面。(圖源: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宣布,印度正式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中國後,全球第四個成功實現月球軟着陸的國家,也是全球首個用登月車抵達月球南極的國家。
月球南極是近年來備受推崇的探索區網域,此前天文學和地質學的多項研究推測,這一區網域可能存在大量的水冰。如果能夠探明存在足夠的水資源,開發月球南極将為人類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打下基礎。
登陸月球絕非易事。今年以來,日本的 Hakuto-R M1 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墜毀,幾天前俄羅斯的 Lunar-24 号探測器也宣布失聯。
但月船 3 号的成功,能代表印度跻身全球航天大國了嗎?
坎坷的成功
1963 年發射第一枚火箭時,印度還是一個相對落後的貧窮國家。當時那枚火箭的部分外置裝置,甚至是由工作人員騎着自行車運送到發射台的,最終僅發射到距地面 200km 的高度。
如今,名為 Vikram(梵文意為 " 勇敢 ")的着陸器推進模塊彈出後,精确地完成了在月球表面的軟着陸,藏在裏面的是名為 Pragyan(梵文意為 " 智慧 ")的小型六輪漫遊車。它離開了着陸器,抵達月球表面,計劃展開一系列勘探和研究。
正在調整姿勢着陸的月船 3 号。(圖源:印度空間研究組織)
取得這一成就并不容易。
7 月 14 日,月船 3 号從位于印度安得拉邦南部海岸附近的薩蒂什 · 達萬航天中心升空。
印度此次登月任務的成本僅為 7460 萬美元。與之相對的是,開始于 1961 年的美國阿波羅計劃重持續 11 年,總共消耗資金 255 億美元,計算通脹後約合 2018 年的 1530 億美元。期間總共發射 17 次,折合每次發射成本 90 億美元。
因為遠低于其他國家的月球探測器成本,讓印度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彌補。
1970 年代的美國阿波羅月球探測器不計成本,攜帶了足夠的燃料,在幾天内就到達了月球。而在數十年後的今天,印度使用的運載火箭,比美國當時使用的運載火箭威力還要小得多,探測器繞地球飛行了幾圈後才獲得足夠的速度,然後又飛行了一個月才抵達月球軌道。
月船 3 号發射時,圍觀的印度民眾揮舞着國旗。(圖源:社交媒體)
在月船 3 号成功之前,印度曾有兩次嘗試登月失敗。
2008 年 10 月,印度發射了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 1 号,卻不幸墜毀在月球表面。它僅在下降過程中拍攝到了月球表面的照片,并探測到了月球南極的水冰。
2019 年 7 月,印度發射了月船 2 号探測器,包含着陸器、漫遊車和推進器三部分。但在距離月球表面約 2.1 公裏處,着陸器與漫遊車失聯墜毀,而解體的推進器至今仍在繞着月球運行。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負責人索馬納特表示,印度的工程師們仔細研究了這兩次失敗任務的數據,盡力修復了故障,才取得今天的成功。
印度的航天大國夢
月船 3 号成為全球第一個登陸月球南極的探測器背後,是印度國内的貧富差距極大,階層固化。
據國際反貧困機構聯盟樂施會統計,印度最富有的 10% 人控制着該國 80% 的财富,而最富有的 1% 的人擁有印度 58% 的财富。
相比之下,美國最富有的 1% 人擁有 37% 的财富。這意味着,印度貧富差距的情況比美國更為嚴重。
不僅如此,印度的教育資源也極為不均衡。
據經合組織統計,2022 年印度識字率才達到 75%,71% 的成年人沒有接受過高中教育。即便在未成年人中,70% 的女性也沒有接受過高中教育,而男性的這一比例為 58%。
登月前一天,印度各地民眾舉行祈禱儀式祈福登月成功。(圖源:社交媒體)
相比于改變上述現狀,登月工程,反而顯得簡單起來。
自 2008 年首次将探測器送入月球軌道以來,印度的太空計劃在規模和勢頭上都有了顯着的增長。2014 年,印度成為第一個将衞星送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國家,并計劃在 2024 年之前向地球軌道發射為期三天的載人飛行任務。
今年年中,印度總統莫迪訪美期間,還籤署了《阿耳忒彌斯協定》,成為加入這個太空合作國際原則的第 27 個國家。
美國白宮還宣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将和美國宇航局共同努力,争取在 2024 年将印度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
印度學生圍着月船 3 号的模型祈禱登月成功。(圖源:社交媒體)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Space Capital 的數據,自從 2020 年印度開放私人航天領網域以來,當地的太空初創企業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目前,印度已成為至少 140 家注冊太空技術初創企業的所在地。2022 年底,初創企業 Skyroot Aerospace 發射了印度第一枚私人制造的火箭,其投資者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但無論是印度私人航天企業的技術還是資金,都與馬斯克的 SpaceX 差距甚遠,後者仍然是目前全球私人航天領網域發射成本最低的企業。
此外,印度在航天方面的預算也非常少。
2023 年,印度政府撥給航天領網域的預算僅有約 16 億美元,而美國有 260 億美元。
對此,印媒《The Print》的主編謝卡爾 · 古普塔評價稱,自己不想在慶祝日當個掃興的人,但他覺得印度還沒有搞清楚科學和技術的區别。他認為,從印度仿制藥產業的崛起到占領全球中低端程式員市場,印度國内的科研環境更推崇技術和工程成果,而輕視基礎科學的深入發展。
盡管成功了一次,但印度距離真正的航天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