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國内首個網文大模型來了!「閲文妙筆」:我最懂網文,歡迎閲讀。
寫網文,現在也要以大模型的 " 姿勢 " 打開了。
這不,網絡文學巨頭閲文集團就打響了這麼一槍:
正式發布國内首個網文大模型——閲文妙筆。
在這場發布會上,閲文集團 CEO侯曉楠還直接表态:
這是國内第一個網文大模型,也将是最懂網文、最懂作家的大模型。
而這種底氣也是源自閲文敢于直面現場演示的挑戰。
例如對于《慶餘年》這部耳熟能詳的作品的解讀上,若是向閲文妙筆提問 " 武功高手都有哪些 ",它會這樣回答:
從回答中不難看出,閲文妙筆是個擅長歸類總結的大模型,它将《慶餘年》中的高手們按照武力值高低進行排序;一眼看去,小説人物的江湖地位體系一目了然呈現在了眼前。
但同樣的問題給到其它大模型,結果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首先從結果呈現上來看,它僅僅是機械式地羅列了小説人物和掌握的技能,并沒有深入地做總結。
其次從真實性出發,這個大模型又開始犯 " 胡説八道 " 的毛病了,因為結果裏的 " 張小凡 " 并非是《慶餘年》的角色,而是《誅仙》的……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号稱 " 最懂網文 " 的大模型還是有些功底在的。
但如果你認為這種問答的方式便是大模型打開網文創作的全部 " 姿勢 ",那就有些 simple 了。
因為閲文集團已經将大模型的能力嵌入到自家的應用端作家助手裏——添加 AIGC 輔助創作功能,即作家助手妙筆版。
不只是你以為的輔助文字創作,給它一段寫好的場景描述," 啪的一下 ",作家們腦中的場景直接被畫了出來!
寫好的一段文字,現在也只需要一個 " 選中 " 的動作,就可以在下方生成應景的影像:
好家夥,這仿佛是把作家們 " 丢 " 進了小説裏,大型現場創作啊 ~
不過有一説一,閲文集團此前給大眾的印象并非是與前沿科技有着高強度的結合,這便不得不讓人產生些許疑問:
閲文妙筆大模型的 " 最懂網文 ",到底能懂到什麼程度?
集成了大模型的作家助手妙筆版,真的直擊作家們創作的痛點了嗎?
……
帶着種種問題,我們不妨繼續深入了解。
閲文妙筆:網文,這事我最懂
老規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大模型效果好不好,更多 case 見分曉。
巧合的是,《道詭異仙》的作者" 狐尾的筆 "也在本場發布會的現場。
于是乎,閲文就直接拿這部作品當樣本,當着作者本尊面現場演示了起來。
對于一部小説世界觀的解讀,難度系數定可以説是不小的,畢竟對于這樣的問題,想必資深讀者也是需要思索、總結上一番時間。
那麼大模型們的表現又會如何呢?直接上問題:
《道詭異仙》有哪些獨特的世界觀設定 ?
可以看到,閲文妙筆是能夠精準将修真 / 現實世界、人物設定、時間設定,甚至是 " 心素 " 這般特有的設定都呈現了出來。
相較而言,另一邊給出的答案就有種一本正經不知所雲的感覺了。
我們換一部小説來試試:你知道《宿命之環》這本書嗎 ?
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但結果可能并不是 " 你以為的你以為 "。
閲文妙筆給出的答案較為精準,甚至點出了是《詭秘之主》續作。
不過到了另一位大模型 " 選手 " 這邊,呈現的結果卻截然不同,甚至直接定位成了一部國外作品……
除了較籠統的問題之外,對于小説細節的把握,大模型們又能到什麼程度呢?
例如閲文集團副總裁黃琰便在現場提問:葉修有哪些經典的職業技能?
值得注意的事,在問這個問題前,我們并沒有告知大模型葉修是哪部作品的人物。
從結果上來看,閲文妙筆精準鎖定了是《全職高手》這部作品的人物,并且回答了相應問題。
但另一個大模型依舊是不知所雲了。
那麼如果跳出具體小説,直接對網文本身、大而泛的問題做個探讨,結果又會有什麼差異化呢?
上問題:你知道小説的黃金三章應該怎麼設定嗎?
閲文妙筆一語中的,将小説前三章最好囊括的世界觀、人設,故事期待感、節奏和代入感都總結了出來。
而另一邊的答案:引言、正文和結論,很明顯是所問非所答了。
再來:在長篇網文寫作中需要更換大地圖時,采用哪些技巧能夠保持住讀者的閲讀興趣?
同樣的,閲文妙筆給出的答案是具有一定參考性;但另外的模型卻依舊是籠統且并無大用的答案。
在幾輪的 " 實戰 " 之後,閲文妙筆在網文領網域的專業性很明顯地體現了出來。
也難怪閲文集團有自信給它打上了這樣的一個标籤——網文百曉生。
但技術發展到現階段,若是只停留在 "know" 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做到"know how"。
這或許正是閲文集團将妙筆大模型的能力集成到作家助手的原因——作為網文百曉生,不僅要 " 懂 ",更要成為作家們的" 懂秘 "。
黃琰對此表示:
所有的技術都是應人的需求而生的,為了解決作家的痛點,我們在内部進行了多輪腦暴。比如在科幻網文作者天瑞説符交流過程中,天瑞説希望 AI 能夠發展得再快些,以便作家們能夠更加高效地產出。
那究竟如何真正能切中作家的痛點," 懂作家 " 也 " 懂創作 ",閲文團隊進行了多輪腦暴。
比如上文展示的文生圖能力,能直接生成地圖的功能得到了發布會現場作家們的廣泛關注和認可——這源于閲文團隊對作家創作痛點的緊密跟蹤和深入了解——文生圖現在很多大模型都可以實現,但是如何做出最符合作者需求的文生圖功能,讓作者們身臨其境般地去創作,這便是 " 懂秘 " 所帶來了優化。
不過文生圖也還是只是作家助手妙筆版能力的一隅。
例如在世界觀的設定上,若是作者們在創作過程中靈感枯竭,只需一個 " 問 " 的動作即可:
我在寫一本玄幻小説,裏面修煉體系是肉身,每種體系有 10 個修煉等級,給我生成一個一套方案,方案裏面需要每個等級的名稱和修煉特點。
然後作家助手妙筆版就 " 唰唰 " 地給出了可供參考的一套内容:
除了修煉境界之外,像寶物道具、妖魔異獸以及門派勢力等世界觀的設定上,都可以向作家助手妙筆版咨詢意見。
不僅如此,對于創作新手來説,具備網文百曉生資質的 " 助手 " 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教練,将對創作内容作診斷輔導,幫助作家成長。
對于創作老手來説,作家助手妙筆版也可以是顧問一般的存在,憑借剛才我們所展示的強大知識儲備能力,解決創作過程中找資料、找專家的問題。
總結來看,作家助手妙筆版可以是助手,可以是畫師,亦可以是教練和顧問。
不得不説,在 AIGC 這波大熱潮中,連寫網文這件事,都越發地變得多元、有趣了起來。
那麼這個大模型又是怎麼煉成的呢?
就和網文小説主角們一步步進階、變強一樣,這位 " 網文百曉生 " 也同樣有着自己的修煉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閲文妙筆大模型并非是一款通用大模型,而隸屬于 " 百模大戰 " 中的另一面,即行業大模型。
換言之,我們可以把它類比成一位 " 網文系 " 畢業的高材生。
基于現場展示來看,閲文妙筆并非只修一門 " 文生文 ",而是兼顧了 " 文生圖 " 等多種能力;這揭示了它可能有另一個定位,即多模态大模型。
至于它的修煉之道,具體可以從兩大方面來看。
首先是數據層方面,閲文集團在網文深耕 20 年,在富有經驗的網文編輯團隊和優質網文作品方面都有深厚的積澱;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注定了閲文妙筆注定是精通網文。
其次是技術研發方面,妙筆項目并非是為了趕上 AIGC 熱潮而一蹴而就的那種,而是早在前期的底層技術上便進行了比較豐富的探索和嘗試。
在與黃琰交流的過程中,他将閲文妙筆 " 煉 " 的過程,通俗易懂地描述為 " 大學生從事專業崗位 " 的過程:
對于創作這件事,定然是需要一定的領網域知識。那麼這個 " 煉 " 可以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給你好多優秀作品讓你看,例如畢加索、徐悲鴻等大師的優秀作品,看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
在人類的行為學裏面也是有這樣的説法,大模型也是如此,閲文提供了很多素材讓它去看,去欣賞。
第二種 " 煉 " 就涉及計算機領網域的名詞,即強化學習。經過這種方式的訓練,大模型會被告知哪個作品比較好、為什麼好;不單是基于閲文擁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去欣賞和學習了,更是量化性地去打分。
而後還會有個用户不斷反饋的過程,就好比研究生遇到了導師,在學術、思想碰撞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一樣。結合這數據和技術研發這兩個層面,便解答了許多朋友們的疑惑——
是的,閲文妙筆并非是接入其它大模型 API 這種簡單操作,而是閲文集團自研的一個大模型。
不過,黃琰也坦言:
其實我們的難點是在于我們也在和時間賽跑,我們需要更強的敏感性,能真正的在真實的需求和痛點上下功夫,這也是我比較秉持領網域大模型,就是垂直大模型的價值。原因在于垂類大模型離場景最近,它能知道場景,也許這些場景是通用大模型使用不到的。這也是我們的命題——在細分領網域上滿足真實的需求,讓需求和研發需求能夠匹配上,如何做優先級排序?這是閲文做大模型接下來要持續面對的問題,我們要持續敏鋭判斷,追趕時間。
而在上述能力、技術的背後,還需解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網文,為什麼需要大模型?
國内網文市場在經歷二十多個年頭的發展,市場格局可以説是維持在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态。
然而自去年年底 ChatGPT 等技術在全球範圍内掀起的 AIGC 大熱潮,終是打破了這份持久的平靜。
因為以大語言模型為主的生成式 AI 技術所衝擊的,正是文字創作領網域。
陸陸續續的,越來越多的技術直接聚焦在了如何讓 AI 生成長篇小説、互動式共創小説這些領網域。
例如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等部門的 RecurrentGPT,便讓 ChatGPT 寫長篇小説成為了可能。
或許你會認為,閲文集團發布網文大模型,是因為技術對行業產生了足夠的衝擊,擁抱和入局成為了大趨勢。
是,但也并不完全是。
其實在發布會現場,閲文集團非常坦誠地分享了在這波 AIGC 熱潮中,作為網文從業者幾次波折的心路歷程:
第一次,極度悲觀:完了,AI 要取代作家了;
第二次,極度樂觀:這東西也沒有那麼神,太不好用了;
第三次,回歸均值:AI 能夠解決一部分創作痛點。
沒錯,解決作家創作痛點,才是閲文妙筆問世背後最主要的因素所在。
至于這些痛點是什麼,其實在上文能力展示的過程中也有所涉及。
例如在創作科幻、學霸、歷史類型作品過程中,除了文筆、情節需要引人入勝之外," 交叉 " 所需要的各類專業知識也需要保證其準确性。
再如靈感枯竭、新人作家入門需要指導等等,都是需要作家們耗時耗力去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而在閲文妙筆大模型的加持之下,解決上述痛點就轉變了一個個 " 問 " 的動作而已,還是極快就能響應的那種。
但除了創作者側之外,網文的下一階段,IP 產業鏈側的痛點也是亟待解決。
最為明顯的一點便是大量優秀作品無法獲得改編的機會,這正是受制于 IP 開發產能、效率以及成本等問題的限制。
以閲文公布的數據為例:去年新增作品 95 萬部,但進入 IP 改編的作品占比,還不到0.5%(小于 4750 部)。
而在 AIGC 技術的加持之下,這種效率受限的問題将得到極大的改善。
例如把 AI 應用于網文漫改,過去單格需要 2 小時左右的上色環節,現在已經能縮短到 1 小時以内!
又比如,AIGC 能夠快速把大量網文作品翻譯成各國語言,大大降低了出海成本,給中國網文打開海外市場創造了極大的便利。
因此,閲文妙筆大模型不僅僅是一個被發布出來的技術而已,閲文要做的,可以説是讓它成為網文行業的 " 新基建 ",提升整個行業的生產力水平。
這個 " 新基建 ",包括更透明的信息指引和數據分析能力,包括億級多元賽道扶持計劃,包括擴大 IP 運營和孵化能力等,均是在作家、故事和生态上發力的表現。要服務的是創作者、是内容,更是網文的這個大生态。當然,最顯眼的,還是 AIGC。
就在 1 個月前,剛上任 1 個月的新 CEO 侯曉楠大刀闊斧地展開了閲文 8 年來最大一次組織更新:成立内容生态平台事業部、影視事業部、智能與平台研發事業部、企業發展事業部四大新事業部。
其中的智能與平台研發事業部,無疑成為了重中之重,正如侯曉楠當時在内部郵件所述:
閲文 IP 生态正處于更新提效的關鍵階段,中長期業務藍圖是更新 AIGC 賦能原創的多模态多品類内容大平台,構建新的 IP 上下遊一體化生态體系。
但不難看出,這可能就是這次大模型發布的緣起。
對于閲文來説,這必定是個新起點、新征程;而網文與前沿技術的交織又将如何發展,是值得期待一波了。
One More Thing:
其實在這波 AIGC 熱潮的前期,便有不少 " 未來作家将被取代 " 的聲音;甚至諸如好萊塢編劇們集體罷工拒絕給 AI 打工的事情還在上演着。
而作為國内網文巨頭的閲文集團主動擁抱于此,是因為在它看來,AI 技術僅是輔助:
人,才是萬物的尺度;決定作品成就的,永遠是人。
也就像黃琰在現場所説的那樣:
網文這一專業化領網域的創作核心,仍然是作家的靈感和構建。但在創作過程中,AI 可以解決一些重復性、消耗性的‘體力活’,我們希望打造一款在網文領網域具有深度理解力的產品,賦能作家。
或許正如妙筆生花之意," 妙筆 " 只是工具," 花 " 是產物,但歸根結底決定如何 " 生 ",還得是人。
你説呢?
— 完 —
點這裏關注我,記得标星哦~
一鍵三連「分享」、「點贊」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