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六大行一年關停超300家網點,大行為啥要持續瘦身?,歡迎閲讀。
只要説起中國金融業,相信幾乎所有人第一反應就是各大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業的基石,銀行的變化始終是備受市場關注的,就在最近六大行一年關停超 300 家網點的消息傳來,讓人不禁想問這大行們持續瘦身的背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變化?
一、六大行一年關停超 300 家網點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截至 2024 年末,國有六大行的網點數量較 2023 年末進一步縮減,合計減少 361 家。
從絕對數量來看,郵儲銀行去年的改革力度較大,截至去年末共有營業網點 39224 個,與 2023 年相比,減少了 140 家。該行也是線下網點數量最多的銀行。
工商銀行排在第二,2024 年線下網點由 2023 年的 15495 個縮減至 15365 個,同比減少 130 個。
建設銀行線下網點由 14255 個縮減至 14166 個,同比減少 89 個;中國銀行線下網點由 10299 個縮減至 10279 個,同比減少 20 個;交通銀行線下網點由 2834 個縮減至 2818 個,同比減少 16 個。
和其他大行不同,農業銀行則在去年采取了 " 加法 "。去年農業銀行境内分支機構共計 22877 個,包括總行本部、總行營業部、4 個總行專營機構、4 個研修院、37 個一級分行、410 個二級分行、3314 個一級支行、19064 個基層營業機構以及 42 個其他機構。與 2023 年相比,該行去年增加了 34 家分支機構。
據新浪财經的報道,在股份行方面,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的機構數量較 2023 年有少量增加,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則有所減少。其中,平安銀行去年機構數量鋭減了 52 個。
過去,銀行網點曾熱衷于跑馬圈地、大規模擴張,如今,關停 " 瘦身 " 成為常規操作。同時,各家銀行都在持續強化網點服務能力,通過科技能力建設,提高網點的運行效率。
其實從 2018 年至今,銀行業網點總數就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是相比前幾年的大刀闊斧的做 " 減法 ",銀行目前更多是優化,布局特色網點成為銀行的新藍海。
如工商銀行年報顯示,去年該行完成 527 家網點優化調整,向縣網域鄉鎮地區投入網點 104 家,新增覆蓋 11 個空白縣網域,網點縣網域覆蓋率提升至 87.4%。
傳統以櫃面交易為主的網點正在向 " 輕型化、智能化、生态化 " 轉型。多家銀行在 2024 年加大智能設備投放,如遠程視頻櫃員機(VTM)、智能現金櫃台等,減少人工視窗依賴。以工商銀行為例,截至 2024 年末,該行設定自助銀行 19746 個,智能設備 76185 台,自動櫃員機 49659 台。全年自動櫃員機交易額 42652 億元。工行表示,未來仍将着力重構櫃面系統,提升網點自助服務能力。
二、大行為啥要持續瘦身?
近年來,銀行網點持續關閉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那麼,大行為何要持續瘦身?這一現象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金融科技的發展弱化了網點需求。近年來,金融科技以迅猛的速度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與金融機構互動的方式。其中,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的普及是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随着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和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的功能日益強大。用户可以通過這些數字化渠道完成諸如賬户查詢、轉賬匯款、理财購買等眾多常規銀行業務,操作簡便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這種便捷性促使越來越多的用户逐漸習慣自助操作銀行業務。以轉賬業務為例,過去用户需要前往銀行網點,填寫轉賬單據,經過櫃員的操作才能完成轉賬。而現在,只需在手機銀行上輸入轉賬金額、收款賬号等信息,經過簡單的身份驗證,即可迅速完成轉賬,且轉賬的到賬時間也大大縮短。對于年輕一代的用户來説,他們更加傾向于這種高效、自主的操作方式,對銀行網點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
越來越多的業務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輕松完成。這種變化促使銀行重新審視線下網點的戰略價值,減少不必要的網點布局,将更多資源投入到線上業務的拓展和優化中,以适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升自身競争力。
其次,人力成本的上升帶動了 AI 的替代。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力成本逐漸上升是一個普遍的趨勢。銀行作為一個人員密集型的行業,受到的影響較為明顯。銀行網點需要配備櫃員、大堂經理、客户經理等眾多崗位人員,這些人員的工資、福利、培訓等成本構成了銀行運營成本的重要部分。而且,随着勞動力市場的競争加劇,銀行需要不斷提高員工的薪酬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這進一步加重了人力成本的負擔。
與此同時,AI 技術的快速普及推動了銀行智能化終端設備的大量應用。這些智能終端設備可以完成很多需要當面線下處理的業務。例如,智能櫃員機可以實現開户、挂失、密碼重置等復雜業務的自助辦理。用户只需要按照設備的提示進行操作,通過身份驗證後即可完成業務辦理,無需再等待櫃員的人工服務。智能終端設備不僅提高了業務辦理的效率,而且可以 24 小時不間斷運行,大大提升了客户的服務體驗。
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銀行網點的運營模式發生了變革。原本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業務逐漸被智能終端所取代,網點對于人員的需求減少。這就使得銀行在考慮網點布局和運營時,不得不重新審視網點的規模和功能。在業務需求被智能設備分擔,人力成本又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銀行網點的瘦身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第三,歷史擴張的問題必然會被糾偏。在過去,國有大行出于多種原因進行了大規模的網點擴張。一方面,當時的金融市場發展程度有限,線上金融服務尚未興起,銀行需要通過線下網點來擴大市場覆蓋範圍,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銀行承擔着一定的社會責任,需要在各地設立網點以滿足當地居民和企業的金融需求。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大規模擴張時期開辟的大量網點成為了銀行運營的巨大成本。每個網點都需要承擔房租、設備維護、人員工資等多項費用。在當前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網點業務量減少的情況下,這些成本顯得更加沉重。對于銀行來説,為了實現成本控制和提高經營效益,對網點進行瘦身是一種合理的戰略調整。
在當前市場需求減少的情況下,繼續保留這些低效甚至虧損的網點顯然不再經濟合理。因此,關閉冗餘網點成為了一種必要的經營策略調整手段,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減輕财務壓力,并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因此,對于國有大行來説,适時地進行網點精簡不僅是順應市場變化的明智之舉,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
第四,未來的銀行網點到底該是什麼樣的?雖然目前銀行網點面臨着瘦身的趨勢,但從長期來看,銀行網點的實際需求依然是存在的。對于一些復雜的業務,如大額貸款的面籤、高端客户的個性化理财服務等,銀行網點能夠提供更加安全、專業的服務環境。此外,對于一些老年客户或者對金融科技接受程度較低的客户來説,銀行網點仍然是他們辦理業務的主要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網點的轉型将會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一方面,網點的業務将逐漸從高人力依賴的業務向智能化方向轉變。例如,将更多的常規業務通過智能終端設備進行處理,提高業務辦理的自動化程度。另一方面,網點員工的職能也将開始向多元綜合服務的方向轉變。櫃員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業務操作,而是要成為能夠為客户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建議的專業人員,如理财規劃、金融產品推薦等。
未來的銀行網點可能會呈現出新的形态。它可能會更加注重客户體驗,打造舒适、便捷、智能化的服務環境。同時,銀行網點也可能會與周邊的商業機構進行更多的合作,拓展業務範圍,如與保險公司合作開展保險銷售業務,與證券公司合作開展證券開户等業務,實現金融服務的一站式體驗。
因此,銀行網點的戰略收縮本質上是金融服務形态的進化而非退化,這種 " 減量提質 " 的轉型,既是對數字經濟時代的主動适應,更是銀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變革的必由之路。未來的銀行服務将呈現 " 無形有質 " 的新特征——物理網點作為服務生态的關鍵節點,其價值不再取決于數量多少,而在于能否成為連接金融需求與生活場景的 " 超級接口 ",只有真正變革的銀行才會是未來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