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超長焦手機,徹底殺瘋了!,歡迎閲讀。
來源:雷科技 AI 硬體組 | 編輯:kkknei
在 11 月 26 日舉行的華為 Mate 品牌盛典上,Mate 70 系列和 Mate X6 等一眾新品正式亮相,而全新 Mate 旗艦最不容忽視的自然是影像的更新。雷科技在這場發布會的現場體驗完 Mate 70 标準版後發現,這款新機的光學變焦倍數居然來到了 5.5 倍,也就是等效 125mm 焦段。
(圖源:雷科技現場攝制)
随着消費者對于長焦鏡頭的需求愈發深入,不少廠商也在應市場需求作出改變,例如 iPhone 16 Pro 系列全系配備了 5X 光學變焦鏡頭、小米 15 Pro 也換上了 5X 潛望長焦。越來越長的長焦,到底是更好用,還是僅利于廠商的高倍數宣傳呢?這場關于超長焦的 " 騙局 ",是時候該揭開真相了。
主流旗艦鏡頭集體 " 變長 " 了
在光學領網域,通常将鏡頭焦段劃分為廣角、标準、中焦、中長焦和長焦五個焦段,以 135 畫幅相機為标準,中焦大約在 61mm 到 100mm 之間。不過,由于移動影像通常以多顆定焦鏡頭組成影像系統,50mm 到 85mm 之間的焦段都會被視作中焦鏡頭。
蘋果在 iPhone 11 系列中就首次帶來了 " 長焦 " 鏡頭的設計,其等效焦距為 52mm,放大倍數為 2。到了 iPhone 13 Pro,蘋果将這顆長焦鏡頭更換為等效焦距為 72mm 的長焦鏡頭,放大倍數為 3。在 iPhone 15 Pro Max 上,這顆長焦鏡頭再次更新為 120mm 焦段鏡頭,放大倍數為 5。
(圖源:Apple)
同樣在不斷提升長焦鏡頭倍數的還有小米、華為、OPPO 等廠商,盡管它們各自的方案略有不同,但對中焦愈發不重視也是顯著的。
而消費者們也同樣對廠商們的選擇感到疑惑,自 iPhone 15 Pro Max 将這顆 5X 長焦呈上後,關于 3X 和 5X 到底哪個更好用的讨論就從未停止,包括小米 15 Pro 此次的變化,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議。
那麼廠商們為何開始放棄 72mm 焦段,集體攻向 120mm 及更長的焦段呢?
正如我們開頭時提到的,移動影像最大的特征就是通過多顆攝像頭來組成一整套影像系統,這就意味着,雖然長焦焦段被拉長了,但可以通過其他鏡頭來彌補這個焦段的缺失。2021 年,索尼在 IMX766 傳感器中首次帶來了 In Sensor Zoom 技術(ISZ),這是一套利用傳感器區網域裁切實現變焦的算法,得益于這項技術的到來,它能使高像素的傳感器實現無損的倍率變焦。
這項技術到來後,多數手機的主鏡頭都能夠支持 1.2X、1.5X 和 2X 三個全新的放大倍數,等效焦距為 28mm、35mm 和 50mm。以 iPhone 15 Pro Max 為例,通過裁切算法,蘋果宣稱提供了 7 個黃金焦段的攝影鏡頭。
盡管通過 ISZ 技術能夠讓手機鏡頭數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也能獲得更多的無損焦段,但從 50mm 直接跳到 120mm 及以上,還是相當冒險的做法。一方面,72mm 焦段是人像的黃金焦段之一,它能夠讓攝影者與被攝者保持不近不遠的位置,提供良好的背景虛化和空間壓縮感,而 120mm 則需要保持相當遠的距離;另一方面,72mm 也是非常适合掃街、記錄生活的焦段,不少獲獎的紀實類人文攝影作品均來自 72mm 相近的焦段。
當然,移動攝影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先談拍得到,再談拍得好不好。盡管中焦的缺失的确會讓攝影愛好者們感到焦慮,而目前也沒有足夠強大的主攝能夠通過技術實現無損 3X 變焦,但假如沒有超長焦鏡頭,那就是基本上失去了 20X、30X 甚至更遠數字混合變焦的可能性。
軟硬兼施,
AI 釋放長焦影像價值
随着移動影像不斷發展,各廠商也在有限的手機空間裏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選擇:蘋果堅持三攝系統,寧願放棄中焦來換取更強的望遠能力;小米、OPPO 則是雙長焦的模式,中焦、長焦都不放棄;vivo、榮耀選擇用超大底、高像素傳感器覆蓋中焦至長焦場景。這裏面只有三星是從 10 倍超長焦退回 5 倍長焦的。
采用雙長焦方案的小米和 OPPO 其實是最符合攝影愛好者需求的方案,主攝能夠實現 24mm、28mm、35mm、50mm 四個黃金焦段的覆蓋,而 3X 光學變焦承接起 72mm 到 120mm 之間的焦段,更遠的場景則是依靠高像素裁切 +AI 大模型算法。在堪稱完美的背後,其實也并不那麼 " 完美 "。
(圖源:小米)
手機的體積空間是有限的,假如要使用四攝方案,那必然會有所取舍。例如小米 14 Ultra,一顆潛望 + 一顆直立設計,缺點是傳感器尺寸不夠大,感光能力随變焦裁切變弱;OPPO Find X7 Ultra 盡管用上了雙潛望結構,但 135mm 長焦端光圈和傳感器面積都較小,夜視能力較弱。iPhone 15 Pro Max 往後的 Pro 機型使用的潛望結構其實也是小尺寸、小光圈、低像素的方案,雖然控制了體積,但成像素質過弱。
榮耀和 vivo 都是選擇了抛棄中焦鏡頭,直接依靠 AI 算法做主攝到中焦、中焦到長焦之間的全部焦段覆蓋。vivo X100 Ultra、X200 Pro 上的三星 HP9 擁有兩億像素、1/1.4 英寸超大底,這使其無論是裁切像素變焦還是夜視感光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圖源:vivo)
據數碼閒聊站透露,這一代影像旗艦裏,有廠商正在嘗試削弱主攝的傳感器面積,增加焦距,同時搭配 HP9 兩億像素長焦來組成更适合日常的影像方案,而另一組方案則是在 HP9 的基礎上,增加小尺寸的中焦做焦段接力。無論是哪一套方案,都能看出來廠商們正在補足各焦段曾經的弱勢項。
除硬體外,AI 大模型算法也是各家最重視的部分。自小米 14 Ultra 将大模型算法接入到手機影像以來,vivo、OPPO、華為、榮耀均踏上了這條路。小雷在這段時間裏也做了這一代影像旗艦的評測,也能看到各家通過大模型算法的加持,在超長焦風光、舞台、人像等幾個場景裏現實了質的飛躍。
不難預測,雖然目前手機鏡頭數量受限于體積控制無法進一步增加,但缺失的焦段在像素、感光能力都達到及格線的程度上,完全可以依賴大模型去做進一步的畫質優化,這樣一來,中焦鏡頭被抛棄也在情理之中。
超長焦好用,
但關鍵是要會用
盡管在蘋果、小米等廠商逐漸抛棄中焦轉向長焦的做法上存在很大的争議,但超長焦的确也是消費者最愛的功能之一:其一,百倍變焦一直都是消費者在接觸一款新機時最能直觀體驗到其影像能力的項目,畢竟色彩、快拍等功能在線下實體店裏很難一時半會獲得深刻的印象;其二,超 100mm 的焦段也有一定的實用性,它所帶來的空間壓縮感也是中焦鏡頭無法比拟的。
可超長焦并不适合所有用户。
目前,想要獲得可用性高的超長焦照片,至少需要一顆等效焦距夠長,或像素、傳感器面積夠大的鏡頭。比如 vivo X200 Pro 選擇了 2 億像素 + 超大底,OPPO Find X7 Ultra 選擇了等效 135mm 的長焦鏡頭。
大底 + 高像素帶來的問題就是整機變得相當厚重,作為 X100 Ultra 的用户,小雷能夠明顯感覺到這款影像滅霸的墜手感比其他同期旗艦更加明顯,算上鏡頭凸起部分,X100 Ultra 厚度達到了 14.9mm,可以説是為了影像犧牲了日常使用的體驗。但用糟糕的使用體驗換來了優秀的望遠能力,小雷作為影像愛好者是可以接受的,可普通用户可能就不這麼認為了。
(圖源:雷科技攝制)
不過,今年新一批線下次旗艦也紛紛将潛望長焦撿了回來,比如 OPPO Reno13 Pro、vivo S20 Pro、榮耀 300 Ultra 等,都選擇了 IMX882 作為 3X 光學變焦,等效焦段為 72mm 的中焦鏡頭。得益于 AI 大模型的加持,它們利用算法 + 高像素依然能夠帶來百倍變焦成像,效果比起 2020 年三星、華為初次提出百倍變焦技術時要實用得多。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超長焦只是利好廠商們宣傳的手段嗎?小雷認為并不是。無論是廣角、中焦、長焦,每個焦段都有它們各自的魅力,手機無法像相機一樣自由挑選合适焦段的鏡頭,那麼廠商就通過不同的硬體組合 +AI 算法幫助用户在每個焦段都獲得更好的拍照體驗。
超長焦之所以能成為時下廠商們追逐的對象,主要還是因為主攝已經有了更高規格的傳感器技術,在廣角到中焦接力算法已經非常成熟,但望遠能力目前還無法單靠大模型計算出來,因此高規格的長焦傳感器才會成為廠商們的新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