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全女綜藝,新的爹味重災區,歡迎閲讀。
記得去年看《種地吧》,就有不少人表達過想看 " 女版種地 " 的訴求。
可當真千呼萬喚始出來,一開播卻差評無數。
也是不巧。
還記得幾個月前禾夥人手撕節目組嗎?
平台這邊還沒能平息禾夥人怒火,後腳就推出女版《種地吧》——
《燃燒的月亮》(下稱《月亮》)。
作為該類節目的主要閱聽人,本就積怨的禾夥人自是不買賬。
但除了自撞槍口,《月亮》也注定無法再像綜藝黑馬《種地吧》一樣出圈。
首先它踩了第一雷,生搬硬套。
從嘉賓人選上看,節目的動機就被懷疑不夠純粹。
讓 12 個女孩去牧場搞養殖,但其中就有 9 個女孩的身份跟演藝圈相關,且沒有一個有畜牧業相關經驗。
不免讓人懷疑,又要搞一出農業選秀《種地 303》。
除了 1:1 復制《種地吧》的配置,更是把一檔充滿偶然性的 " 紀錄片 ",做成了設計感滿滿的 " 綜藝 "。
《種地吧》給男孩們留了個積灰宿舍。
女版呢,地板幹淨到反光,但要特意留一間待整理的房間和一扇待修繕的破窗給女孩們收拾。
《種地吧》撿了幾條流浪狗,整了個狗屋。
女版一出場就直接标配上了。
《種地吧》親手接生并搶救了一只小羊晴天,後來節目還沒結束就心髒病發去世,刀哭過不少觀眾。
《月亮》第一期也迎來一只小羊,卻是當地羊倌養了一半,特地送來的。
除了相似的配置,還有熟悉的劇情。
還記得《種地吧》連夜卸四千盆玫瑰花,最後只能向節目組求助,是因為貨車司機等着回家,又怕棚外的花壞掉的無奈之舉。
《月亮》也有這類緊迫性任務,只不過是節目組在背後 push。
好比要求她們四天内剪完所有羊毛,最後剪不完,節目組便主動提出派幾個女工作人員出鏡幫忙。
即便攝制組有男工作人員,再延後一天剪完也不是不行。
直到其中一個女孩點睛總結,我才懂節目整這出是為了突出這句 "girls help girls"。
這效果,堪比看小品看到結尾來了句 " 包餃砸 ~"。
也不知道在燃些什麼,盡透着刻意和膩味。
這也是節目埋下的第二雷,沒苦硬吃。
雖説同樣是吃苦,但女孩們吃苦的難度和危險系數卻更高。
" 十個勤天 " 搞種地,《月亮》則安排 12 個女生到内蒙古一牧場搞養殖。
種地看天吃飯,女版的條件更差,在内蒙古一天可能經歷四種不同的天氣。
10 個男生養幾十只羊就夠他們手忙腳亂了,這邊 12 個女孩卻得在 18000 畝的牧場上養 1800 只羊,120 頭牛外加 6 匹馬,還要種植 20 畝地。
這工作強度和難度,換成 12 個身強力壯的男孩都未必完成得了,更何況是一群毫無養殖經驗的女孩。
既折磨了動物,也折磨了嘉賓。
然而,《月亮》有意做一檔全女綜藝。
出鏡的是女導演和女工作人員,連科普的旁白也是女聲。
先導片也借嘉賓之口表明想打破大眾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證明女生也可以做得比男生好,傳達女性力量。
她們一出場,像是帶着一份不服氣,為女性正名的使命而來。
節目裏,女孩們也的确在身體力行地踐行。
什麼騎馬趕牛開挖機,修窗修炕搭蒙古包,這些體力活和技術活都不在話下。
遇到小牛難產,也會想到重點照顧母牛。
塑造又飒又細膩的女性,拓寬女性的可能性自是好事。
但一味給女孩的困難加碼,以自證 " 男人能做的粗重活,女人也能做 ",依然處在崇尚力量的規則之下。
本質上,這依然是以男性的标準為準的爹之邏輯。
表面上看内娛又出了一檔全女綜藝,但細究其内裏," 含女量 " 并不高。
《月亮》的爹感還不止于此。
要説最大的雷,還是制作上的投機取巧。
《種地吧》已經驗證過,温情戲碼是一記殺手锏,但《月亮》卻總把它耍翻車。
好比女孩們給一只難產小牛的死胎土葬,左下角一條 " 後續進行無害化處理 " 的标注卻仿佛在強調:多此一舉。
啥意思呢?
就是等女孩們哭着走完温情流程,後續節目組還是會把她們已經埋好的小牛再挖出來做無害化處理。
你知道它想復制一些温情故事,卻把《種地吧》被忽略的養殖問題放大了。
多數人看《種地吧》大概只記得人與小動物的羁絆。
但最後因為養的羊太瘦賣不出去,只能退回給養殖户繼續養肥,卻少有人提。
所以若真要論專業性,種地少年也經不起考驗,但好歹人能意識到這點,到了第二季也只擴大種植規模,養殖工作再不敢亂碰。
然而,《月亮》連人與動物的情感還沒建立,倒先把風險預估問題暴露無遺。
由于 12 個女孩完全沒有養殖經驗,第一次趕一千多只羊入圈就造成踩踏事件,導致 5 只小羊當場被踩死。
現場也沒安排專業指導人員即時搶救,只留女孩們在原地驚慌失措。
在節目組安排的騎馬訓練中,有一匹馬突然受驚亂跑,把所有人都吓一跳。
但節目組還沒意識到嚴重性,仍然沒有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直到另外一匹馬也不受控,直接把女孩摔成暫時性失憶。
而如此觸目驚心的危險畫面,竟還被用作節目當期的最大看點。
很難想象,一檔主打人與動物共處的綜藝,卻冷冰冰透着四個大字:
漠視生命。
要知道,隔壁《種地吧》為了救助一條流浪狗還掉進過糞坑呢。
相較之下,除了節目裏無辜生命被踐踏,連女孩們也成為被 play 的一環。
拿節目培訓不到位,犧牲了 5 只羊惹哭嘉賓這事來説,節目像極了那些給孩子養寵物,又不告訴她們怎麼養的家長。
只負責冷眼旁觀,讓孩子自己承受生命在手中消逝的負罪感。
無辜的生命、女孩們的驚慌和自責,統統淪為節目對外展示的表演工具。
即使打着全女綜藝的旗号,但這種凌駕于無辜生命之上的上位者視角,一點都不 " 女性視角 "。
表面看似在為女性群體發聲,實則反而是在給女性群體火上澆油。
《種地吧》和《燃燒的月亮》,總讓我想起 0713 的團綜和後來 09 快女的團綜《想唱就唱的夏天》。
都是相似的模式,但口碑和熱度都不是一個量級的。
從前者脱胎而來的女版綜藝,最終都淪為 " 失其精華,承其糟粕 " 的炮灰,被扣上 " 蹭熱度 " 的帽子淹沒在罵聲中。
嘉賓的藝能固然是其中一大決定性變量。
但可悲的是,它們寧願依葫蘆畫瓢,也不願真正從女性視角出發,去花心思打造另一個新的瓢。
《月亮》總導演曾在采訪中提到,原本節目組是想讓女孩們在江浙地帶種桑樹、養蠶、做絲織品。
但後來覺得太 " 正确 ",才選取了對觀眾更有吸引力的放牧。
來源 | 娛理《我問 < 燃燒的月亮 > 總導演:為什麼要做這檔節目?》
針黹紡織的确是舊時代女性的一大标志,但其本質不過是同樣光榮的勞動,所謂 " 封建 " 的标籤不過是社會強加在上面的。
從導演的考量不難看出,節目組從一開始就走了一條自欺欺人的路——
他們以為站到舊女性價值的對面就能代表新女性,殊不知舊女性的對面,只是爹。
她們拒絕幹 " 傳統的女性事業 ",但也沒有開辟新的可能,反倒刻意幹起 " 傳統的男性事業 "。
跳出了第一層的刻板印象,躍入了第二層的刻板印象。
所以會發現,即便《燃燒的月亮》想打破刻板印象,但呈現出的女孩們反而更符合刻板印象。
與女性客觀生理條件不适配的規則,讓她們為了做到 " 和男人一樣 ",只管埋頭苦幹,不斷逞強硬撐。
不敢喊累,太累也只敢悄悄抹眼淚。
再苦再難也能苦中作樂。
懂事、樂觀、堅強,是不是非常符合我們印象中的勞動女性形象?
但最讓我覺得可惜的是,截至目前,你幾乎看不到節目留給女性發揮自主性的空間。
相比《種地吧》十個人對自己種植項目的規劃。
節目給女孩們指派了超出她們專業認知和能力範疇的工作,布置緊迫性任務。
而女孩們也絲毫意識不到不對勁,每天像在完成節目設定好的程式,只管吭哧吭哧埋頭苦幹,工具感異常強烈。
如此訓練出的,與其説是女性力量,不如説是吃苦精神。
所以跟看男的吃苦不一樣,這節目有種表演虐女的不适感。
你以為全女綜藝是想打造一個女性專屬的烏托邦,卻幾乎感受不到治愈。
你知道節目想傳達女性能吃苦、不嬌氣,但沒苦硬吃只會讓人感嘆:
" 女人可真能忍 "。
因為現實中女性的苦難,并不真正來自節目組制造的那些有序的凌亂,以及遊戲關卡般的勞作任務。
先導片裏女嘉賓自述的真實遭遇,才是現實苦難。
來自外界的婚育壓力。
與生俱來的性别歧視。
職場性騷擾。
但目前來看,節目裏的拙劣假治愈,顯然沒能跟這些宏大的現實議題做聯結(事實上也很難聯結)。
于是節目倡導的這種女性力量,反而形成了一種諷刺又可悲的隐喻。
那就是,女性一生都要不斷培養忍耐力,才能去應對現實的苦難。
所以可怕的不是假治愈,而是披着女性主義皮的真馴化。
既然如此,那這樣挂羊頭賣狗肉的全女綜藝,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