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國科學家實現“雙環路”腦機“互學習”新突破,歡迎閲讀。
IT 之家 2 月 17 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天津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出一款 " 雙環路 " 腦機接口系統。此系統不僅精度更高、能耗更低,還能處理更為復雜的任務。
這款基于憶阻器神經形态器件的無創演進腦機接口系統,成功揭示了腦電發展與解碼器演化在腦機互動過程中的協同增強效應,實現了人腦對無人機的高效四自由度操控。2 月 17 日,這一成果在最新一期《自然・電子》上刊發。
IT 之家從報道獲悉,天津大學與清華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腦電信号的非平穩特性與任務腦電演變密切相關。基于此,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了 " 雙環路腦機協同演進框架 ",并通過憶阻器神經形态器件加以實現。在 " 雙環路 " 框架下,腦與機的學習環路相互協同,共同促進系統性能的提升。
實驗結果顯示,新方案相較于傳統方案,解碼速度大幅提升,能耗顯著降低。更令人矚目的是,在連續 6 小時的長時程互動實驗中,系統性能不僅保持穩定,準确率還提升了約 20%。這一成果無疑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實用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教授許敏鵬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實現了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互适應、互學習,還為未來腦機接口系統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他透露,團隊計劃将這一系統拓展至更多便攜式或可穿戴設備中,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智能人機互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