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沒壓力”小女孩治愈全網,好心态如何煉成?,歡迎閲讀。
最近有社交媒體上放出一段十分有趣的采訪,一個記者問一個剛剛從學校出來的小女孩:" 你學習有沒有壓力?" 女孩咧嘴一笑:" 沒壓力!" 記者又問:" 那你學習好不好?" 女孩笑得更燦爛了:" 不好呀!"
網友們紛紛直呼被小女孩 " 沒心沒肺 " 的笑容治愈了。實際上,小女孩的回答之所以 " 戳心 ",是因為它傳達出了兩層意思:我承認(學習不好),但我不在乎(沒壓力)。一個是直面,一個是接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稀缺的 " 好心态 "。
圖源 © Pexels
在這個教育誇張 " 内卷 " 的當下,我們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練就這樣的 " 好心态 ":享受努力的過程,化解不必要的焦慮,在更輕松的親子陪伴中去追尋共同的目标。今天恰逢六一,我們與大家一塊聊聊,這樣的 " 好心态 " 如何煉成?
每當我們陷入煩惱難以自拔的時候,常會聽到别人的勸解:" 你要接受這件事 "。但有時候鑽進牛角尖,難免一聽就來氣:我就是生氣,就是煩,讓我怎麼接受?
其實,相比 " 接受 " 透露出的勉強、被動意味,我們不妨換一個詞來體會:接納。
納,意味着主動的納入;接納,是一種更温和的包容姿态,是看到并承認 "Ta 就是這樣 "。其中的關鍵在于:描述事實,但不帶價值判斷。
做作業總是磨蹭得要命,看 " 閒書 " 時卻無比專注;刷題不在話下,寫作文卻痛苦萬分;學習還過得去,但三天兩頭跟同學吵架……在孩子身上,總有一些看上去 " 相反 " 特點交雜在一起。而接納孩子,就是去包容他的一切,并且不帶評判。
也就是説,不要把 " 做作業磨蹭 "" 寫作文痛苦 "" 和同學吵架 " 看作是缺點短處,而是要視為某種 " 事實 ",就像 " 冬天會下雪 "、" 雨天路會滑 " 一樣,是一種客觀呈現的事實,而不是你主觀判斷的 " 壞事 "。
一旦抽走了主觀判斷,你就能像接納天地萬物一樣接納自己的孩子。但要注意," 接納 " 不是 " 縱容 "。正如下雪會冷,所以會多穿一點;雨天路滑,所以會走得小心一點,孩子做事拖拉或脾氣不好,我們同樣可以想辦法去引導和改變。而在 " 接納 " 的前提下去改變,你會發現自己更平和,不再被憤怒或焦躁的情緒所驅使。
于是,同樣是教育,但卻以更柔和從容的方式進行,何樂而不為呢?
總有家長哀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 " 難管 "。尤其是青春期前後,一言不合就 " 自閉 ",動不動就 " 甩臉色 ";遇到麻煩要麼壓抑要麼爆發,家長就算有心幫忙也無處出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就像内心的 " 小怪獸 ",随時随地潛伏在體内,讓親子關系變得一觸即發。事實上,雖然情緒看不見摸不着,卻是可以有效應對和管理的。我們不妨借用心理咨詢師在對待各色來訪者時的技巧,幫助自己和孩子 " 管 " 好情緒,在面對急事難事煩心事時能有一個好心态。
第一步,共情。
家長對孩子的共情,關鍵在于 " 尊重 ":尊重孩子的願望、想法、感受——哪怕你的确很難理解。要知道,你眼中的 " 小事 " 往往是孩子世界裏的 " 大事 "。當他們為這些事煩惱時,來自家長的尊重會傳遞出寶貴的力量,會讓孩子意識到:他們的一切,對于父母都很重要。
抱有尊重的态度,你就會自然而然靜下心來,耐心聽孩子的傾訴(或吐槽)。不要小看這個環節:孩子在情緒激動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或沮喪時,也是在不自覺地進行自我調節。" 講述 " 本身可以讓一個人冷靜下來,獲得情緒的發泄,而家長的傾聽就是最好的 " 慰藉 "。只有當情緒 " 降温 " 了,我們才可能找到更好的處理辦法。
第二步,鼓勵。
這裏的 " 鼓勵 " 是基于事實的、有的放矢的鼓勵,而不是空泛的表揚。比如,單純地説 " 你畫得好棒啊!",不如説 " 你畫的鳥兒昂着頭、張開翅膀,好像馬上要飛起來了,非常生動!"
而當孩子受挫變得沮喪、或者與人争執後氣急敗壞時,家長可以在尊重、包容對方 " 反應 " 的基礎上,找出他們做得對的地方,提醒對方他們的能力和優點所在。比如嘗試這樣回應:
" 你當時很生氣,但是控制住了自己沒説難聽的話,這一點就很棒!"
" 雖然這次沒考好,但是你發現了之前忽略的一個知識點,這可是很大的收獲!"
無論成年人或孩子,在陷入負面情緒之後最容易產生自我否定,此時來自親人朋友的有效 " 鼓勵 " 将幫助他們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也更利于他們去直面缺點或失敗,再度振作起來。
第三步,支持。
經過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的情緒很可能就從 " 沸點 " 上降了下來,變得相對平靜。此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提出 " 合作 " 的建議,看看針對孩子面臨的問題,自己能提供怎樣的支持。
有了他人的理解和安慰,又獲得了這種支持性的舉措,孩子就将從茫然、失望、不知所措的境地中走出來。為了不辜負這份幫助,他們很可能會重燃鬥志,讓情緒從負面走向正面,完成一次由谷底到高峰的 " 上揚 "。
為什麼面對同等程度的失敗或困境,有的孩子很快就重振旗鼓,有的孩子卻長久深陷其中?是否擁有充分的、積極的心理能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簡單來説,所有能讓你愉悦、開心、感到安慰的事物、經歷或場景都是積極的心理能量之源。這些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會讓你在遇到各種挫折與不如意時獲得 " 走出來 " 的動力。
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大腦發展都是從腦幹(主管生存基本功能)開始,再到邊緣系統(主管親密關系和情緒),最後到大腦皮質(主管語言、抽象思考、行為等)。只有前面兩層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面的理性認知與學習能力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孩子幼兒時期與他們建立充分的親密關系和身心連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愛。因為正是在這幾年看似懵懂的時光裏,孩子獲得的積極心理能量将給予他們面對未來學業與競争的強大力量和心理基礎,讓他們成為令人豔羨的 " 心态好 " 的人。
圖源 © Pexels
無論家長或孩子,要練就這樣的 " 好心态 ",不妨嘗試為自己構建一個 " 身心資源庫 "。就像我們在衣櫃裏裝滿衣服一樣,熱了可以穿短袖,冷了可以穿毛衣;在生活中構建一個身心資源庫,就是有意識地關注、物色、積累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物或場景,以備 " 不時之需 "。
比如視覺上,某個畫家的山水畫、某個品種的盤栽;聽覺上,幾首能令自己平靜下來的樂曲,一段特定的白噪音;嗅覺上,某種獨特的精油香氣;觸覺上,一些毛茸茸的玩偶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和孩子調節身心的 " 資源 "。
我女兒在剛進寄宿小學的時候,學校規定每個孩子可以帶一兩個玩偶到宿舍,這有效地撫平了不少孩子思念父母的緊張與不安;年齡稍大的孩子在和父母發生争執後喜歡躲到自己的房間,因為熟悉的相對自由的環境可以讓他感到放松和治愈,這些都是 " 身心資源 " 在發揮作用。
不帶評判地接納孩子," 三步走 " 技巧管理負面情緒,和孩子一起搜集和積累身心資源,這是一條愉快而有效的 " 修心 " 之旅。你會發現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擁有 " 好心态 " 并不難,只要你願意從現在開始邁出第一步。
監制 / Vivian
編輯 / 超楠
圖片 / Pexels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