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24最無用手機設計盤點:不是廠商不想創新,而是太難了,歡迎閲讀。
2024 年,AI 硬科技創新大年。
" 不卷參數卷應用 " 成 AI 行業共識。一邊,硬體狂疊 AI 的 buff,AI 硬體爆發,手機、PC、家電、汽車、清潔、家居、耳機、相機、存儲等行業争相妙用 AI;另一邊,AI 深入改造軟體,文小言、豆包等原生 AI 應用普及,搜索、輸入法、浏覽器、支付、辦公軟體、電商被 AI 重構。
AI 成了科技創新的 " 魔法棒 ",而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12 月, " 雷科技 · 年度 " 專題重磅上線,其中 " 聚焦 2024" 将系統梳理科技產業 2024 年值得記錄的公司、產品、技術與人物," 瞭望 2025" 将 " 劇透 " 科技產業 2025 年值得期待的產品與技術,致敬創新、記錄時代、啓迪未來。
敬請訂閲關注。
今年堪稱手機市場的整活大年,新機在外觀設計層面帶來了不少新東西,這讓小雷倍感欣慰,畢竟近些年各家產品都越來越呈現出趨同化設計,統一分配的骁龍 / 天玑芯片、相同或類似供應鏈技術的螢幕和傳感器,甚至後蓋的設計也變得千篇一律,沒了當年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樣子。
好在 24 年廠商終于想通了:千篇一律的設計只會讓消費者感到枯燥,甚至進一步延長換機周期,只有整活,才能引起市場的關注。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
但仔細回過頭來看看,貌似也不是所有的新設計都值得推崇的,或者説很多新設計都是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創新而創新。
1、" 傻大黑粗 " 的相機模組。
從手機廠商們注重影像開始,攝像頭部分就從小變大、從單邊多、從平到凸,如今一眼望去個個都是「凸凸」怪,破壞了機身背面的一體性不説,還降低了整機的握持感。
就以小雷自己買的 vivo X200 Pro mini 為例,在如此輕巧的機身中塞入了一套堪比旗艦的影像模組固然是好事,但每次握持時,手指總是會被模組「膈」到,以什麼姿勢握手機都覺得不太舒服。
(圖片來源:vivo 官方)
定位旗艦的機型需要突出自己強大的影像能力并不奇怪,但一些定位較低甚至入門級别的手機,也要把相機模組做得又大又厚,似乎在這個時代,相機模組越誇張,手機的影像表現就越好——其實影像實力強的模組不可能小,但大的也可能是差生。
2、史上最雞肋的獨立拍照按鈕。
大概在今年年初時,就有消息傳出 iPhone 16 系列會增加一顆專用于拍照的實體按鍵,從設計的層面來看,這似乎确實方便了用户,搭配蘋果那本就流暢的動畫和底層邏輯,似乎能夠成為新的發展方向。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雷科技之前也專門體驗過一番,對與 iPhone 16 系列上這顆拍照按鈕的評價是「雞肋」。當時還有一些 " 果吹 " 認為是雷科技的 " 偏見 ",在大量用户拿到 iPhone 16 機子後,這顆 " 按鈕 " 确實有些 " 惡評如潮 ",很多用户要麼不用,要麼不會用,要麼用不好。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好巧不巧,另一家國產廠商也随後推出了帶有獨立拍照按鈕的手機,小雷對它的印象依舊一般,甚至在拍攝過程中經常會忘記這顆按鈕的存在。
廠商的出發點是好的,獨立拍照按鈕的加入能讓手機攝影變得更專業,更個性化,但它們幾乎沒有仔細考慮過這顆按鍵的操作邏輯是否合理,很多都是腦子一熱就給安上去,後續的優化則是完全不在意。
獨立拍照按鈕是小雷今年最不看好也最不喜歡的新設計之一,它的雞肋程度遠超當年的 3D-Touch,也讓用户無端地承擔了大幾百元的額外成本。
3、大部分人一輩子用不着的衞星通話。
可能不少讀者看到這裏就要開始噴了,别急,衞星通話确實是一門好技術,也能夠在一些極端情況下幫助用户脱離險境,它也已經是華為、小米、vivo、OPPO、榮耀的當家旗艦的必備功能之一,但是,小雷相信 90% 的用户都只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就連户外運動的次數都少之又少,更别説會到一些人煙罕見到沒有蜂窩網絡信号的特殊地點了。
(圖片來源:榮耀官方)
而且,衞星通話的相關成本并不低,以早期的 OPPO Find X7 Ultra 衞星通信版為例,它與普通版本之間(同配置)的差價為 500 元。小雷相信絕大多數消費者不會為了這一單獨功能多花五百塊錢。
OPPO 這種給消費者提供選擇的做法算是國產廠商中比較明事理的那一批,小米、榮耀以及 vivo 的超大杯機型均标配衞星通話功能,因此在售價方面相比上一代普遍上漲了大幾百元,這相當于是產品捆綁,自然讓很多消費者難以接受。
在小雷看來,衞星通話功能确實有它的作用,但歸根結底是一個極其冷門的功能,何況還需要用户每月支付一定的月租費用。廠商可學習 OPPO,将内置衞星通話功能的產品單獨列為一個版本,讓有需求的消費者自行選擇即可。
4、華而不實的 2K 屏:不是參數越高就越好。
這裏的 2K 螢幕并不是指那些旗艦級的面板,而是那些除了高分辨率外沒有任何優勢的過時面板。在 1.5K 螢幕出現之前,2K 和 1080P 的螢幕在顯示效果和精細度上的差距确實肉眼可見,但随着一批批 1.5K 螢幕的面世,2K 螢幕的優勢在不斷下降。
用最直觀的數據來對比,傳統 2K 螢幕(6.7 英寸)的等效 PPI 一般在 410 左右,而使用了一系列新技術的 1.5K 螢幕的等效 PPI 則在 370 左右,兩者的差距看起來不小,但别忘了視網膜螢幕的标準為 324PPI。簡單來説,只要一塊螢幕的等效 PPI 超過了 324,僅憑肉眼是很難分辨出它到底是 1.5K 還是 2K 分辨率。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而 1.5K 螢幕除了在等效 PPI 上要略遜 2K 螢幕外,在護眼性、發光面板以及功耗等方面是要全面優于後者的。
可能有讀者想要反駁,那些定價七八千的手機如果不用 2K 螢幕的話還能叫旗艦嗎?别忘了,iPhone 16 Pro Max 和華為 Mate 70 Pro+ 這兩款頂級產品搭載的都是一塊 1.5K 螢幕,難道有用户會覺得它們的顯示效果差嗎?
甚至可以認為,如今市面上很多 1.5K 螢幕的素質是要遠高于低端 2K 螢幕的。
當然,這裏也不是一棒子打死市面上所有的 2K 螢幕,像今年發布的小米 15 Pro,就大幅降低了其 2K 螢幕的功耗,并在顯示效果上做了進一步優化。小雷真正不滿的是那些為了更好的宣傳名頭而強行上一批「過時」低端 2K 螢幕的產品,為了所謂的噱頭而降低了用户的實際使用體驗,這種組合并不值得推廣。
不得不説,如今的手機市場讓人感到有些沉悶和乏味。
正如開頭所説,手機廠商在產品創新上的力度遠不如十幾年前,市場也早已不像當年那樣百家争鳴,説得上名字的廠商兩只手都數得過來,它們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競争激烈,但同時也形成了某種穩定狀态,大家更傾向于在已有的成功模式上進行微調,而非冒險嘗試可能失敗的颠覆性創新。對于巨頭企業來説,每一次大刀闊斧的改動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隐患。
(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舉個例子,如果在即将發布的小米 15 Ultra 上,小米為了更極致的影像體驗,在手機背部加入多個可調節拍攝參數的波輪或觸控按鈕,這确實算是一種外觀和互動層面的巨大創新,可能會吸引一些攝影發燒友,但也必然會勸退不少用户。用户眾口難調,廠商的創新需要做到兼顧不同需求,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這很難。
而像影像、快充、續航這類被定義成「微創新」的特性反而能打動些許用户,但行業想要再次取得突破,還是得有颠覆性的新科技面世。也許再過不久,随着廠商的鑽研,颠覆性技術也将迎來爆發,屆時手機創新有望煥發出第二春,到時候我們又能見到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手機創新盛景了。
25 年 1 月 7 日,CES(國際消費電子展) 2025 即将盛大開幕,雷科技報道團蓄勢待發,即将飛赴美國 · 拉斯維加斯現場全程報道,敬請關注。
>